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
摘 要:近幾年來,由于英語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影響力不斷提高,英語教學改革的呼聲也隨之提升。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學生不能再被“填鴨式”教學所蒙蔽,必須要讓他們自己勇于開口讀英語,真正地拿英語當一門語言去運用,這樣才算是達到了教學目的。只有讓學生有主動學習英語的興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擁有高效率的學習習慣,才會有優異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思考;途徑;口語
初中英語的實踐教學應該怎樣實施?教師需要怎樣循循善誘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這門交際性較強的語言學科來說,學生的聽、說、讀、寫都必須得有過硬的功夫,這不僅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幫助學生“練功”,更多的也要靠學生厚積薄發。不斷反思思考、拓展學習途徑、增強口語練習,這才是初中英語實踐教學的三大法寶。
一、學習中不斷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天的學習都需要學生自己整理反思,這樣才能夠對學到的知識及時查漏補缺。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只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是獲得聰明才智。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要收獲的最終學習成果并不是幾百幾千個單詞,也不是一兩篇優秀的英語作文,而是在學習中他們反思的歷程。之前有很多學生都會主動過來咨詢我有關如何學好英語的問題,這些孩子平時學習都很刻苦,上課也都在認真聽講,這樣按部就班的學習本應該會有一個好的學習成果,但每次考試成績出來的結果都差強人意。我當時問了他們幾個問題:(1)在平時學習的時間里,你是否確定自己是在有效學習?(2)做完相關的英文習題之后,有沒有查漏補缺,避免二次出錯?(3)平時有沒有經常讀英語的好習慣?這幾個問題看似簡單,卻難住了這幾個學生,他們的確是沒有學會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高效率地思考學習,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也一定要記得提醒學生,學會思考才是學會學習的關鍵第一步。
二、攻克啞巴英語,拓寬學習渠道
我們常常要學生多開口講英語,但是學生好像對講英語這件事就是有天然的“抵抗力”,如果追本尋源去找他們不愿張口的原因,其實也很容易找出“罪魁禍首”:(1)學習的基本功不扎實,很多單詞的發音不標準。(2)學生怕開口講英語有一些發音或語法上的錯誤遭到其他同學嘲笑。(3)缺乏自信,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自己的口語能力較差。要想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只能一步步“逼”學生就范。先得讓他們找回自信心,勇于開口。口語表達是英語學習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是學生初中三年學習的是“啞巴英語”,就有可能在今后的學習中很難克服開口說英語的緊張心理。
把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學習成功的次數越多,他的學習自信心就越強。我們要幫助學生鞏固課本知識,當他們認為自己能夠游刃有余地利用新的單詞語法去和同學用英語做對話練習的時候,就說明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都有所提升。學生的“所學”不一定非要局限在課本中,平時聽到的英文歌曲、收集到的經典英文電影的臺詞,都是收入囊中的珍寶,課本里面的單詞、課文定會有一些局限性,但學生要是能通過電視收聽國際新聞,嘗試多聽一些英文歌曲,就能拓寬接觸英語的渠道,更多去掌握一些英文語法詞匯。有一部分學生會因為英文歌曲愛上英語,很多英文歌曲都是全球音樂的典范,青少年追求潮流的心理在音樂方面也會有所體現,把音樂作為學生學習英語的跳板,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三、加強課堂口語練習,提升學生自信心
在課堂上教師要提高讓學生小組對話的次數,每個學生的課余生活都是不一樣的,教師無法做到盯著學生放學后依舊練習口語,但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時間激發學生讀英語的興趣。教師可以按照課本內容多設置一些情境,給學生充分的機會展示自己。要是有人表現得不好或是發音有誤,教師一定要及時給學生鼓勵,并在課后多抽時間糾正學生的發音。萬事開頭難,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工作量會比較大,但是英文發音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學生一旦“恍然大悟”就很容易愛上英語口語的練習。告訴學生,練習英語口語的秘訣就是“Dont take it to heart.”這句英語表達的意思就是“別放在心上,別往心里去,別因此而費神”。不要讓學生覺得開口說英語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只要我們勇于開口念出第一個句子,就有可能在今后和外國友人展開對話,萬事皆有可能,況且初中生英語學習之路還在延續,他們需要鼓勵和指導,需要自信與實踐。
總之,初中英語的實踐教學對每個學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不斷吸取教學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教師才能找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在攻克“啞巴英語”的路上,教師要比學生更努力。初中的英語教學一定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知識技巧的同時提升學習興趣,有良好的學習英語的好習慣。How few there are who have courage enough to own their faults.or resolution enough to mend them!(承認并改正錯誤,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準備不同的教學模式以適應學生學習發展,幫助學生更好地將以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要是我們一直都是不變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感到乏味與疲勞,相對應的教學效果也會差強人意。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