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李
【摘 要】 建筑業“營改增”從2016年5月1日起,已實行1年有余,“營改增”后的建筑業,老項目的財務核算也順利轉變為新項目核算,一部分新項目也逐漸進入尾聲結算階段,“營改增”對整個建筑行業的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本文通過對建筑施工企業的老項目、新項目的稅負比較,和建筑施工企業的財務管理行為變化,闡述“營改增”對建筑行業的影響,施工企業應緊緊圍繞新的財稅制度,轉變經營管理理念,適應增值稅時代。
【關鍵詞】“營改增”;建筑行業;施工企業
2016年5月1日起國家全面推行“營改增”,取消建筑業營業稅,這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最深入的稅制改革。這么深入的稅制改革,必然需要市場和企業長時間的深入學習和消化。如今,稅改已1年有余,“營改增”對建筑業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作為建筑施工企業要想把稅改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那么必須積極面對稅改,及時的學習并總結這一年下來稅改后的工作,尋找企業新的經營管理思路。
一、建筑行業“營改增”的意義
“營改增”是指以前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成繳納增值稅,增值稅只對產品或者服務的增值部分納稅,減少了重復納稅的環節,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從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出發做出的重要決策,目的是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減輕企業負稅,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服務業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產業和消費升級、培育新動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營改增”對建筑行業的意義包括:
1.統一行業征稅稅種,避免重復納稅
我國建筑業在營業稅制下,施工企業在施工過程中所采購的砂石、鋼材、商品砼等原材料都已經負擔了增值稅,但是在下游施工建造環節又征收了營業稅,這樣重復征稅存在不合理,衡量不出建筑行業的真正的稅負率。“營改增”后建筑行業上下游稅種統一了,供應鏈上下游的發票都可以抵扣了,有效避免了重復納稅問題,同時理順了建筑行業產業鏈稅務關系,對了解建筑業真正的稅負率有很大幫助。
2.促進建筑行業規范
“營改增”后,建筑業涉及增值稅違法入刑,形成高違法成本對于規范建筑市場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同時,增值稅的高稅率促進企業建立健全的發票管理機制,完善市場中發票上下游抵扣鏈條,在互相制約的環境中,建筑業市場必然逐步走向規范,有助于公平市場環境的建立。
3.固定資產、大型設備采購進項抵扣有助于產業升級
建筑業“營改增”后,建筑施工企業購入的大型設備、辦公場所等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可以分批抵扣,有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業對自身產業的升級的意愿,固定資產的投入代表著企業對自身產業的信心,也讓企業在必要的時候能提供更多的可融資抵押的資產,提高了施工企業的再融資能力、抗風險能力,對維護產業的穩定性有著積極作用。
二、“營改增”對建筑施工企業的影響
1.“營改增”對建筑施工企業的稅負影響
(1)過度階段老項目的稅負。(以江蘇地區為例)以某工程(老項目)1200萬元造價,假設存在200萬元專業分包抵扣,稅率不變,只是計稅收入產生一定的變化。
營業稅制下:應交營業稅=(收入-抵扣額)*3%;
增值稅制下:應交增值稅=(收入-抵扣額)/1.03*3%。
具體的稅負率計算如下表(單位:萬元):
從上表看出,同樣1200萬元的工程,扣除抵扣部分,由于增值稅屬于價外稅,故在確認收入的時候,比原營業稅制下的計稅收入變少了,交納的稅少了。但是因為執行的稅率一樣,所以交納稅額相對于計稅收入,稅負率是一樣的。
(2)新項目的稅負。同樣以某工程1200萬元造價的新建工程項目,假設存在150萬元專業分包。
營業稅制下的應交營業稅=(收入-抵扣)*3%,
增值稅制下的應交增值稅分預交和補交兩部分。
預交稅金=收入/1.11*2%;
銷項稅金=收入/1.11*11%;
補交稅金=銷項稅金-進項稅金-預交稅金。
具體的稅負率計算如下表(單位:萬元):
如上表所示,若增值稅制下達到和營業稅制下同等稅負,就是讓(補交的稅金+預交的稅金)/計稅收入=營業稅下的稅負率,
計算得出預交和補交稅金增值稅合計為32.44萬元,1200萬元工程的應交銷項稅額為119萬元,需要的抵扣進項稅額為86.56萬元。
假設“營改增”后1200萬的工程(不含稅金額1081萬元,增值稅119萬元),成本為1000萬元,成本組成分析如下:其中50%為材料款(其中30%如商品砼、砂石等提供3%稅率的發票,70%如鋼材、砂漿、砌塊等為提供17%稅率的發票)、15%為專業分包(如防水工程、外保溫工程、土方工程等提供稅率11%發票)、5%為管理費用、固定資產類抵扣發票(如住宿費、設備租賃服務費等提供稅率6%發票)。其余30%為工資性支出(無抵扣發票)。進項稅計算如下表(單位:萬元):
經過計算,所有的進項稅抵扣額為83.5萬,比較之前的目標數86.56萬元,差額為3.16萬元,相對于1000多萬元的工程,還是比較接近的。如果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適當選擇一般納稅人的供應商,提高稅率為17%的進項稅發票比例,也將降低實際增值稅納稅比例。可以看出雖然設定的利率比原先高了很多,但是由于之前購買原材料的增值稅稅金可以抵扣后,稅負率影響不大。
2.“營改增”對建筑施工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1)由于許多施工企業存在掛靠現象,公司財務核算不到位。集團公司對于掛靠單位,只注重管理費、掛靠費等,對于掛靠單位的發票管理、成本核算等是否完善不是很關注。導致掛靠的單位,低價中標,購買原材料的時候,低價購買不要票的很多,嚴重擾亂了建筑市場。“營改增”后,這些掛靠單位,沒有強大的財務核算體系,要么轉變升級適應新的市場,要么在新的市場中淘汰。
(2)建筑行業財務人員人才缺乏。由于建筑行業項目走南闖北,駐外財務通常需要男性為主,財務人員中男性又稀缺,導致常常一位男性財務兼管項目較多。“營改增”后,除了項目日常處理支出、收入、核算成本等之外,項目的發票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每月必須核算應交增值稅額,催要進項發票,歸集到集團公司抵扣,工作量越來越大,精力有限很難有效執行財務制度。
(3)企業經營管理環節中財務參政議政不到位。施工企業管理層常常認為財務無非就是收錢、付錢、開票等無關緊要的工作,在招投標、簽訂合同認為和財務沒有關系,財務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處于邊緣化。“營改增”后,由于國家的各方宣傳,企業逐漸意識到稅改的重要性,現已緊緊圍繞新的財稅制度,利用財務的專業知識對企業經營的出謀劃策。
3.“營改增”對建筑市場的影響。
在營業稅制下,地方稅務監管不到位,違法的成本較低,導致許多小型施工企業偷稅、漏稅情況嚴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破壞了建筑行業市場的公平競爭。“營改增”后,國家加強了對建筑企業增值稅違法的處理,企業的違法成本在增加,這一年多因虛開增值稅發票等違法讓建筑老板入刑的案件歷歷在目。企業再也不敢虛開、買賣發票,施工企業老板也意識到稅改的重要性,也開始慢慢學會向財務人員咨詢學習相關知識,整個市場都規范起來了。
三、建筑施工企業應對“營改增”的策略
1.集團公司做好頂層設計,統籌管理增值稅
“營改增”后財務核算工作,比之前的營業稅制下的來的更復雜,集團公司化的施工企業必須改變以往的財務人員配置及財務管理模式,做好頂層設計,制定適應“營改增”體制下的新模式,加大財務人員的學習培訓,及時調整并統一財務核算方式,降低稅改帶來的稅務風險。如集團公司下涉及子公子、項目部獨立會計核算的,因為進項稅由集團公司歸集抵扣,核算由子公司、項目部計賬,這樣就需要統一思路,和國稅部門協調以子公司為單位的增值稅核算,避免集團公司下項目眾多,而導致項目進項交叉抵扣。
2.做好項目發票管理、稅務籌劃
在稅負同等的前提下,取得更多的進項抵扣額,和更早取得進項抵扣額,在稅法允許范圍內減緩納稅支出,降低企業現金周轉壓力,在這方面企業是具有自身控制的靈活性。項目開具發票、收取發票需要專人管理,要有計劃,拿到進項及時抵扣,仔細核算項目開票所繳納銷項和進項的差額,做好項目發票的過程控制。如在施工過程中支付專業分包工程款的時候,不能像“營改增”前,先付錢后補票,或者拿多少錢開具多少發票,而應該先核定完成多少工程量,收取已完成工程量的全額增值稅專用發票。達到減緩納稅支出的效果。
3.做好管理層學習培訓工作,做好新項目的報價測算
“營改增”背景下,建筑施工企業從管理層開始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加大管理層的增值稅、稅法培訓。同時對于新項目的投標,經營部門的人員加大自身的學習,有必要的時候,財務人員亦需要參與項目的投標工作,做好財務參謀的工作。
4.做好項目財務管理,避免增值稅違法
“營改增”后,建筑企業財務及納稅核算管理需要滿足合同流、貨物(服務)流、資金流和發票流等“四流合一”,否則可能涉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不但不能抵扣進項稅,還可能受到處罰。項目施工伊始,項目管理層就應該著手選擇有資質的一般納稅人供應商,簽訂材料的采購合同、分包的施工合同,將必須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稅率等條款寫入合同之中;材料進場開具與合同采購貨物一致收料入庫單;發票開具必須與合同一致的供貨方、收貨方;支付資金時付款方、收款方與合同、發票必須一致。
四、結束語
“營改增”后建筑施工企業的主管稅務管理部門增加了國稅部門,隨著“金三”系統的進一步應用,國稅部門逐漸熟悉建筑行業,監管也會越來越細化和常態化,由于增值稅違法入刑法這根高壓線的存在,建筑業之前相對松散的稅務管理模式不復存在。建筑企業越來越需要專業化的財務人才,財務人員必須加強自身能力,不斷學習,扮演好企業管家的角色,為企業出謀劃策,積極消化“營改增”后的影響,完美步入增值稅時代。
參考文獻:
[1]張吉峰.淺析“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影響以及對策,經貿實踐2017(3).
[2]王萌.論“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財經界2017(4).
[3]蔡淼、楊麗. 論“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中國集體經濟2017(8).
[4]周興愛.實施“營改增”后對建筑業財務管理的影響,財會學習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