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庚
摘要:首先針對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并闡述了該背景下化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最后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角度分析了中職化學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實踐教學;動手能力;實驗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中職教育作為提高勞動力素質、能力的重要途徑,其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勞動力資源總體質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國家也鼓勵號召中職院校加強改革,鼓勵中職院校從就業需求出發培養更加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生。
一、中等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一)中職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尚未得到社會普遍認可
當前職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具有實用技術和專業知識的職業性人才。目前,我國開始加大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并將之作為培養人才的平臺和直通車機制。但從社會整體狀況來看,中等職業教育并未得到普遍認可,如,大多數招聘單位將入職的學歷門檻定位為專科、本科學歷。由此可見,職業教育在社會上的認可程度并不高,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并不理想。
(二)中職教育更加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當前中職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根據課本進行知識的講解和分析,鑒于學校師資力量的限制,很少有學校能夠建立獨立的實訓基地,學校也未能與企業充分合作,不能立足于實踐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也未能帶領學生進行實驗和操作。
(三)中職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必要的社會適應能力
當前中職學生沒有認識到學習的目標,不愿意接受呆板的課堂教學和書本知識教學,因此,傳統教學方式沒有收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并且許多中職學生存在獨立性差、自我意識過強、依賴性強、情緒不穩定、缺乏理智和毅力等特點,適應社會的能力差。
二、中等職業教育中中職化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分析
(一)中職化學教學改革要求實踐能力,適應市場需求
立足中職教育現狀推動化學教學改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中職化學教育是技能型的教育,化學教學改革要求其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操作、不斷實驗提高職業技能,成為高素質、高能力的專業性人才。
(二)中職化學教學改革突出職業教育,培養學生能力
當前中職學生往往存在文理偏科現象,且對傳統的理論教學不感興趣。而中職化學教學改革則立足于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和操作,促使學生成為化學專業的職業能手。
三、從中等職業教育現狀角度推動中職化學教學改革策略分析
(一)改變理論教學現狀,發展實踐教學
中職化學教學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專業性人才為目標,發展實踐教學。中職學校要樹立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為需求的教學理念,通過大量實驗教學、情境教學、實習培訓等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化學技能的提升。
(二)重視技能培訓,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針對化學教學改革所要求的提高實踐能力,教師必須選用適當的教材,通過精品課程的開發,通過技能訓練等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師在選用教材時,可以選擇那些淡化學科體系建設、重在提高應用能力的教材,比如,選用劉斌、徐英嵐等編著的《化學》(農林牧漁類)一書,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實踐,引導學生研究化學實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掌握生產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利用化學思維解決生活和生產問題。
(三)充分利用實驗,提高學生參與程度
中職化學教學強調實踐能力的提升。教師要通過科學的引導讓學生掌握猜想、假設、模型建立、實驗、驗證、檢驗等方法,促使學生建立科學實驗的思維方式,并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學習“常見金屬單質”時,學生經常會弄混各種物質的化學性質,這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化學反應過程,并通過解析讓學生掌握化學物質的性質。比如在研究鈉與水的反應過程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析鈉原子和水分子的結構,經過討論分析鈉與水可能出現的化學實驗現象,然后讓學生提出猜想和假設:鈉與水反應過程中及反應之后會產生什么物質,是氣體、液體還是固體?這些物質的化學性質又是什么?通過這樣的假設,讓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氧化還原反應,推斷化學實驗可能出現的結果。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以驗證這些結論的正確性。
當前中職教育的教學內容集中于理論教學,其專業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投資也一般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中心,這與社會的需求、學生的特點都不相適應。而化學教學改革則要求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從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和創新意識增強角度出發,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驗能力,促使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職業能手,從而提高中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