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評價中小學生,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尊重生命的發展規律。中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改革勢在必行。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理論研究欠缺,觀念落后;評價技術支撐不到位,不可持續;相關培訓不足,不重效果。針對問題應對策略是充實理論,轉變觀念;完善技術,傾力推進;加強培訓,注重效果。
關鍵詞: 綜合素質;生命教育;綜合評價;注重效果
中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是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保證素質教育實施的先決條件。沒有素質綜合評價,沒有生命教育的理論指導,我們將難以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原有的中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問題日益突出,中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改革勢在必行。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理論研究欠缺,觀念落后。在理論基礎方面,學者們從知識經濟理論、終身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等中汲取營養,豐富了素質教育的理論內涵,并認識到素質教育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還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等。即使如此,素質綜合評價的理論研究基礎還很薄弱,基于此,用生命教育的理論來評價學生,以全人教育觀評價學生,會為評價增添支撐。
二是評價技術支撐不到位,不可持續。新課程改革是一項長周期、高要求的事業,所以,構建新型學業評價機制也會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而得到提升,自然也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它的成功很大程度必須依賴于持之以恒的工作持久力,否則新型學業評價機制只是“空中樓閣”。
三是相關培訓不足,不重效果。新型學業評價機制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現與發展人的多項智能,因此,它的多元注重的只是形式的多元,缺乏實效,只是擺樣子的空殼。在實施中卻忽略了對素質綜合評價參與者進行詳細而專業的培訓指導,從而影響了評價的效度、信度和可比性。
二、針對問題應對策略:
一是充實理論,轉變觀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應用生命教育,以生為本的理論。正如美國斯塔弗爾比姆提出的“評價的重要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依據這種重要思想,開展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時,要注重發揮評價在育人方面的獨特作用,應用生命教育理論,尊重生命規律,挖掘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條件和途徑。學校要做到兩點:第一,發揮評價目標的導向作用,并有重點地規劃、設計生命教育活動。第二,通過評價結果的反饋,引導學生、教師、家長從不同角度審視學生發展的現狀,通過各種方式指導、幫助學生不斷調節現狀與目標的差距,以期有效地接近目標,從而實現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機結合。學生本人可以透過他人肯定性的評價增強自信,抓住尚未意識到或者需要努力拓展提高的方面,實現進一步的生命發展。
二是完善技術,傾力推進。引入先進的教育測評技術,提高綜合素質評價的專業技術水平,是有效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生命教育的關鍵環節。用尊重生命的理論指導學生、關愛學生。在學期初開展“人生規劃”主題教育活動。例如,我校針對高中學生的發展特點開展了人生規劃教育活動:首先,要求每一位學生制定三年發展規劃,包括自我分析(優勢與不足)、興趣愛好、人生理想、三年各階段發展目標及近期發展目標、行動計劃、希望得到同學和教師的哪些幫助等內容;其次,組織以班級為單位的三年發展規劃宣講,學生根據同學和教師的意見調整規劃,提高行動計劃的可行性;最后,在學期結束時進行期末總結,要求學生對自己學期初制定規劃的達成情況進行反思,并適當調整未來發展規劃。
三是加強培訓,注重效果。教育主管部門要為綜合素質評價搭建平臺,給學生創造展示和表現綜合素質的機會和條件并進行積極的培訓,用生命教育的理論來武裝頭腦。學生的品質、能力、知識等素質屬于內隱的素質,只能通過外顯行為或者對某些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來做出間接性的推斷和評價。因此,學校要挖掘學生的潛在發展優勢,為他們創造各種表現和展示的機會,搭建廣闊的平臺,為客觀評價學生提供依據。
學校在搭建平臺時應注意:第一,主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有話說”、“有事做”;第二,關注學生發展的多樣性需求,給更多學生以挖掘自己潛力和展示自己優勢的機會,讓更多的學生覺得“我可以”、“我能行”;第三,注重“平臺”設計的系列化,學校、班級在學期初要結合不同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有計劃地設計活動主題,引導學生設計自己的學期發展計劃,讓學生意識到“我還要”“我能行”“我努力”。如我校德育處和團委聯合,把學生分成科技、藝術、體育大組,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學生自選、學校主導的開放式綜合課程,涵蓋了藝術類、體育類等綜合活動及社團活動。
綜上所述,我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理論研究、測評技術支撐、相關培訓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應用生命教育理論,以生為本理論,教育人,評價人,同時借鑒其他地區的評價先進經驗,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玉琨.教育性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美]H·加登納.《智能的結構》,蘭金仁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88)
[3]鐘啟泉等.《多維視角下的教育理論與思潮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l(249)
[4][蘇]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4)
作者簡介:李秋霞,女,河北省承德縣第一中學,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在職研究生,中學一級教師。
【注:本文系河北省承德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生命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研究成果系列論文之一,課題類別生本教育專項,課題批準號1413004,課題負責人李秋霞,所在單位河北省承德縣第一中學06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