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慧
摘要:新媒體作為一種環境,逐漸成為一種新常態,大學生作為新媒體最廣大的使用群體,其社會化深受新媒體的影響。文章分析了新媒體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極其面臨的困境,總結了大學生社會化范式轉型的特點,并在媒體語境下提出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社會化
一、我國大學生的網絡生態
在媒介接觸情況層面上,互聯網與手機成為大學生使用最多的兩種媒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眾媒介有多種,如互聯網、報紙、雜志、手機、電視、廣播等。相關調查表明,在大學生這一高學歷群體中,使用頻次最高的是互聯網和手機。隨著 3G 和4G時代的來臨,并伴隨著逐漸強大的手機交互功能,手機和報紙之類傳統平面媒體的差距再次被拉大。為此,當代的青年大學生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融入互聯網生活已成為必需。
二、 大學生社會化范式的轉型特點
(一)以雙向社會化模式為主體
通過對以往的研究總結可以發現,以前的大學生社會化的研究多以單項為主,也就是大學生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成年人作為主角給配角學生傳遞社會規范和生活技能,進而影響學生的心理和認知并加速社會化的進程,這個方向是從老到小的傳遞,被稱作正向的社會化。但由于新媒體時代到來,文化反哺現象出現,文化傳遞不再只是老到小,小到老的反向社會化模式出現,即為大學生向大人傳遞生活觀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技術。為此,在現代的社會里,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并存,大學生既接受來自成年人的影響,又反向的影響成年人。
(二)社會化環境虛擬化
在新媒體技術傳播以前,人們的社會化模式是傳統的,往往是在真實可觸的現實的社會生活環境中進行,有著較為固定的場域,如家庭、學校、伙伴或者社會等,這些場域都是真實存在的,是可見的又有確定身份的因素,各個角色之間的交往和互動是在真實的環境中。但新媒體中角色交互的場域變更,從真實走向虛擬,大學生社會化的選擇在眾多媒介中進行,給大學生社會化增添許多不確定因素,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認知。
(三)從群體被動化到主動個性化
在長期傳統單向社會化模式中,大學生接受的是成年人傳達的信息,成年人是學生的權威,成年人的典型代表就是家長和老師,他們對孩子社會化作用巨大。步入新媒體時代,所有人都是新媒體受用者,每個個體可以自由在網絡中進行選擇,隨時互動和學習,文化多元滿足了當代學生的需求。家長和教師的權威地位遭受動搖,學生視網絡信息為權威,并且學生接受程度大于成年人,在社會上的學習更趨于主動化、個性化和自由化,群體化的教育范式一去不復返。
三、 新媒體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
(一)對大學生個性社會化的影響
1.行為規范社會化方面。
“新媒體”作為一種環境,逐漸成為一種新常態,成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青年大學生把網絡看作表現自我的一個平臺,通常會表現真我,展露真實個性。新媒體一方面給大學生的自由帶來機會,拓寬其社會化的活動空間和新渠道,豐富社會化的內容,提升自主社會化的功能,使其自由發展;但另一方面,如此自由的環境,為大學生的張揚和個性提供了溫床,致使大學生的社會行為規范出現次生社會化問題,如知行不一、行為消極、行為失范等,其中,網絡行為失范最為典型的就是“媒介霸凌”,嚴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2. 人際交往社會化方面。
新媒體的出現為人們形成新型的人際關系即網絡關系提供了工具性支持,大學生在和人的交往中,學習到社會規范,了解到自身的特點和不足,使自己的社會角色得到不斷完善。網絡的平等性和開放性大大改變了人際交往方式,大大影響了大學生的社會化。另一方面,隨著新媒體的普及和發展,這種“網緣性”的人際關系和現實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相比,是動態的、欠穩定的弱關系結構。在如此的結構之中,“宅在高校”的現象越發嚴峻,越發具有普遍性和強影響力,這對大學生的現實社會交往必定會有反作用,人際關系冷漠和疏離現象越發顯著。
(二)對大學生內化價值觀念的影響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高素質群體,其社會化的過程也應當在社會價值體系之內,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也帶來重大影響,對大學生的社會化極為不利。
(三)對大學生掌握生活技能、培養社會角色的影響
1.角色社會化方面。
行為和自我角色的社會化就是使大學生不斷接受社會規范和生活技能,通過對社會行為模式的模仿和認同來完善自己的行為。有研究結果顯示,相當部分大學生對于自己的角色缺少恰切的認知,不認為自己因參與到網絡中角色就有所改變,“學生”依舊是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對網絡角色的認識出現模糊化表現,具體為角色認知不清、角色扮演混亂和角色轉換困難等,如此的角色認知給大學生向社會的角色轉換帶來了困難。
2.對學習的影響。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影響著人類的思維和學習,大學生也喜歡利用新媒體學習新事物。調查顯示,大學生對網絡學習持有積極的態度。大學生上網除娛樂和社交外,重要目的是查閱資料和掃盲,下載學習資料,進行郵件收發等。在新媒介的帶動下,很多學生的學習漸由被動改為主動,網絡的發展為學生學習帶來方便的同時,一些不利的現象也隨之產生。如作業的完成過度依賴網絡,滋生出論文造假和剽竊等學術不端的現象,這些不良的社會學習行為對大學生知識技能社會化產生阻礙。
3.政治社會化。
新媒體是大學生獲取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徑,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和傾向,擴大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途徑,強化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但在政治意識多元的時代,受新媒體不良輿論信息的影響,動搖了現代社會人的理念基石,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提供良好的機會,另一方面又帶來了政治參與消極和政治情感冷漠的表現。
4.道德社會化。
道德社會化是將特定社會環境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加以內化而形成的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的過程。高校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建設和培養的主陣地通常是校園網站和課堂,利用新媒體在校園網普及道德相關內容以及多媒體進課堂已是大勢所趨。新媒體一方面豐富了道德社會化的途徑和手段,另一方面也產生一些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網絡上的各類不良信息腐蝕著學生的道德認知,影響著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四、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化面臨的困境
(一)家庭社會化功能弱化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導師。處于孩童時代,向父母學習語言和生活方式。隨著新媒體步入人們的眼簾,學生受新媒體的影響頗深,且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率遠多于家長,新媒體成為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施教者,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漸漸弱化。
(二)父輩權威和教師權威遭遇挑戰
大學生身心發展雖趨于成熟但還須加強。在新媒體問世之前,父母和教師的權威、榜樣的力量和長輩的施教、偶像的激勵等都會影響大學生的發展。但進入信息時代,學生在這個時代中盡情學習,自由發展,并使網絡為自己的意見領袖,父母的權威遭到瓦解,網絡上各種價值觀和行為的存在給大學生的認知無疑帶來模糊的方向。
(三)社會化過度與不足共存
過度社會化是指社會化任務的完成在量上或質上超出個體的心理或生理的承受限度,進而影響個體的長遠發展。過度社會化的表現一是個人感情和生活的社會化,主要表現是個體對愛情觀的錯誤認知和不當把握;二是對待學習的態度和學習的功利化傾向愈發嚴重,出現爾虞我詐、學術不端等惡劣現象。社會化不足的表現主要有自我期望過高或角色認知不當、單純幼稚、缺乏適當的社會應變能力等。
(四)社會化方向控制難度增加
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期之中,社會中各種亂象頻發,借用社會學鼻祖涂爾干的話來說,社會很多方面正處于“失范”狀態,尤其是信息網絡技術發展飛快的今天。復雜多變的新媒介環境,又給大學生社會化的方向和進程添加了幾分不確定。在眾多的不確定面前,成年人失去了在傳統媒介時代的地位,網絡取而代之,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中充斥著的暴力、色情、犯罪等因素時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和認知,在如此“太自由”的新媒體語境之下,大學生喪失了主體意識、沉溺在現代技術中不能自拔,社會化偏差問題愈發凸顯。
五、 新媒體促進大學生社會化水平的對策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高度自由的社會化空間。但新媒體對大學生的社會化的影響是有利也有弊,因此我們要有意識使新媒體真正成為大學生的“良師益友”,主動開辟網絡陣地,使新媒體成為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手段。
(一)主體層面: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最終實現理性自覺
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受用者和網絡信息的接收和發布者,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對其社會化進程意義重大。首先,大學生培養主體為地方高校,高校可以從自身學科優勢和相關課程出發,構建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其次,大學生自身要積極動起來,培養對新媒體的負責任的意識,合理使用新媒體,提升信息辨別能力,完善自身的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使自我主動教育和學校教育完美結合,這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實現對新媒體的理性和自覺認識。
(二)國家層面:加強網絡立法,強化監管力度,營造綠色媒介環境
面對如此混雜的新媒介環境,我國青年大學生心智發育尚未成熟,自律能力欠佳,可以通過他律的辦法減少網絡給大學生社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加強國家網絡立法。首先,對新媒介環境進行規范和立法,健全網絡制度體系。其次,強化網絡監督和懲戒的力度,打造綠色的媒介環境。再次,從大學生出發,教育大學生遵守網絡規章,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使自身社會化免受網絡的負面效應的干擾,強化新媒體的積極要素。
(三)社會層面:打造家庭、學校和社會立體式的健康新媒體生態環境
首先,大學生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需要父母的引導和監督,面對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父母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掌握新媒體技術,轉變觀念進行自我更新,積極利用新媒介的積極效用促進孩子的社會化。其次,學校要充分發揮校園媒介資源,積極營造新媒體教育氛圍,創新媒介素養教育環境,如利用校園廣播、校報、教育刊物、互聯網等,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大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服務。最后,全社會要深化對新媒介的責任意識,樹立保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營造良好的新媒體素養環境,提供適合大學生社會化發展的綠色健康的新媒體信息和新媒體空間。
編輯∕王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