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蕊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第7~9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通過分一分、擺一擺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樣分才是平均分。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淺地感知除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意識。能用學到的平均分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學生具體操作平均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并掌握平均分的兩種方法。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熟練地進行平均分。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點。
師:同學們,二年一班同學明天要去參觀科技園,參觀前需要準備一些吃的和喝的東西。看,他們正在忙什么呢?(課件出示書中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師:誰愿意把你看到的說給同學們聽?
生:我看到同學們有的在分果凍,有的在分火腿腸,有的在分橘子,還有的在分糖。
生:我發現果凍是2個2個分的,糖是4塊4塊分的,火腿腸是5根5根分的。
…………
【創設情境,使學生認識到分東西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從而體會所學內容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師:大家觀察得真仔細,今天小精靈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并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禮物,快來看看吧。(電腦出示)他帶來了6塊糖,你能將這些糖分成3份嗎?小組內同學討論討論,看看可以怎樣分。用手中的小棒代替糖來分一分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師:每組選個代表,把你們組是怎么分的匯報給大家。
生:我們組是這樣分的:第一份2個,第二份2個,第三份2個。
生:我們組有3種分法: 第一種分法是第一份1個,第二份1個,第三份4個。第二種分法是第一份1個,第二份2個,第三份3個。第三種分法是第一份2個,第二份2個,第三份2個。
電腦出示這3種分法。
師:這組同學給出了3種分法,你們最喜歡哪種?(生齊答第三種。)
師:為什么大家都喜歡第三種分法呢?
生1:因為每份分2個,這樣公平。
生2:因為這種分法每份分得同樣多,公平。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在數學上就叫作平均分。(師把板書補充完整: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師:(指著另外兩種分法)那這兩種是平均分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1:因為每份分得不一樣多。
生2:因為每份分得不是同樣多。
師:也就是平均分必須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樣?(同樣多。)
【通過創設“分一分”的活動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通過呈現3種不同的分物品情況,使學生在對比中獲得對“平均分”的直觀認識,從而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師:大家練習用語言把平均分的結果完整地說一說。(生練習說。教師指名說一說。)
生:把6塊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2塊。
【注重平均分結果的表達,讓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對平均分的結果進行表達,為后面除法含義的教學做鋪墊。】
二、鞏固練習
三、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例2,課件出示書中主題圖。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個?分一分。)
師:“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
師:現在大家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來動手分一分吧。
(學生分,教師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之中。)
師:誰來匯報一下你的分法?
生1:我是1個1個分的,最后每份3個。
生2:我是先2個2個分的,沒有分完,然后又每份分1個,最后分得每份3個。
生3:我是3個3個分的,分得的結果是每份3個。
師:你們分得很快,能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嗎?
生:我想乘法口訣三六十八,所以每份就是3個。
師:還有這樣分的同學嗎?
師:你們都是善于動腦的孩子,找到了簡便的方法,非常棒!
師:剛才同學們可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其實無論怎樣分,最后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每份都是3個橘子,是平均分的。
師:如果把這18個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后匯報分法。)
四、解決問題
1.第9頁“做一做”。
師: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盒呢?完成后可以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生匯報。)
(學生先獨立完成,如有困難可借助手中的小棒來分一分。)
生1: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8根。
生2:平均分給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3根。
師:通過給猴子分香蕉,你發現了什么?
生:猴子多了,每只猴子分得的香蕉就少了
師:你可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善于發現問題!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生2:我知道了可以怎樣平均分,可以1個1個地分,也可以根據乘法口訣,幾個幾個地一次分完。
反思:
本節課內容屬于代數領域,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分類知識和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分數的基礎,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了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并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認識除法打好基礎。《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地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升華。
學生對“平均分”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認識來源于實踐”,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驗。所以,課堂上我創設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平均分物品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過創設“分一分”的活動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使學生在對比中獲得對“平均分”的直觀認識,從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并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尚志小學)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