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山巖壁畫是歷經年代最久遠的一個畫面,它是廣西壯族子民們智慧的成果,記載著壯族子民的日常生活情況、奇特而神圣的藝術審美觀念,極具濃厚民族特色的生活習性和宗教信仰。也是壯民族審美意識的典型表現。而在當代高校中國畫的教學中,不但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能,更需要引入學生所熟悉的當地的民族特色文化,利用廣西花山巖壁畫圖像元素進行中國畫創作,不但使學生通過探索當地民族歷史文化而引發對繪畫藝術的興趣,而且培養學生依據身邊的藝術對國畫創作進行創新。深入研究廣西花山巖壁畫圖像元素運用在當代高?!爸袊媱撟鳌边@門課中,深入研究探索其豐富、神秘、獨特的文化藝術等資源,借鑒其圖像元素運用到中國畫創作中,有助于花山巖壁畫的開發利用,實現應有的藝術、文化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廣西花山巖壁畫;圖像元素;中國畫教學;運用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校級教改項目資助項目,項目編號:JGYB201750]
一、花山巖壁畫圖像元素獨特的表現方式
在廣西西南部的左江及其流域的寧明、憑祥、龍州、大新、天等、扶綏七個縣屬的花山巖壁上, 分布著古代駱越人描繪的 183 處崖壁畫。寧明花山壁畫是這些畫點中畫面最大,圖像最復雜, 內容最豐富, 經歷年代最久遠的一個畫面, 堪稱為左江壁畫的代表作。其圖像元素主要有人物、動物、器物、物態四類圖像。圖像布局具有奇特、隨意和灑脫、宏偉壯觀的特征,畫面極具熱烈歡快的節奏韻律美感。圖像的布局大與小、疏與密、整體與局部,有條不紊地合理安排著,讓人聯想起昔日生活活動的故事情景、在歡呼聲中歡快起舞的景象。
花山巖壁畫的畫面主要是以祭祀天神為主題背景,處在山勢陡峭的環境中,圖形氣勢磅礴,形態多樣,都是以幾何圖案和符號構成的,因此,花山巖畫是一種抽象的藝術?;ㄉ綆r畫的顏料主要是赤鐵礦,畫面以人物形態為主,但也結合有器物和動物形象等,其圖像是按照以主體人物為中心的邏輯排列分布的,畫面主次分明,次序排列,主要以蛙形的圖像形式描繪出人的基本輪廓,身軀形態多為上粗下細的倒三角狀,沒有具體畫出人物的臉部特點。將圖像的外形和內部結構進行提煉概括、整理歸納,保存其最有鮮明特征和半抽象夸張變形味道的藝術審美效果。圖像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寫意性質,其內容與意境顯得撲朔迷離,神秘難測,給觀賞者展現出一幅宏偉壯觀、節奏起伏跌宕、和諧統一的天然畫卷,為繪畫的多種創作課程和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的素材。
二、中國畫創作教學與花山巖壁畫圖像
元素資源的結合
近年來高校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高校在積極參與地方的經濟文化、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建設和發展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高校與地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合作關系越來越密切。具有特色性的高校專業在社會文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更加突出。如何更好地把高校教育與地域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形成有特色的教學體系,服務當地的經濟與民族文化發展,值得思考。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坐落在廣西南疆邊陲,地理條件優越,環境優美,民風淳樸,這更有利于我們美術學院的師生們進行采風創作,收集素材。因此,通過對花山巖壁畫圖像元素的觀察了解研究,創作出有特色的繪畫作品,有利于高校推行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發展為目標,更好地為當地的社會、經濟與民族性文化的長遠發展服務,也為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授課和自身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利用花山巖壁畫的圖像特征及造型特點融入中國畫的創作和教學課堂中。中國畫創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由認識生活到表現生活、表現自我個性的過程。在利用花山巖壁畫圖像元素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把觀察生活放在首位,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中國畫家以“造化為師”。生活工作于左江之畔,是日常生活帶給我的啟發和對其文化的領悟,有感而發。
三、廣西花山巖壁畫圖像元素
在當代高校中國畫教學中的運用
運用左江流域花山巖壁畫特有的創造性和民族性,運用到我們的繪畫創作當中來,同時也是不斷豐富本土文化課程資源。這也是提倡多元文化發展和運用民族文化的一種體現。對本土資源的開發,加深了解本土多樣文化,有著較深的現實意義。由此可見,把本土的民族文化和本土藝術融入進高校藝術課堂,當作地方民族高校美術教育教學內容重要特色課程,這是一種勇于創新的教學方法和路徑。
在當地口口相傳著許多有關巖壁畫的豐富傳說故事和民間文學作品。在中國畫《花山之歌》創作中,筆者聽了當地的村民講述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花山的傳說》《蛙婆節傳說》從這些民間故事傳說的各種神靈剪影中進行藝術提煉,提取有用的素材,將這些素材融入到中國畫教學中去, 融入到中國畫創作設計中。
利用花山巖壁畫表達的故事圖像元素融入到當代高校中國畫教學中,陳亞玩創作的中國畫作品 《花山之歌》,展現了廣西花山巖壁畫表達的故事圖像元素。畫面中講述了駱越先祖清明節上山打獵,拿獵物祭祀先祖和天神的故事。畫面中采用“S”型的構圖形式,自左向右的取勢走勢,以畫面中上位置為畫眼,疏密安排、聚散、大小等節奏合理,從左下角開始講述駱越先祖上山打獵的場景,到追趕獵物,再到射殺獵物,最后滿載而歸。接下來就是拿獵物祭祀先祖和天神,也就是畫面的畫眼、最重要的部分,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出來祭拜天神,有的頭頂獵物,有的兩手舉過頭頂,有的手持戰刀,一邊歡呼一邊側身繞圓跳躍,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故事最后是平分獵物回去享用。把這種表達故事的形式運用到中國畫創作作品中,讓作品更耐人尋味。通過利用當地的花山巖畫資源運用到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中,是一種較好的教學途徑。
在中國畫教學創作設計中,我們可以通過花山巖壁畫描繪的古代活動場景進行一些構思構圖設計。利用花山巖巖壁畫造型的特點融入到當代高校中國畫教學中,例如劉應軍老師創作的中國畫作品《夢回花山》是也是從花山巖壁畫表達的故事傳說方面著手構思創作,結合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局部采用潑墨技法,赭紅色的“蛙人”在水墨淋漓的畫面中跳來跳去,隱隱約約。有正身圖像,腰掛長刀或長劍,有側身圖像,雙手上舉,側身繞圓跳躍,有腳踩在獵犬上面的圖像,還有腳踩在船上面的圖像等等,這些人物圖像造型簡潔生動,自然地融入到畫面中,這種繪畫思想和教學觀念在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通過對花山巖壁畫圖像元素、巖畫表達故事傳說的素材的運用,不但可以結合本土資源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也可以喚醒對于花山巖畫的重視和保護。
參考文獻:
[1]於梅.廣西寧明花山巖畫圖像的造型[D].中國少數民族藝術,2009.
[2]李富強.對左江流域巖畫的新認識[J].廣西民族研究,2015,(04).
[3]邱玉紅.左江花山巖畫與壯族文化研究綜述[J].百色學院學報,2015,(01).
[4]秦賀.廣西花山崖壁畫舞蹈形象研析[J].音樂大觀,2014,(03).
[5]郭宏.廣西左江巖畫的藝術特征及其價值[J].東南文化,2004,(02).
[6]齊雪松,賀明.花山巖畫人物圖像之新思考[J].大眾文藝,2013,(05).
[7]覃圣敏.廣西左江流域巖壁畫考查與研究[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
[8]李曉璐,喻計耀.廣西花山崖壁畫中的圖像符號在產品包裝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研究,2014,(06):74: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