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慧
摘要:作為抽象思維的代表性學科,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礎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育教學中,數學是一門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的基本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課堂教學,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和研究的問題,也是如何有效引導的問題。它能夠抓住學生的心弦,點燃智慧的火花,打開思想的大門,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導入
一、導言
在新課改標準的相關理念指導作用下,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性地位逐漸加強,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此背景下的“課堂巡視”顯得更為重要,將知識進行傳授和引導,從而促進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能夠靈活運用在生活當中。然而有些教師由于仍堅持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學生進行單一講解,讓學生從中獲取知識信息,但教師卻忽略了教學的本質,這種教學手段與新課改的理念是相沖突的。
二、課堂互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教師在基礎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課堂互動能形成良好的師生交往,有利于教師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因材施教。有效的課堂互動還能使學生討論重要而困難的問題,形成團結、相互支持、良性的競爭氛圍。有效的課堂互動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主動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的課堂互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主要影響因素
有效的教學課堂也應是“以生為本”的教學形式,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由學生層面來講:學生良好課堂習慣的養成需要課堂巡視的監督,完善以講授法為主的課堂的不足,也能及時鼓勵學生,維護課堂紀律,還能實現對后進生的幫扶工作,引導他們消化知識,帶領他們跟緊課堂。由教師層面來說:課堂巡視解決了教師對于課堂的總體性掌控問題,幫助教師及時發現教學活動中的不足,獲得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活動,更重要的是,還能利用巡視建立與學生間的良好關系。
(一)巡視區域的不平衡性
即我們通常說的“走馬觀花”。教師在巡視時,對巡視路線沒有明確的方向和計劃性,導致巡視到的學生往往局限于教室的某一部分,易使其他學生產生不被教師重視的錯覺,也造成了教師對課堂的把控不準確,獲得的教學反饋不全面的問題。
(二)巡視內容的淺表性
即我們通常說的“形式化”。教師熱衷于“身”入課堂,而并非“深”入學生,只淺顯地起到了“監督課堂”、“維護紀律”的作用,實則是舍本逐末,沒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本,借助課堂巡視這個教育媒介,根據學生的“受”調節教師的“授”的內容,忽略了課堂巡視應起的真正作用。
(三)巡視方式的單一性
也包括許多教師在研究課堂巡視的有效性時提到過的“巡而不視”或“視而不巡”的現象。教師習慣于通過“看———指導”的模式來實現課堂巡視,形式單一,模式刻板,易使學生產生疲態。
四、小學數學有效課堂的教學導入
(一)構建生活化課堂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教學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應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獲取其知識信息,其實,數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而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去。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尚小,思維能力仍處在發展階段,對于較為直觀的內容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應將實際生活中的實例融入到教學中去,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其知識內容,而且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實際生活中的用品進行展示,讓學生更具象的去了解其知識內容,教師在對“射線”進行講解時,射線就是:把線段向一端無限延伸,就得到一條射線,且射線只有一個端點。此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具象的去了解所學知識,可以將手電筒打開,并講解手電筒所射出的光線就可以看作射線。并且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類似射線的物體有哪些,并讓學生進行分享。這種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自主思考的思維得到培養,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舊知識導入,引入新知識
數學作為一門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安排一些與新知識學習相關的舊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為新知識的引入鋪平道路,形成正遷移。例如,在六年級時,當教應用題“計算多少百分比”時,我們可以首先回答一個復習問題:“朝陽小學五年級有140名學生,其中11/20是男孩,有多少男孩?”回答問題后,學生將在“11/20”上覆蓋“55%”,并在教科書中得到一個例子。然后引導學生比較例題和復習題。變“11/20”到“55%”的意義是否改變了?然后讓學生計算。本設計抓住了新舊知識的“生長點”,能將復雜轉化為熟悉、簡化,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開展課堂互動討論,促進生生互動
教師還可以把情境互動和課堂的生生互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可以全面、自主、和諧地進行同學間的人際交往。教師轉換教學形式,讓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相互討論、互相切磋,為學生提供表達個體觀點、展示個性的舞臺。只有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才能真正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善于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的自主探索和自我分析能力,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互動。不斷探索。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數學四年級《條形統計圖》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課時,可以清楚地了解什么是條形統計圖以及如何使用它。而為了幫助學生們更好掌握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并能簡單地使用條形統計圖進行數據分析,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條形統計圖反映出各小組學生的出生月份,讓學生展開交流談論,動手繪制條形統計圖。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互動,動手繪制,再通過觀察、比較便可以透徹的了解條形統計圖的統計特點。經過課堂互動,學生們可以自主摸索出條形統計圖的數據構成情況和繪制標準,進而培養了學生們的自主探索和自我分析的能力。
(四)設置懸念,扣人心弦
心理學表明,兒童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在遇到矛盾時,對問題產生懸念,大腦便會出現特有的興奮。于是,他們會積極思考,千方百計地探索其中的奧秘,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因此,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的聽課,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時可以這樣導入:讓學生把準備好的三角形拿出來,用量角器量出其中的任意兩個角的度數,老師馬上能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再量角驗證,果真都對,這時,學生都會心生疑惑:老師真的有神法嗎?老師便抓住學生這種迫切想知道其中奧秘的心理,說“學了今天的內容后,你們自己也能像老師一樣猜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出示課題)。這樣導入學生必然興趣盎然,專心致志,收到良好的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有效的介紹可以抓住學生的心弦,點燃智慧的火花,打開思考的大門,可以引起懷疑、興趣、迷人,反映整個教學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數學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課型的不同,精心設計各課的導入環節,選擇適當的導入方法,以便有條不紊、合理、得體的開展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朱靜琪.小學數學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對策分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1):65
[2]王正明.淺談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J].好家長,2018(73):187
[3]趙瑞紅清徐縣文源小學校.小學數學有效課堂的教學導入[N].科學導報,2018-09-14(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