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源
摘要:口語交際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訓練學生言語能力,提高小學升口語表達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口語交際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還可以促進他們的讀寫能力,使其語文素養得到協調發展。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自身發展的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口語交際課的開展,根據口語交際的要求,創建學生熟知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口語表達的欲望,掃除他們口語交際的心理障礙,讓學生敢于、樂于與人交際,從而發展小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口語交際;言語水平;能力
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口語交際承擔著培養小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的重任。《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學生應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口頭語言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際工具,開始擔負起社會交際的重任。擁有較強的交際能力與表達能力已經成為當代人的必備素養。因此,重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上好口語交際課已經成為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
但是,縱觀這些年的小學語文一線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口語交際課一直處于語文教學的邊緣,小學語文教師們都在有意無意的忽視這一重要板塊。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語文教師對口語交際的認識不清。口語交際課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呈現的位置,一般都是在習作之前。所以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是把口語交際認作是習作的口頭練習。即使有的語文教師能夠較為正確地理清口語交際與習作的關系,但是由于他們對口語交際課的思考和研究不夠深入,導致口語交際課的教學活動大多是無效的,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根本得不到培養和發展。
第二,學生對口語交流缺乏興趣。多年的應試教育不僅讓語文教師把教學目光放在了教學質量方面,就是連學生也都重視語文知識而輕語文能力。學生們認為語文試卷上沒有口語交際方面的試題,自己就不需要在這方面投入過多的精力和熱情。這也就導致學生在口語交際課上不愿意主動參與,使得口語交際課沒有實際效果可言。
第三,教學內容理解不準,教學目標確立不當。部編版之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不管是人教版、冀教版還是蘇教版、滬教版,這些教材中關于口語交際的內容都是簡單地幾句話,并且還以要求居多。這使得語文教師只能簡單的理解為教材內容,而沒有將口語交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因為老師對教學內容的不正確理解,就導致了學生實際口語交際的效果并不明顯。
口語交際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小學語文教師在市級教學中應該如何保質保量地開展口語交際課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部編版教材的特點,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第一、依托教材進行專題訓練。從一年級開始,部編版教材就為小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口語教材專題訓練內容,不管是“我說你做”“我們做朋友”還是“打電話”“商量”,都是在尊重小學生語言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為小學生們設計的一個個言語訓練點。認真分析教材中的口語交際內容,我們會發現要求特別的精細,對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引導性。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課“用多大聲音”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什么時候要大聲說話?什么時候要小聲說話?”并且用圖畫的形式給小學生創設了一些情景,引導著學生們一點點地提升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
第二,擴大口語交際的范圍。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時刻把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記在心上,尋找和利用一切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筆者認為,在日常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把閱讀課也納入到培養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體系之中,擴大口語交際的范圍。作為師生雙向互動的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的口語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機會。所以語文教師課堂上要有訓練的意識,融口語交際訓練于閱讀課中。不同的閱讀教學內容,語文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口語表達。比如傳統課文《烏鴉喝水》,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復述的方法,讓學生抓住“找水喝——喝不著水——喝著水了”這一過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寓言故事;對于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窮人》,語文教師可以采用抓住課文“空白”點——西蒙臨死時的心理、漁夫聽完桑娜的話后的想法----這都是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口語表達的資源。當然,語文教師在利用閱讀課進行口語訓練的時候一定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口語技能強化。 比如讓學生們注意傾聽,讓學生把自己的話說得清楚明白,指導學生在聽的基礎上學會思考、學習給別人提看法,引導學生落落大方地表達-----這樣的口語交際注意事項一定要及時地教給學生。
總之,不管是語文教材還是社會生活,處處都能找到口語交際的素材。只要小學語文教師認識到位,能夠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科學有效的方法去引導訓練學生,那么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一定會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