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
摘 要:構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服務平臺,是推動科技實踐和鼓勵企業發展的綜合戰略布局,是推進以高新技術為產業核心的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創新服務平臺特點明顯,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尤為顯著。本文從市場機制與政府政策調控相結合的視角看問題,以河北省秦皇島市為例,研究如何驅動建設創新服務平臺,給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良性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創新服務平臺;中小企業;孵化器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5-0231-02
1 前言
科技創新是一項由眾多組織及個人參與的復雜過程和系統工程。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各參與者相互聯系、作用和影響,形成一個既看似獨立又相對整合的關聯性過程。在科技創新系統中包含著諸多要素: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主要從事科技成果向產品產業的物質轉化;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在內的公共研究機構是創新的源泉,主要從事知識創造活動;教育培訓機構是創新的搖籃,主要從事創新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政府機構是催化劑,制定有關政策提高創新系統效益,促進知識的生產、傳播和利用,為科技創新活動營造良好的環境;金融機構是翅膀,主要為技術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創新服務平臺則是潤滑劑,主要是促進技術轉移,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技術支持。
目前,秦皇島市(以下簡稱秦市)正處于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發展鏈上的關鍵一環,秦市戰略目標是以生態立市為核心,大力發展空氣治理、水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等高新環境工程產業,并且要加快構建京津秦快速高效交通體系,同時承擔著京津教育、科技、醫療、養老等產業承接工作,吸引高尖端人才、打造產業創業高地。短期內又快又好的達成以上戰略目標,只有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實現快速轉化,才能真正讓環境工程戰略落地、讓交通工程飛馳、讓教育醫療等產業落地生根。但作為科技創新潤滑劑的創新服務平臺在秦市存在單兵作戰、分散布局、發展緩慢等問題,多數創新服務平臺是個體發展,未形成產業集聚。秦市如何向科技創新城市轉型,如何依靠創新服務平臺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產業升級,研究以上策略具有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2 現狀分析
當下,創新驅動發展實踐活動正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開展。秦市在推動新型經濟向常態發展,鼓勵大眾創新群體創業的行動中搶占了空間利用了時間。政府層次,一方面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穩妥落實政策,宣傳創新文化,完善服務模式,讓市場需求和創新思維水乳交融。市場層次,創新服務平臺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借力優惠政策,搭建橋梁渠道,服務智享企業。雖然形勢喜人氣象萬千,但是秦市創新服務平臺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推動、扶持力度和效率并未達到預期,主要表現在:在創新服務平臺方面,思維轉變跟進不快、服務缺乏專業性、產品手段單一、資源共享不暢等;在科技型中小企業方面,缺乏有效智力支持、缺少專業技術服務、產學研合作有種無果。因此,盡管有國家政策宏觀扶持,有省地市項目推動,有創新服務平臺孵化潤滑,當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轉型創新之路依然步履維艱。
盡管秦市已經依托大學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園區相繼建設和扶持了一系列創新技術平臺和技術中心。但在運行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 創新服務平臺思維轉變遲滯
雖然有國家政策引導、省市政府扶持、有利項目牽引,但部分創新服務平臺依然存在著明顯的“等、靠、要、給”等傳統思維,缺乏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和市場意識。沒有清晰的發展思路,缺乏強有力的主流服務支撐,絕大部分要依靠省市政府的強力扶持才能爭取到對接項目,生存環境不容樂觀,自身造血供給能力弱,服務輸出向生存資本轉化率低。
2.2 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進度緩慢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業與秦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大部分停留在意愿、協議、規劃層面,落地生根和開花結果的數量還很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創新服務平臺資源信息少、渠道橋梁不暢、促成對接能力弱、聯席機制有名無實等問題,造成名為聯合實則獨立、提倡共享現實封閉。
2.3 創新服務平臺手段形式單一
秦市創新平臺近年來借助政策優勢紛紛成立,雖然數量不算少數,但提供的服務過于基礎,層次不高,往往局限于簡單發布信息和機械介紹項目,缺乏對科研信息經濟化進行引進確認、戰略分選、投資評估的能力,無法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有說服力的項目投資建議。或者提供的科技服務方式單一、誤差大,造成項目投資“流產”。
2.4 創新服務平臺資源共享分散
創新服務平臺本身就是科研單位與科技型企業的橋梁和紐帶。輸送和傳遞的主要產品就是可經濟化的科研成果。但許多平臺僅僅是風潮初立,內部缺少數據信息庫與案例儲備庫的強大支撐,難以將市場需求信息和科研成果融會貫通實現全面共享。另外,作為第三方,也缺乏支配科技資源的能力,無法使科技型中小企業深入到院校研究成果的核心,也缺乏將前沿科技成果向企業度化的經營能力。
3 秦市創新服務平臺發展策略研究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因此,創新服務平臺已成為構建地域創新系統、驅動科技經濟的重要支撐。針對前文分析的現狀,筆者認為創新服務平臺應從樹立競爭意識、推動聯合技術研發、完善“孵化器”多元發展以及打通共享壁壘等四個方面發展前行。
3.1 樹立競爭意識提升平臺生存能力
省市政府需樹立“抓工業是硬任務,抓科技服務業是啃硬骨頭”的全面認識,防止以偏概全看問題片面。金融服務、物流服務有明確的市場規則有激烈的競爭關系,科技服務領域同樣如此,也是生產服務的一種衍生形式,均為企業現代化特征的重要生產要素。因此不能一直“輸血”使其喪失“造血”能力,不能一直“給予”使其喪失“獲取”能力。提高創新服務平臺的獨立性和市場性,使其適應競爭適應市場,保證其不斷自我創新自我修復自我生存。
3.2 推動聯合技術研發播種落地生根
由政府科技部門牽頭,采用切實落地政策、提供優良環境、傾心盡力扶持、真抓實干推動的方式,牽引大學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型中小企業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技術研發機構和創新服務平臺,圍繞秦市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建設產學研一體化研究機構,帶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為高新科技提供“實踐田”和“創業門”。
3.3 完善“孵化器”多元化發展突破
在加快推動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步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孵化器作用。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不同成長階段對空間、管理、服務、合作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優化完善科技服務環境和科技服務體系,在服務內容多元化、孵化資金多元化、主辦主體多元化、市場資源多元化等方面實現突破,加強項目確認、篩選分選、評估決策方面的智力支持和結果可信度,使創新服務平臺的服務科學化、專業化、實用化。
3.4 打通共享壁壘建立資源高速通道
創新服務平臺機構首先應深化數據融合、匹配、共享等高級評估功能,利用大數據分析、特征識別篩選等主流科學技術,建設基礎條件平臺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另外,應加深已合作雙方的成果利用轉化率,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基礎設施和設備、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技文獻等科技資源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推動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等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通過約定,科技型企業單位成果大幅盈利的應提供資金面向科技資源投資和獎勵。
4 結語
本文立足于秦市創新服務平臺的現狀分析和功能定位,從思路、建設、手段、資源四個方面入手分析問題辨析原因。對應提出了創新服務平臺提高生存能力、多元化發展突破等四條發展建議與策略,對秦市未來科技經濟轉型和創新城市升級,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分析。
參考文獻
[1]王非非,許強.以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發展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J].上海企業,2014,(11):56-59.
[2]何慧芳,龍云鳳.國內新型科研機構發展模式研究及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