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卓增
【摘 要】目的:探討溫針灸聯合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12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3組,各40例。聯合組采取溫針灸聯合電針治療,溫針灸組僅予溫針灸治療,電針組僅予電針治療,比較3組臨床療效。結果:溫針灸組、電針組、聯合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2.5%、77.5%、95.0%,聯合組明顯高于其它兩組(P<0.05),溫針灸組和電針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組治療2周、3周、4周后,面神經功能H-B量表計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1),但聯合組改善情況優于其它2組(P<0.01),溫針灸組和電針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溫針灸聯合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經功能,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溫針灸;電針;周圍性面癱;面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050-01
面癱主要以口和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現代醫學將面癱分為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臨床治療中,周圍性面癱通常采取針灸的方式治療,對周圍性面癱的病因進行分析,主要是由于面神經本身發生了病變[1],多由細菌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多以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性反應導致患者面部出現變型與神經水腫和麻痹等,其中麻痹最為多見,該文就對針灸應用在周圍性面癱導致麻痹癥狀的治療效果進行探討,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3組,電針組、溫針組、聯合組,每組各40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相關診斷標準,入院就診時表現為發病突然,發病時間1周內,表情僵硬,口眼歪斜,飲水漏出,鼓頰漏氣,味覺減退,聽覺過敏,進食時食物滯留齒頰間。排除標準:患有其他神經系統疾病者;外傷所致面部癱瘓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同時接受其他方式治療者。其中電針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0-62歲,平均(34.29±7.54)歲,病程1-6d,平均(2.36±0.41)d;溫針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0-64歲,平均(34.32±7.55)歲,病程1-7d,平均(2.35±0.40)d。聯合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1-63歲,平均(34.30±7.52)歲,病程1-7d,平均(2.34±0.38)d。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聯合組采取溫針灸聯合電針治療:主穴為陽白、頰車、地倉、四白、翳風、足三里、合谷,并隨癥配穴,鼻唇溝平坦加迎香,頰唇溝歪斜加承漿,眉不能抬者加攢竹(治療時足三里、合谷雙側取穴,其余均取患側穴位)。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選用0.30mm×40mm針灸針,對陽白、頰車、地倉、四白、迎香、承漿、攢竹各穴位進行淺刺,采用平補平瀉法,翳風、足三里、合谷進行直刺,進針1寸左右,捻轉得氣后選擇兩組穴位,連接電針治療儀,輸出電位調節為“0”,選取疏密波,電流強度以患者能承受為宜。留針期間于翳風、足三里做溫針灸,將適度大小的艾條套在針柄上,距離皮膚一定距離,并墊上硬紙板[2],避免燙傷,自下端點燃艾條,1壯/穴。留針時間均為30min。溫針灸組僅予溫針灸治療,電針組僅予電針治療,方法均參照聯合組。療程:1次/d,6d為1個療程,共4個療程,療程間隔1d。
1.3療效判定標準 以總好轉率對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定,以痊愈、顯效、有效及無效進行說明。痊愈:患者的面部肌肉恢復正常,呈均勻對稱狀,口角歪斜癥狀消失,眼瞼呈完全閉合狀態;顯效:患者的口角呈輕度歪斜狀態,眼瞼可輕度閉合,面部肌肉功能有明顯改善;有效:眼瞼可在用力的情況下閉合,口角有歪斜現象,較治療前有些許改善;無效:上述癥狀無改善,甚至更為嚴重。總好轉=痊愈+顯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溫針灸組、電針組、聯合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2.5%、77.5%、95.0%,聯合組明顯高于其它兩組(P<0.05),溫針灸組和電針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一。3組治療2周、3周、4周后,面神經功能H-B量表計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但聯合組改善情況優于其它2組(P<0.05),溫針灸組和電針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二。
3 討論
祖國醫學認為,面癱患者是因邪阻經脈、經氣不暢、氣血不合所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道“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3]。一直以來,臨床上用于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方式還是中醫針灸治療,針灸的作用是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促使局部水腫及炎癥等反應消退,通過刺激人體正常部位,完成調節控制,促使人體上下平衡,從而起到控制疾病的作用。
電針是通過在針上通入微量電流波,以刺激穴位的治療方法,具有調整人體組織功能、改善神經營養、加強氣血循環、修復受損神經和肌肉等作用,適用于毫針刺法的主治病證。溫針灸具有超強的滲透力,能直達病害主要部位,其優良的消炎及加速微循環的功能,能促進炎癥吸收,減輕水腫,改善面部血液循環,快速恢復面神經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溫針灸聯合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癱瘓優于單純用溫針灸或電針治療。綜上,溫針灸聯合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效果確切,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經功能,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云建新.分期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7,24(22):174-176.
[2]李悅.溫針灸聯合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7,29(8):1294-1296.
[3]黎舒敏.針灸對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及部分機制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16,9(3):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