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哲 李鑫
摘要:美麗鄉村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重點,美麗鄉村建設絕不只是看得見青山綠水,更重要的是設計建設留得住鄉愁和記憶的傳統村落空間環境。快速發展使得傳統村落居住文化和現實生活之間撕裂和痛苦,通過對鄉村本土生活文化的深入分析進行村落景觀保護設計的探索,重塑村落居住者的文化自信,為傳統村落人居環境保護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美麗鄉村;景觀;設計建設
當今我們對鄉村環境保護大多都只是重視建筑的保護,許多彌足珍貴的鄉村整體景觀已經在歲月的洗禮下難尋蹤跡,鄉村景觀又是新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向世人描繪了一幅自然恬靜的鄉村景觀,我們也總容易被這樣的詩句所打動,讓我們明白鄉村景觀不是只有傳統建筑,應該還有讓我們可以體驗和感受的本土生活文化場景。因此,我們以陜西三原柏社村為例進行設計,探索從本土生活文化角度入手進行傳統村落整體景觀保護設計。
由于近代生產生活的變遷,柏社村村落中的大部分居民外遷居住生活,因此導致整個村落生活人口減少,基礎設施落后,村落內部傳統古建筑缺乏適當的保護,整體空間氛圍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是目前古村落發展中亟待解決的課題。設計通過對柏社村的實地考察和測繪,了解其現存古遺址的特點,特別深入了解了柏社村自然環境與居住方式的對應關系以及社會環境與居住方式的關系。獨具特色的本土居住文化是先人在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其形成的過程是歷史,形成的結果是文化。因此方案設計不僅需要保護原有建筑,而且還要使村落恢復自身活力。
一、村落的基本概況
柏社村位于新興鎮西北部,交通便利。柏社村是三原縣較大的一個行政村。有保留較為完整的窯洞、民居住宅;保存完好的地窯有134院,經常有人居住的地窯25院,廢棄地窯52院,共計211院,村落周邊為典型的田園自然景色。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遷,部分居民遷至地上居住,由于民居選址不當,壓毀地下窯洞。村內地坑院多數以無人居住,常年無人管理,荒廢倒塌比較產重。現存景觀風貌顯得雜亂無序,因此如何在文化保護的基礎上喚醒新的的居住活力就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根據走訪調查發現,村中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老年人的生活樸實平淡,只需要一些簡單的活動場地。在村里的孩子并不多,更多的是跟父母在外上學,剩下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需要有良好上學環境和一些運動場地。因此在方案設計中主要針對當地的兒童和老人的生活方式做出對應的設計,來改善他們的日常生活。
二、方案設計定位
經過多次走訪調查與分析,認為針對柏社村地坑院的保護應該是站在當地村民生活的角度上進行傳承與改造設計。我們也了解到村民對地坑院有一種復雜的情感。隨著現今技術的發展,多數的人更愿意棄窯上樓。因此,在修繕和保護傳統地坑院的同時,立足本土居住文化創造出“有鄉愁,有情懷”的環境居所。要緊密結合基地現有環境進行分析,處理好建筑和古村落整體環境之間緊密的關系。要更多的為生活在當地的居住者著想,讓他們過上更宜居的生活。
對于柏社村地坑院來說,損毀嚴重的問題也需要解決,方案設計考慮針對以上情況,將地上建筑搬遷或修繕,將損毀比較嚴重的窯洞進行填平,將有修復價值的地坑院加以修復和改造,用于當地村民居住或者用于游客體驗性居住。方案設計分別在村中規劃設計了游園、廣場、采摘園等,這樣可以在滿足村民的基本活動的同時,豐富村民們的精神生活,帶動村中的經濟的發展。方案中圍繞老人和小孩的需要以傳統地坑院為原型設置休閑廣場,使人們不僅在功能上得到滿足,也可以使老人們身臨其境,感受過去溫暖的回憶。整個村落的規劃理念,以回歸為中心,老人和小孩為主要服務人群進行設計,將柏社村打造成為一個具有傳統居住文化情感的村落。讓人們重拾記憶,使本土生活文化本身得到延續。
因此項目設計研究更多是站在柏社村村民的角度上,進行文化傳承與設計改造。打造一個屬于本村村民的景觀環境,為他們營造獨特的景觀記憶。
三、村落景觀設計的本土生活文化體現
柏社村現存獨具特色地坑院,對此設計時我們主要采取保護的形式,其余地塊大致為居住區與綠化改造區。在交通流線規劃設計上結合村子現階段主要人口是老人與小孩,因此主干道清晰流暢,采用人車分流的形式,盡量減少現代生活方式對傳統居住生活方式的沖擊,便于延續本土生活文化。
“鄉土建筑”是指所有鄉土環境中的建筑。其中“鄉”指鄉村地區,“土”指田地、土壤、泥土引申為本地、本土的,包括居民們對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理解與憧憬。在如火如荼的新農村改造中,各種不管不顧本土特點與環境的民居建筑比比皆是。針對這一情況,我們一方面盡量保留原本的建筑風貌,另一方面在景觀設計中依托其自身居住文化特征,盡量利用原本的建筑材料和結構方式,不破壞村落本身的建筑環境,來守護人們心中的獨特的建筑景觀記憶。
人文情懷方面,陜西關中地區民風樸實,民俗文化豐厚濃郁。從歲首的春節到年末除夕都有多種多樣的民間文化活動。因此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盡量保留原本的功能場所,而不是大量新建,以此來守護人們內心熟悉的記憶。例如設計方案中關于老人活動中心的構想就主要采取了地坑院的形式,一方面滿足了老人對于居住環境的記憶緬懷的需求,又加入了現代化的造景手法,更符合老人休閑活動所需。
結論
受生活方式變遷的影響,眾多的傳統村落文化在漸漸消失,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文化刻不容緩。但要講究方法,我們保存下來的應當是尊重本土傳統生活文化特點的聚落生活環境,而不只是古村落建筑文物標本。將古村落文化和現代社會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在繼承的同時適應社會發展,發展的同時保持本源。柏社村的修復改造首先建立在詳細的現場調研的基礎上,搜集了大量的村落本土居住文化的詳盡資料,對古村落文化延續、發展的保護方法。村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保證他們生活文化的延續是保護村落文化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房琳棟,王軍,靳亦冰,陳迪. 豫西地坑院窯洞民居旅游開發保護與更新研究[J]. 建筑與文化,2016(08):244-245
[2]趙建軍,胡春立. 美麗中國視野下的鄉村文化重塑[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06):49-53
項目名稱:西安工程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編號:20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