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華
摘要: “微時代”的出現,為人類打來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豐富、便利且完善了人們的生活。但隨著網絡日益深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發布信息的良莠不齊,也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鑒別能力。本文從我國現階段“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變化及日常工作實踐入手,闡述了“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并以此為基礎分析“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對策,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與時俱進的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技能“微”時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從而不斷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
關鍵詞:“微”時代背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一)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機遇
第一,更快速、更便捷。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改革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對空前活躍的社會思潮,加之現代化信息處理設備推動。通訊設備、移動客戶端,在大學生群體中普及率可以達到98%以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移動媒體上進行信息的發布,對于需要注意的部分通過QQ群、微信群,既便利,有解決了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耗時過長、溝通慢,難溝通等問題。在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簡約的碎片化信息傳播,以不可比擬的穿透力消除了教育工作的滯后性。
第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微時代”背景下,更具實際意義。我國大學生接觸到了更多的社會思想,具有了更為廣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但同時“微時代”互聯網社會化,導致學生群體所接受的信息數量更龐大,層次不齊、好壞參半的信息,影響著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個人思考與判斷,也逼迫著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模式,“微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更加多元化,校園網、微博大V、微信公眾號等,都可以成為疏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工具。
(二)微時代”社會思潮下青年思政教育管理面臨的挑戰
第一,沖擊傳統思政教育指導方式。原本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中,采用的是一元化的指導策略,管理者、教育者發聲,被管理者、被教育者接受信息。雖然“一言堂”的管理模式不利于長期發展,但是“微時代”社會思潮作用下,從多元的角度進行問題的思考,也影響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管理模式有著全新的挑戰。而“微時代”中的去中心化思潮,也威脅著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權威性。
第二,“微時代”思潮下,網絡信息技術的發揮發展,與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深入,導致了網絡已經成為了當代青年日常生活中不合或缺的重要部分。2013年1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明確指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5.64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4.20億,大學生在其中所占的比例約為36.8%。雖然大部分大學生可以合理的利用網絡,控制自身在網絡世界的心理狀態,但是仍舊有一部分大學生,受到了網絡的影響,產生了心理變化,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例如,大學生網上借貸、網上賭博的行為)。
二、“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對策
(一)與時俱進的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實施理念創新,從細枝末節處入手,仔細觀察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變化。對于在“微時代”中的流行詞匯,熱點問題,進行實時的了解,及時的關注大學生的內心世界變化,轉換視角,對于大學生實施實施心理上的引導。吸收“微時代”語言的精華,將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變為更加接地氣,更貼近生活,具有時代特征的網絡化語言。
另一方面,實施模式創新,“微時代”必須在主流文化的主導下(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運用微博、微信、QQ等新興媒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教育管理、疏導工作的內在推動力。這就要求“微時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從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中,保護大學生,鼓勵大學生,正面引導大學生。
(二)培養技能“微”時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
第一,增強互動機制,提高談話水平。在傳統的青年思政教育管理中,管理者的教育語言往往老氣橫秋,充滿時代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在管理工作經常被賦予思想內涵,而“過時”的語言也造成了青年們的反感與逆反,造成了管理工作的成效不高,困難重重。所以在“微時代”的中,教師應憑借快速便捷的網絡環境,學習新的網絡語言,認識網絡新聞,了解網絡語言的短小精悍,交流性強的特征。在健康管理工作中做到有話可說,有內容可聊,增加教育的互動性與感染力。
第二,建立輿情引導,提高服務意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工作,更應該是服務工作,是從學生身體與心理、工作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服務。從小事入手,對于涉及到學生思想動向、心理健康的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通過與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工作,從細微處見真章,化解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減少其遇到的不良信息的威脅,提高大學心理上抗擊的能力。尤其是對大學生網上借貸、網上賭博等事件出現后,教師應了解自己所負責的范圍內學生是否有參與,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將此現象作為談話內容進行交流。
總的來說,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擴展,大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獲取更多的信息,有更多了解世界的機會,但是由于大學生社會閱歷淺,獨立性差,自控力不強,有時會缺乏是非辨別能力,因此一些大量的不良信息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干擾。同時微時代的來臨,也在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正能量方面有突出的優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我們可以采取正確的措施,充分發揮其作為傳媒新媒介的功能和作用,這對于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和效果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互聯網時代教育類APP開發——美國《教育技術開發人員指南》手冊解讀及啟示[J]. 胡月,王以寧,徐鵬,張海. 中國電化教育. 2015(12)
[2]從美國獲獎兒童教育APP看其體系化評價機制——以Common sense評選的教育類APP為例[J]. 宋莉娜,方芳.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15(03)
[3]95后大學生心理狀況分析及改善策略[J]. 劉冰. 科教導刊(下旬). 2015(10)
[4]大學生心理健康開展體驗式教學的實施途徑[J]. 陳志偉. 中國校外教育.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