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語瀟
[摘 要]旅游業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產業,對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的作用不言而喻。文章旨在通過對吉林省旅游資源的現狀分析,找出吉林省發展低碳旅游的現實基礎,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對吉林省旅游產業低碳化發展的實現路徑提出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低碳旅游;現實基礎;利益相關者;吉林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2.035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全球氣候變化與資源匱乏問題的巨大沖擊下,低碳發展理念應運而生。旅游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推行低碳發展的理念,既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旅游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2016年10月,國務院在《“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的總體目標,并提出開展低碳商業、低碳旅游、低碳企業試點的具體方案。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提出,要持之以恒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工作。
為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吉林省政府于2017年3月印發了《吉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吉政辦發〔2017〕13號),提出建設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低碳旅游示范區,確保完成“十三五”國家下達的減排18%的目標任務。生態環境優越,旅游資源珍稀、獨特是吉林省最大的優勢。因此,出臺低碳旅游政策與法規,建設低碳旅游景區,引導低碳旅游企業,培養旅游者低碳旅游意識就成為吉林省發展低碳旅游的核心。
2 吉林省低碳旅游發展的基礎分析
2.1 生態資源基礎
吉林省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多樣,不僅擁有森林綠地、草地草甸、內陸水域、自然遺跡等天然生態旅游景觀,而且生態旅游資源優勢明顯。從低碳旅游資源的開發角度而言,森林是目前被公認的最有效的碳匯方式,吉林省是全國重要的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已達42.5%。
2.2 區位交通基礎
吉林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中部,境內鐵路、公路、航空、水運交通便利。截至2017年12月,全省鐵路營業里程4877.4千米,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3113千米,內河航道1789千米,省內運營和在建的機場共有9座,長春龍嘉機場年吞吐量達1155萬人次,全省公路總里程達9.7萬千米,縣、鄉、村公路暢通,旅游者可進入性高。
2.3 旅游產品基礎
吉林省區域旅游產品種類豐富,目前已經重點開發出具有低碳特征的七大類旅游產品,即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游、特色鮮明的邊境游、歡樂暢快的冰雪游、風情濃郁的鄉村游、休閑養生的溫泉游、別具特色的民俗游和以靖宇縣為代表的紅色旅游。這七大旅游產品每年吸引大量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為吉林省旅游產業帶來巨大的收益。
2.4 旅游企業基礎
近年來,吉林省旅行企業和旅游從業人員人數穩步增長。截至2017年底,全省旅行社總數達到1036家,其中分社303家。星級以上飯店193家,其中五星級賓館5家。目前省內旅行社總體布局、經營類別結構合理,全省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9萬人。
2.5 旅游景區基礎
吉林省旅游景區近年來發展迅速。截至2017年底,吉林省內A級旅游景區246家,其中5A級6家,4A級65家。在5A-4A級旅游景區中,以生態景觀游、民俗文化游和休閑度假游為旅游賣點的旅游景區占比70%以上,為低碳旅游的推廣提供便利條件。
2.6 旅游客源基礎
吉林省旅游業增長迅猛(見下表),旅游客源主要來自北京、天津、內蒙古、山東、河北等省市自治區及俄羅斯、蒙古、韓國、東南亞等國家,游客省內旅游平均停留時間為2.48天。旅游客源連年高速增長,為吉林省旅游業發展帶來巨大推動力。
3 吉林省旅游產業低碳化發展的實現路徑
3.1 政府角度
3.1.1制訂法律規范
政府應倡導低碳旅游方式,創建吉林省低碳旅游環境,但更關鍵的是加快制訂相關法律規范,這是推動低碳旅游發展的前提條件。通過加強法律規范建設,可以促使吉林省健康、有序地發展低碳旅游產業。
3.1.2 推廣低碳技術
低碳技術主要應用于旅行者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應加大利用太陽能、水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學利用地熱能和生物質能,推廣節能技術,實現能源高效利用。
3.2 旅游景區角度
3.2.1 構建旅游公共交通體系
吉林省的旅游交通方式主要是陸地交通,在陸地交通工具中私人交通的碳排放量占比最高,達到81%。低碳旅游要轉變私人交通方式為公共交通,逐步構建連接城市與景區、景區與景區之間的公共交通體系。
3.2.2 加強景區低碳化管理
旅游景區應將低碳旅游的理念滲透到景區的日常工作中來,對旅游資源開發、景區容量規模、景區智能化管理、配套設施環保水平、清潔能源利用情況以及對旅客的宣傳教育等方面進行控制和管理。
3.3 旅游企業角度
3.3.1 提高旅游專業人才素質
建設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是保障低碳旅游落地的關鍵。針對目前游客低碳旅游意識不強、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旅游企業要充分利用各種人才培訓資源,開設低碳旅游知識和服務能力培訓,以提高其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
3.3.2 建立旅游企業碳管理制度
以減少生產、經營活動中的CO2排放為核心的管理活動就是碳管理。加強旅游企業自身的碳管理可使企業更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明晰低碳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幫助企業化解風險、把握機遇、提升實力、持續發展。
3.4 旅游者角度
3.4.1 增強旅游者環保意識
保護環境是旅游得以持續發展的保證,在倡導低碳旅游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相關部門可在景區設立低碳旅游宣傳欄和提示語,對當地居民、旅游者、旅游從業人員等進行低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3.4.2 養成低碳消費習慣
低碳消費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加強公眾對低碳旅游的認知度,推行節儉化旅游消費,倡導簡單而高質量的生活。如鼓勵旅游者在出行過程中盡量選用公共交通工具,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并從供暖、供氣、供電等各個環節向游客宣傳節能。
4 結 論
吉林省具備發展低碳旅游的現實基礎,未來低碳旅游將成為我省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著眼點。因此,我們要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從政府部門、旅游景區、旅游企業及旅游者四個層面共同努力,以期實現整個旅游產業的低碳化發展,更好地實現我國“十三五”規劃中“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蔣清文,李華.環京津休閑旅游產業帶低碳旅游發展路徑研究[J].商業觀察,2012(11):131-132.
[2]楊慧,石丹.生態旅游資源分區開發的案例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經濟縱橫,2017(6):53-56.
[3]朱麟奇.吉林省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25-26.
[4]路紫,蔣清文,劉武瓊.環京津休閑旅游帶低碳旅游經濟發展[A].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0年度京津冀區域協作論壇論文集[C].北京: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