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國,王蘭霞
(黑龍江科技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22)
土地承載力是在確保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條件下,土地資源承載人類活動規模和強度的限度,反映區域當前生態安全狀況和可持續發展程度,對人口增長、土地利用、經濟社會發展及環境變化起預警作用。當前區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以保障資源持續供給、土地生態系統完整為前提,人類活動強度不可無限放大,必須控制在承載力范圍內。通過對土地承載力的研究可定量判斷實際土地利用結構及土地利用強度對該區域土地承載力的影響,有效反映目前區域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壓力大小[1]。當前,經濟新常態仍面臨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日益突出的矛盾,這使得區域土地承載壓力進一步加大,威脅著區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挖掘土地生產潛力,提升土地利用率,合理開發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綜合承載力,對于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對土地承載力的研究最早起源于19世紀20年代,當時提出的觀點是土地承載力就是將人口再生產和糧食再生產進行比較。80年代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開展了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研究,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國內對土地承載力的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類:動態預測研究和靜態空間分布研究。楊陽等[2]以貴陽市為例,構建了貴陽市土地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均方差權數決策法和線性回歸模型對貴陽市土地承載力進行了評價和預測;張曉娟等[3]以三峽庫區 2002、2005、2008、2011、2014年的 Landsat TM 影像作為數據源,運用熵權 TOPSIS 和灰色模型對庫區土地承載力、土地社會、土地經濟、土地環境及土地資源子系統承載力進行評價與預測。何文舉等[4]運用國家生態足跡賬戶計算方法,對湖南省 2012 年的各項生物生產性土地類型進行了生態足跡和土地承載力的測算;于廣華等[5]和李強等[6]分別運用承載力級別特征法和和狀態值法對環渤海地區和京津冀地區土地承載力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高潔宇等[7]提出了基于生態環境敏感性的城市土地承載力評估方法,并認為該方法是城市土地承載力分析重要的研究與應用方向。羅璇等[8]以南昌市為例,運用狀態評價法,建立了城市土地綜合承載力評估體系。王成新等[9]在研究福州市土地承載力時,提出了“正反”雙向評價方法,構建了適宜性 “正評價”與生態安全格局 “反評價”模型,該方法為設計不同發展水平下城市土地人口承載水平與空間分布方案,引導城市發展與用地選擇有很大幫助。狀態評價法是基于土地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核算各指標狀態指數,判斷所處的狀態級別。筆者以東北最大的省會城市——哈爾濱為研究對象,結合土地承載力相關理論,運用定量分析方法對2016年哈爾濱市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找出制約哈爾濱土地承載力的“短板”,然后根據評價結果提出可行性建議。
1.1研究區概況哈爾濱市作為黑龍江的省會,擁有最豐富的資源,在戰略位置上也至關重要。因其位于中國東北平原東北部地區,被稱為東北北部交通、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在我國的省轄市中,哈爾濱也是陸地管轄面積最大的城市。截至2016年末,哈爾濱戶籍總人口962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0.6萬,哈爾濱總面積531萬 hm2,人均土地面積0.55 hm2。哈爾濱市區及雙城區、呼蘭區地域平坦、低洼,東部縣(市)多山及丘陵地。東南臨張廣才嶺支脈丘陵,北部為小興安嶺山區,中部有松花江通過,山勢不高,河流縱橫,平原遼闊。哈爾濱地域廣闊,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空氣清爽,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也是發展食品加工業和農業經濟的理想地點。
據《哈爾濱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哈爾濱在未來幾年打造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完善各項城市公共服務職能,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然而,哈爾濱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出現了水資源短缺、林地面積逐年縮小、農業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環境治理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城市狀態亟待需要改善。
1.2數據來源數據是通過調查、搜集資料等方法得到,大多原始數據來源于2017年《哈爾濱市統計年鑒》、2016年《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標準區間的確定參照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 50137—2011)、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12等資料。
2.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為了對土地承載力進行系統的綜合評價,土地承載力分為3個準則層,分別是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承載力,涵蓋了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量、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13個指標(表1)。

表1 哈爾濱市2016年城市土地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
2.2標準區間的確定研究所涉及的標準區間一部分借鑒了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10],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和二氧化硫年均值參考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12,城市人均建設用地、人均公共綠地等指標的閾值參考了GB 50137—2011 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人均水資源量、水體水質、人均道路面積是根據國內國際標準所確定,其他指標的標準區間是筆者經過查閱國家統計數據對比而得。
2.3狀態指數的確定將各項指標的現值按照以下公式核算:

(1)

(2)
式中,V現狀值表示指標2016年的實際值,V最大值表示標準區間的最大值,V最小值代表標準區間的最小值。
由于涉及土地承載力的指標有效益型和成本型,因此在計算各指標數值時分為正向指標和負項指標,直接對應公式(1)和公式(2)中的R正和R負。按照計算結果所劃分出的狀態級別:R<0危機狀態,0≤R<0.33預警狀態,0.33≤R<0.66一般狀態,R>0.6良好狀態。
2.4評價結果由表1可知,哈爾濱市土地承載力處于良好狀態的是人均耕地、人均建設用地、人口密度、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二氧化硫年均值4個指標;承載力處于一般狀態的僅有水體水質;承載力處于預警狀態的有地均GDP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個指標;承載力在水土協調度、人均居住面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人均道路面積和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方面處于危機狀態,情況不容樂觀。
根據狀態級別的劃分,處于危機狀態的指標即為土地承載力的短板因素,而處于預警狀態的指標被稱為土地承載力的制約性因素。從以上結果可得,最能影響哈爾濱市土地承載力的短板因素是水土協調度、人均居住面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和人均道路面積;對哈爾濱市土地承載力起制約作用的因素是地均GDP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3.1結論該研究以東北最大的省會城市——哈爾濱為研究對象,以城市土地承載力為出發點,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并參照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構建了哈爾濱市土地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然后借助狀態指數評價法對影響土地承載力的重要指標進行了分析,最終得到哈爾濱市土地承載力的短板因素和限制性因素,為促進區域發展、有效提升該地區的土地承載力、完善區域發展規劃提供了現實依據。
3.2哈爾濱市土地承載力提升建議
3.2.1有效開發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哈爾濱雖然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人均耕地面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該地區未能發揮好這一優勢,大量荒地仍存在,政府應號召人們加大土地開發力度,對一些地區實施精準的獎勵耕種政策,提高糧食單產量,減少宜農荒地。同時,對其他類型的土地也要合理開發,重點發展,在不破壞土地質量的前提下引進一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企業,平衡整個地區的GDP水平。
3.2.2合理利用水資源,創建節水型城市。水資源作為人類生存和生產的寶貴資源必須得到高度重視,尤其對于一個缺水型城市尤其重要。哈爾濱水土嚴重不均,人均可用水資源量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大力提倡節水型城市的建設理念,合理利用水資源,制定完善的用水規劃,在切實保障居民正常用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節制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抵制一切破壞及浪費水資源的行為,保護水源地潔凈與安全,嚴厲打擊各種制造水污染的個人和企業。
3.2.3嚴格治理環保污染,營造舒適城市空間。由于哈爾濱耕地面積廣闊,冬季秸稈焚燒問題屢禁不止,一度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話題,霧霾天氣頻頻出現,嚴重威脅市民的健康。政府應出臺制裁措施,嚴厲打擊隨意焚燒秸稈的個人或企業,同時對一些排污設備老化、凈污流程不健全的企業也要加大處罰力度,執法人員應堅定信念,做到對污染行徑“零容忍”,切實治理好環境污染。另外還需要增加城市公共綠地面積,保障群眾的生活娛樂等精神需求的滿足。
3.2.4完善城市交通,方便市民出行。當前,城市交通是衡量一個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交通擁堵現象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據官方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全國堵城排行榜,哈爾濱排名第2,僅低于榜首濟南。這不僅影響當地市民的出行,更重要的是會讓哈爾濱的外界名聲敗壞,這樣勢必難以留住和吸引人才,因此,各級部門要高度重視,對室內重要交通線路進行實時規劃和調整,保證高峰期的車流和人流通行順暢。嚴格執行單雙號制度,倡導市民低碳出行。
[1] 徐康,陳龍,昌亭.基于生態足跡的江蘇土地承載力評價[J].江西農業學報,2013,25(7):108-111.
[2] 楊陽,趙翠薇.貴陽市土地承載力評價及預測[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4(5):10-15.
[3] 張曉娟,周啟剛.基于熵權 TOPSIS 和灰色模型的土地承載力評價與預測:以三峽庫區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33(6):666-671.
[4] 何文舉, 羅 暢, 李國峰.湖南省新型城鎮化的土地承載力與生態安全分析:基于生態足跡模型[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6,23(1):18-24.
[5] 于廣華,孫才志.環渤海沿海地區土地承載力時空分異特征[J].生態學報,2015,35(14):4860-4870.
[6] 李強,劉劍鋒,李小波,等.京津冀土地承載力空間分異特征及協同提升機制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6,32(1):105-111.
[7] 高潔宇.基于生態敏感性的城市土地承載力評估[J].城市規劃,2013,37(3):39-42.
[8] 羅璇,姜翔云.基于狀態評價法的城市土地綜合承載力評價:以南昌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36):13078-13079.
[9] 王成新,萬軍,呂紅迪,等.基于正反評價的福州市土地承載力預景分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6,41(6):151-156.
[10] 王蘭霞,吳傳國.哈爾濱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J].山西建筑,2017,43(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