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華
摘 要:從高中歷史教育的特點出發,力圖通過研究當前學生歷史學習的實際情況,嘗試將發現學習模式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教學示例說明高中歷史發現學習模式的實施策略:首先,課前自主預習,發現知識問題;其次,課堂創設情境,引發認知碰撞,發現問題;第三,尋求方法、解決問題、生成新知;最后,反思總結,建構知識,形成整體認識。當然,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習”存在局限性,因此要注重發現學習模式與其他教學法的協調運用,構建切實可行的發現式歷史教學模式,使學生思維更廣闊,想象力更豐富,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發現學習;教學模式
一、發現學習模式的含義
“發現學習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運用教師提供的按發現過程編制的教材或材料進行再發現,以掌握知識并發展創造性思維與發現能力的一種學習模式或方法,它具有通過發現過程進行學習和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發現方法的雙重含義。”發現學習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在20世紀50年代在其著作《教育過程》一書中明確提出并倡導的一個重要概念。布魯納認為:“發現學習不同于機械學習,不同于灌輸式教學。”運用發現學習模式要確保端正的學習態度,即運用自己的頭腦對知識進行思考和
探究。
高中歷史發現學習模式主要指歷史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教材或教師提供的材料,經過獨立探究,自主發現知識,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質疑,表達與交流活動等途徑,掌握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抽象理論,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探索并有所發現。
二、發現學習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布魯納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結合高中歷史學科的特點和發現學習模式的特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筆者通過對課堂教學個案的研究和經驗反思,總結出以下的教學策略:
1.課前自主預習——發現問題
課前預習是整個知識系統學習的前提,學生自主預習的過程就是對新知識的初步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由于生疏或者理解上的問題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從而開啟了發現學習的篇章。筆者在教授新課前,指導學生閱讀歷史教材,要求學生在小組預習質疑本上寫下預習時產生的問題。這樣做既有助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突破重難點,也使學生在課堂上帶著自己的問題,格外關注教師的教學,解決自己預習時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課前自主預習讓學生發現問題,發現疑點,從而引起自己的好奇心,在課堂上有所側重地聽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課堂創設情境——引發認知碰撞
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曾說過:“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的眼睛。”高中階段所學的歷史知識多數是抽象的、概括的,是前人的經驗總結,但是所有的歷史都是有“根”和背景的。教師在發現學習的實施中要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制造矛盾沖突,激起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當學生主動去尋找答案時就投入到了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高中生,他們的抽象思維比較發達,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欲望,邏輯分析能力也比較強,能夠自己獨立完成比較復雜的學習任務。
示例1: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時,教師設計這樣的教學情境(見圖1):
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這群“不鼓掌的人”感到非常好奇,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這些人是奧巴馬的反對者;有的說,他們是共和黨;還有的同學開玩笑地說,他們是恐怖分子……將“不鼓掌的人”作為正常課堂教學的導入,旨在設置懸念,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帶著課前導入發現的問題,在接下來學習1787年憲法“三權分立原則”的相關內容并結合服裝判斷這些人的職業,解決“為什么他們不鼓掌”的問題,也掌握了“三權分立”的概念。
在高中歷史發現學習模式下,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具體生動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掌握歷史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等。
3.尋求方法解決問題——生成新知
在發現學習模式教學過程中,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是最重要的中間環節。沒有深入的思考分析,也就不可能有問題的真正解決。在歷史發現學習中,教師要創造一個平等交流的空間,互相信任和鼓勵,時刻關注學生的需求,才能讓學生大膽地在歷史課堂上思考、質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不意味著讓學生自己“瞎琢磨”,不是任其自由地討論,要做到言之有物、史論結合。在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教師在引領學生探究的方向和思路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并理清基于證據的釋疑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凸顯學生閱讀史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將史料作為證據以重構歷史的情境,經過思考和分析,或自主學習,或合作討論,進行邏輯推理,做出歷史解釋,從而認識歷史知識的本質,達到理解的目的。學生通過多角度的史料,自主進行分析、判斷,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認識。這種直接式體驗和感悟的學習過程,可以使學生體驗“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的成就感。
4.建構知識體系——形成整體認識
布魯納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定的知識結構,知識的學習就是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結構,教學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結構。發現學習從發現結果出發,強調通過探究過程親自發現科學概念和原理,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也就是說,發現學習總是按照書本中的知識結構來設計的,有待發現的是學科結構,它總是指向某個特定結果。發現學習主要注重從發現問題到最終觀念確立的過程,強調的是知識的“再發現”過程,培養的是“發現”過程中需要的技能以及直覺思維和歸納、演繹的個人創造性思維。
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習意義的獲得,是學生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形成自己的理解。在學完新課后,可讓學生自主總結,在對教材初步熟悉的基礎上將史實進行分類歸納,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建立相應的知識結構,將一個單元、一個章節、一個專題的內容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明確該單元、章節、專題內部知識體系的認識結構。在實際教學中,每上完一節課,讓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見圖2),有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發展、演變、影響形成整體的認識,鞏固基礎知識。
在高中歷史發現學習模式中,學生借助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對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進行整理、排列、組合、歸納、概括,進而建立知識網絡,把大量的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是提高歷史學習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綜上所述,在當前課程改革大背景下引入“發現學習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現了以下幾方面的突破:教學方式由教師講授灌輸知識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到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合作學習為主;教學目標由知識目標向能力目標轉變,其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居于顯著位置,培養了學生的歷史素養;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使學生動起來,使歷史課活躍起來。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習模式也有其局限。如要求學生自主思考,發現問題,耗時太多,而學生課堂學習時間有限;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歷史基礎和較好的歷史素養。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現學習不應該作為課堂學習的唯一模式,而應和其他的教學模式綜合運用。
參考文獻:
[1]韓立福.當代國際教育理論基礎導讀[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高慎英.“發現學習”的秘密[J].當代教育科學,2006(8).
[3]夏輝輝.問題解決:歷史教學課例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