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露

摘 要:女性意識和后來的女性主義藝術運動不僅給西方美術史及西方的女性藝術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給東方的女性藝術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文章從女性藝術家被藝術史“忽視”的原因為突破口,以中國女性畫家潘玉良的女人體畫為例,分析了潘玉良女性意識的覺醒在繪畫創作中的體現,旨在了解女性意識對于女性藝術家創作的重要性。
關鍵詞:女性主義;潘玉良;女性人體
一位藝術家如果對他所在的時代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對后世的其他藝術家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那么,我們通常會給他冠以“偉大藝術家”的稱號。縱觀美術史,偉大的藝術家有很多,例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等。可是當我們關注“性別”這一特征時,不難發現,這些“偉大的藝術家”幾乎都是男性。如果要列舉出一個“偉大的女性藝術家”的例子,那么我們可能會抓耳撓腮,腦海里像放電影似的過濾一個個人名,但是最終卻無法找到這“偉大的女性藝術家”。其實當我們拿起手中任意一本美術史教程,就會發現被載入美術史中的女性藝術家其實很少,即使有,卻也只是鳳毛麟角。
一、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
談到女性藝術家和女性意識,那么女性主義藝術運動無疑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話題,而琳達·諾克林更是重中之重。20世紀70年代是女性主義美術史研究的開端,琳達·諾克林1971年在《藝術新聞》這一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這同時也是女性主義藝術運動開始的標志。
琳達·諾克林在她的《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一文中也承認,若是以米開朗基羅、畢加索、波洛克這樣的偉大藝術家為參照,美術史上確實是沒有這樣偉大的女性藝術家出現的。那么我們就會開始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女性藝術家極少被載入美術史,而且究竟為什么沒有這樣偉大的女性藝術家?
藝術家自身的天賦是一方面原因,但在父權社會下的意識形態及階級層次、教育制度等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
大多數藝術家,不管是出色的還是不出色的,通常是出生于一個與藝術有關的家庭,可能他們的父親從事于藝術創作,也可能是其他的親戚朋友從事與藝術有關的工作。可以說在19世紀之前,幾乎所有的藝術家,他們通常來自于上層階級。上層社會較之于底層,他們能接受更良好的教育,而且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他們往往被鼓勵去發展各種興趣愛好,藝術當然是其中之一,而且他們會有更多更好的資助以及藝術觀眾。他們有這樣的有利條件,對于他們的藝術創作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的。反觀女性,這一階層的女性她們被身份所束縛,她們并不能將所有的時間花在藝術創作上,她們的大量時間要花在社會職責和眾多的活動中。而且她們的父親大多也不會同意她們去從事藝術這項事業。
上流社會是如此,那么底層就更不用說了。
除此之外,眾所周知的是,要畫出那些被奉為“高雅”的歷史畫,一個年輕的藝術家最初的最基本的訓練就是觀察和研究裸體模特,進行人體寫生訓練。然而,在最初的時候,那些公立學院都是禁止使用女模特兒的,人體寫生的模特兒都是男性,只有少數畫家和一些私立的學院會雇用女模特兒。而直到19世紀50年代,女性藝術家都是不能進行人體寫生練習的,她們不能畫裸體模特兒,不論是男模特還是女模特都是不被允許的。
這樣的規定直接就將女性藝術家從歷史畫創作中給排除掉了,限定了女性藝術家的繪畫門類。她們只能去畫那些靜物畫、風景畫、鏡前“自畫像”等,歷史上,幾乎沒有女性畫的歷史畫。而歷史畫恰恰是傳統繪畫中最重要的一個門類。而且,大眾不接受女性藝術家成為職業畫家,這也是對女性的不公。
一直以來女性都“被扮演”著妻子和母親的角色,男人們認為女性真正的工作就是家庭,她們需要直接地或間接地服務于家庭,如果她們從事了與家庭無關的其他的事業或者活動,那么通常會被看做是自私、不盡責的表現。家庭的支持與否也是影響女性藝術家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本文總結的幾種女性藝術家被“忽略”的原因還不完善,因學識不夠淵博所以總結得并不透徹。但筆者認為,社會階層、學院的教育制度、家庭的支持都是影響女性藝術家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藝術家本人,是否能克服種種困難,對藝術始終保持那顆赤子之心。
二、潘玉良繪畫中的女性意識
女性主義藝術運動使中國女性藝術家不僅在創作方式上有了變化,在思想意識方面的改變也是巨大的。女性藝術家的創作不再囿于國畫、油畫及雕塑,一些觀念藝術、女性主題的現成品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影像藝術等成為女性藝術家們的創作方式,開始了前衛藝術的實踐。在思想意識方面,女性意識逐漸走向成熟,女性藝術家們除了表現自己內心的情緒之外,也有對“性”的描繪。她們不再追逐男性藝術潮流,而是以女性的視角去創作作品,表現個人情感。
潘玉良就是中國女性主義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也可以說是中國女性主義藝術的第一人。國外留學的經歷使她在藝術創作上更自由,而且受到西方女性意識的影響,她以女性的視角來進行創作,作品中有很強烈的女性意識。她旅居法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充分認識到一個女性應該擁有獨立地位和應有的權利,她將女性意識融入繪畫創作中,使作品更富有內涵。
《春之歌》是潘玉良1941年創作的,圖中描繪了六個女性赤裸著身體在湖邊的草坪上載歌載舞的場景。每個人似乎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作者將人物安排得聚散有致,躺著的、坐著的、站著的,各有特點。與西方傳統人體畫不同的是,作者會用線條勾勒出人體的外形,而不是將線條隱匿起來。人體采用了平涂的手法,而不是采用各種技法使人體看起來立體圓潤,這得益于野獸派的影響。她采用了這些類似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松軟富有彈性的白描線條,幾筆勾勒再加以一點環境色的渲染,女性臀部、大腿的部位的體積感就強烈表現出來了。作者擅長將中國技法與西方的表現方式結合起來,在西方現代繪畫的外表下表現出了東方的審美趣味。
她愛描繪這些女人體,她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喚醒女性的自我意識,讓她們能夠充分認識到女性也是有自己的權利的,應該為自己的獨立地位去爭取,去斗爭。從她的人體畫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女性意識覺醒后帶來的那種令人震撼的力量。
女人體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是幾乎沒有的,談到女人體,就會想到西方女性主義藝術運動以前的人體畫。那些人體畫的作畫者、觀畫者、收藏者幾乎都是男性,是為了滿足男人們觀賞的欲望。而潘玉良的人體畫卻不是來供男性觀賞的,是對父權社會的一種挑戰,她要打破傳統的觀念意識,呼吁女性關注自我。
可是在她所處的那個年代,中國是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繪畫的,況且還是個女性藝術家創作的。而國外的環境相對自由,但也不是全然自由,她對著鏡子,自己來當模特兒,畫自己的裸體,通過這樣的方式練習。她創作了很多人體畫,她不斷地重復著這樣一個題材,可能內心深處也是矛盾和彷徨的吧,她熱愛這些作品,可是它們卻不被祖國接受。
三、結語
女性意識和女性主義藝術運動的影響不論是對西方還是東方來說都是巨大的,對藝術史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它不僅僅是對藝術史的一種補充,還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女性的視角,為美術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是,要改變女性長期以來作為“被觀看者”的角色,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女性主義藝術家們還需要為之不斷地努力研究。
中國受到女性意識影響的畫家除了本文提到的潘玉良外還有很多,現當代更是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女性藝術家,如喻紅、閆平、申玲等,她們為中國藝術的發展,也付出了很多。
女性要重拾對生命、自由、性的自我感受,在繪畫中以自己的視角去表現對情感、性等的認識,做自己繪畫藝術的主人。這條道路充滿荊棘,還需要女性藝術家們的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馬曉琳.對女性圖像的解讀與比較——約翰·伯格的《觀看之道》與琳達·諾克林的《女性、藝術與權力》[J].西北美術,2011,(01).
[2][美]琳達·諾克林著.失落與尋回:為什么沒有偉大的女藝術家[M].李建群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李建群.女性主義對美術史解讀的新突破-琳達·諾克林美術史研究試析[J].美術觀察,2007,(07).
[4]郭樹琨.女性主義藝術的困境[J].美術觀察,2009,(05).
[5]齊鵬.西方女性主義對美術史的改寫-琳達·諾克林的女性主義美術史理論及方法[D].中央美術學院,2003.
[6]徐虹.女性藝術[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
[7]程芳.潘玉良繪畫中的女性意識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8]劉仁鵬.從春之歌1941看潘玉良中期油畫創作[D].南京師范大學,2015.
[9]吳靜.表征與指認潘玉良藝術中的性別隱喻[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
[10]付小青.女性意識的覺醒談中國女性繪畫[D].西安美術學院,2010.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