摘要:民族舞蹈創作源于民間,源于生活,是人們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套特定生活環境相關動作的,蘊含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舞蹈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歷史的沉淀。學前教育舞蹈教學過程要以注重培養學生的適應社會發展的節奏,還應有意識的傳授學生基本舞蹈知識和技巧,有目的培養學生對民族舞蹈中蘊含文化和美,引導學生學習,教學過程滲透在其中,潛移默化深入學生的內心。筆者試將個人在教學方面經驗作分析,并提供一定路徑參考。
關鍵詞:苗侗舞蹈元素;融入;學前教育專業創編;價值
一、苗侗舞蹈元素的來源與獨特性
(一)舞蹈元素的來源
舞蹈創于民間,源于生活,與傳統的民族在生產勞動、習俗、自然生活環境有著密切關系,舞蹈作為人們自我娛樂方式、群體社交、祭祀等的重要內容。因而舞蹈讓人們輕松自在、自得其樂,民族舞蹈在學與習之間形成規則和習慣的動作,世代延續和創造新的文化特質舞蹈通常在各種集會活動。如季節性活動、祭祀活動、節日活動等體現,舞蹈不同社會功能不同。現舞蹈的種類眾多,具有不同特點,可分為生活舞蹈、藝術舞蹈兩大類,其又分為各小類。
舞蹈的動作是一種身體語言體現,“舞蹈動作由十大要素組成,內外各五個:內是意、勁、精、氣、神;外是手、眼、身、法、步。人的外部肢體動作總是受體內器官的內在活動支配與支持的,每個動作,由動態,動速,動律,動力四個基本元素組成。”[1]
(二)舞蹈文化的獨特性
民族舞蹈及一種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生境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各民族之間也存在相近的文化因子,文化是一整合系統,民族文化是由若干子系統組成。民族舞蹈可為其一子系統,舞蹈的形成與發展幾乎與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等同,舞蹈作為一種肢體語言體現,節奏上體現著人體、自然、社會生活等,與人類社會其他語言有著共同特點,有其鮮明獨特的文化個性。傳統人類的生活方式里,各民族間為生存,與自然搏斗,人與人的博弈,交流可通過簡單的身體語言作為交流的手段,舞蹈用形體表達了思想情感、性格特征等,促進不同語言間達到共同溝通、心靈交流等。
民族舞蹈的審美獨特性,民族舞蹈風格特點決定舞蹈精神氣質,舞蹈的審美從服飾形色、群體和諧之聲、舞者主體對象的一致性、剛柔之間的舞蹈律動。舞蹈的律動反映了人們在生產生活身體動作特點。再有樂器的伴奏下加舞步、節奏,身體的每個動作大方,利索,這種文化的獨特性,讓人百看不厭。[2]
二、學前舞蹈教育中融入苗侗舞蹈元素的可行性
學前舞蹈教育中融入傳統苗侗舞蹈元素,實踐和完善的教育過程能起到啟蒙教育和未來教育打下良好基礎。現教育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舞蹈本是修飾形體及塑造藝術特質的一種教育活動,學前教育專業融入苗侗舞蹈元素,能更好的培養與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是他們對傳統舞蹈知識不同的理解和認知過程,也是舞蹈藝術的綜合性體現。
在新時代里,教育要體現出時代性,把優秀的民族舞蹈元素引入并實踐在幼兒教育舞蹈中,是體現民族文化鮮明特征、反映民族風貌,并能將民族舞蹈獨特性得到傳承。首先,教師應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觀看適合該專業的舞蹈教學視頻,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民族舞蹈的知識,真正加深記憶。其次,學前教育的舞蹈以訓練基本功為基礎,教學過程要注重訓練技能與方法,注重幼兒舞蹈創編,以民族舞蹈訓練為輔,推進學前教育舞蹈教學的發展。
三、苗侗舞蹈與學前教育專業舞蹈創編的價值
(一)對苗侗舞蹈核心元素的傳承與創新
苗、侗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探索調適,繼承本民族優秀文化并促使傳統文化不斷進步。民族舞蹈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是體現一個民族綜合性文化的要素,舞蹈的實踐發展過程證明了舞蹈藝術的特點。
舞蹈教學中模仿與觀察,學會創新與融合,舞蹈藝術最基本的特征是“舞蹈動作”,選擇其中某種風格的動作為核心,根據不同元素發展、重組的原則去變化,便可創造出與核心動作風格特點近似的動作系列去表現作品的內容。[3]民族民間舞蹈的每一律動、形態,各具藝術風格與特色,構成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尋找和創新苗侗舞蹈的中核心動作元素,通過組合編創,使學生對優秀文化藝術的認識教育,使民族舞蹈文化得到發展與創新。[4]
(二)學前教育民族舞蹈創編的價值
“舞蹈是一切藝術之母”,學前教育舞蹈融入民族舞蹈創編中創編者構思并貼近生活,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發揮創新。創編,目的在編,重在創,達到一廣度。舞蹈是文化和情感表現的一種人體文化符號,達到情感交融。有效的融入到學期教育舞蹈教學中,讓學生接受和認識民族舞蹈藝術的多彩魅力。同時,舞蹈編創可提升學前教育舞蹈教學整體質量和解決舞蹈教學中存在問題等。[5]
四、結語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在教學上的全面化,為舞蹈融入創編提供前提條件。舞蹈創編的意義在于創新與傳承,民族舞蹈融入學前教育教學中,互動交流的過程。舞蹈創編要貼近生活,舞蹈創編過程教學內容和教材的整合,以民族舞蹈為輔,助于學前教育舞蹈課程的整體發展。這一文化現象用費先生說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觀點來概括也最為恰當不過。
參考文獻:
[1]王海英,肖靈主編.舞蹈訓練與編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7
[2][3]楊鬃主編.苗侗文壇[M].苗侗文壇編輯部,1990.3
[4]莫雪青.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民族舞蹈的實用性問題研究[J].藝術科技,2017,(07)
[5]朱妍妍.論學前教育專業民族舞蹈創編與素質教育舞蹈推進的意義[J].大眾文藝,2014,(13)
作者簡介:楊妤(1989——),女,侗族,貴州凱里人,本科學歷,現任貴州黔東南州工業學校舞蹈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