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琪
摘要:中國戲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民間廣為流傳,隨著新媒體的介入,傳統戲曲與百姓的關系出現斷層。中國動畫發源之時選擇與傳統戲曲相結合,依附于傳統戲曲的獨特性以及在國際上的地位,形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本文著重從武生形象的視覺符號性出發,探討中國動畫是否必須長期堅持走民族化道路,圍繞武生人物形象在中國動畫中表現的視覺符號來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中國戲曲;武生;視覺符號;動畫民族化
一、中國戲曲與動畫的藝術特征
中國戲曲在世界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是一門獨特綜合性強且民族特征鮮明的藝術。從綜合性來說,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用演員之間的相互配合通過故事情節來打動觀眾。中國戲曲走虛擬化制景路線,打破舞臺時空的限制,只在舞臺設置“一桌二椅”通過演員的“唱念做打”將舞臺時空確立,圍繞“意境”二字,激發觀眾的聯想,讓觀眾在完全非客觀的表現形式下,產生各不相同的主觀感受,也就意味著要求演員的裝扮進行藝術變形,夸張,不求完全形似,必取其神似,將角色的性格身份地位栩栩如生的表現在觀眾面前,從現實生活中提取形態開始變形夸張美化成中國戲曲的程式化色彩,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體現了中國戲曲的民族特色。臉譜,服飾,配飾都具有程式化,每個角色必須按照所扮演的人物進行面部角色塑造,也可以叫做臉譜化,這成為中國戲曲獨有的特色文化流傳至今,影響并推動著中國動畫的發展。
中國動畫也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藝術,是集電影學,美學,戲劇戲曲文學等多個學科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他們共同擁有的娛樂性也是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征。早期戲曲以娛神為主,后來演變成娛人,與動畫的作用基本相似寓教于樂。戲曲和動畫的結合,拯救了邊緣化的戲曲,融入新媒體,把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展現給觀眾的同時取悅大眾視覺。在動畫中也有不少體現了戲曲的虛擬性,例如:《張飛審瓜》的公堂,使用傳統制景“一桌二椅”式,一張審案桌概括了畫面環境故事情景,舞臺布景簡練,更多空間交給了人物去發揮。所以中國動畫的發展深受戲曲藝術形式的影響,外國戲劇也不例外。
二、戲曲與動畫的碰撞
中國傳統戲曲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瑰寶,由于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傳統戲曲發展失調,成為束之高閣的高雅藝術,直到中國戲曲動畫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面,是順應時代的傳播方式,也是為傳統戲曲提供新的藝術媒介。動畫將傳統戲曲現代化,戲曲服裝、臉譜還有樂曲等都融入豐富動畫造型設計、畫面視覺舞臺設計,形成特有的民族化風格。戲曲與動畫的結合缺乏系統認知和研究,不能純粹的將二者看作毫無交集的獨立體,戲曲動畫皆為視聽藝術和綜合性強的藝術,本文著重在“視”上做文章,所謂“視”客觀來說是我們用眼睛能看到觀察到的一切事物。以我主觀的看法在這里的“視”可以叫做畫面制景與人物造型的視覺符號美。上面有提到戲曲制景圍繞“意境”二字,動畫在走民族化道路的時候也注重國風的意境美,虛實結合,回味無窮。其次,人物造型動畫角色的重要性等同于戲曲角色的重要性,角色的造型設計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不可小覷的地位。如果說構成中國動畫民族化體系的基礎是人物造型,人物表演和戲曲配樂,那么,人物造型和表演是核心,戲曲配樂則是靈魂,沒有靈魂的核心是沒有生命力的。通過觀看幾部比較經典的動畫我發現,中國動畫早期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戲曲內容為主和動畫形式的結合,例如:同名戲曲改編剪紙片《張飛審瓜》;另一種是動畫為主,戲曲元素為輔的,例如:以成語“臨陣磨槍”改編的動畫《驕傲的將軍》、神話故事改編的《大鬧天宮》。在早期的中國動畫必須以戲曲內容為主與動畫形式結合來切入,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戲曲意識到與現代化社會相去甚遠,這兩種類型的產生奠定了中國動畫的基礎,影響深遠,到如今戲曲民族化道路成為動畫發展接下來的必經之徑。歷史上,一位名叫特偉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廠長就提出過:“探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的口號。中國動畫要想長期走民族化道路,必須植入戲曲符號元素,戲曲形式表演,戲曲人物造型、戲曲音樂風格是中國動畫的主導符號形式,由此表演形式民族化、藝術形式民族化、動畫形式民族化,三個民族化一體才能真正做到中國動畫民族化。
三、人物形象視覺符號分析
在上個世紀,中國動畫不論是開山之作《驕傲的將軍》,中國動畫的巔峰神話之作《大鬧天宮》,還是根據同名戲曲改編的《張飛審瓜》等優秀作品的審美風格,藝術表現形式各有不同,大部分都使用到了武生角色,這一行當的出現就主要角色的地位將動畫民族化的特點實現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在動畫中配上戲曲的樂曲道白,程式化的動作傳情達意,畫面背景以虛實結合。那什么是武生?武生是中國戲曲重要行當之一,并且擔任著不可或缺的位置。用書面化的語言來說就是,武生屬于生行的分支,而武生也分為:武小生,武老生。武小生多扮演有武藝的青年俠士、將帥。由于身份的高低不同,穿戴也有具體的分類:靠甲武生;袍子武生;龍箭武生;短打武生。老生,是指帶胡須俊扮的男性,不俊的正生面部施赤色也稱紅生,如《單刀會》關羽,《斬黃袍》趙匡胤。武生的服飾造型大同小異,更重要的區別在于頭部造型,細節化到臉譜。此外,臉譜形成之初是用面具來替代,隨著表演者的行動受限等因素,改用油彩涂于表演者面部,這些圖案,符號,顏色都有其獨特的含義,成為某個角色的標志,但由于時間和地方性的原因,一個角色的臉譜會有幾種不同的畫法,“神似,而形小變”例如:圖(1)當戲曲起步之后臉譜的造型逐漸復雜化,其中的形狀色彩都具有符號性,在這里什么是符號?首先符號是研究一切有意義的活動的學說,證明世間存在的一切是攜帶意義的,有意義的東西才能用符號來表達,能夠被表達出來的符號都是有意義的,反之將是無意義的東西將不會用符號來表達,所以這個“意義”將被我們判定為最重要的依據,例如,我們常見的武老生關羽,也被我們叫做紅生,正是由于他臉部的扮相以紅為主,這里的“紅”指代他的性格、角色和地位,“紅”在中國有血氣方剛,正義凌然,興興向榮等寓意,關羽的紅扮在這里表現的是一個正直勇敢,剛毅有血性的人物形象,這個“紅”對于他的臉譜扮相是能夠詮釋得出來的意義,這就是符號,符號即意義。再者,顏色與圖案的碰撞更多的是美的感受可以叫做視覺感受,我們接下來將在中國動畫中尋找武生人物形象的視覺符號進行分析,武生是人類文化的產物,也是時空劇情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