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 聲音是廣播媒介的唯一載體,受眾主要通過聽覺來接收廣播上的各種信息。音響,特別是現場音響,作為廣播新聞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是廣播區別與其他媒體形式的獨特優勢,也是廣播新聞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只有在廣播新聞中發掘和運用好各種音響,將聽眾的聽覺調動到極限,才能發揮廣播的獨特優勢。
關鍵詞 廣播音響;發掘;運用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7-0079-02
音響是指除了人的語言,音樂之外的其他聲響,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比如說動物的叫聲,勞動生產的聲音,自然界的響聲如打雷、風聲等,音響存在于人們活動的每一個空間。
而在廣播新聞中,音響根據新聞來源可以分為兩種,主題音響和背景音響。所謂的主題音響,能夠直接表現出新聞事物的本質和特點,比如說新聞采訪對象的同期聲。背景音響,是叢屬音響,不能直接表現新聞本質,但是可以很好地渲染新聞主題,增加新聞的真實性,更好地再現新聞場景,吸引受眾。
現如今隨著傳播語境的多元化,受眾渴望能夠接收更加真實,更加現場化的新聞報道,所以現如今的廣播新聞對于音響的運用越來越重視。國外的廣播界一直有“聲音的建筑學”這一概念,現如今我國的新聞報道也開始注重各種現場聲,越來越多地引入各種現場音響來展現新聞事件,還原事物本來的面貌。
1 廣播新聞音響的作用
1)增加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音響不僅能夠直接還原新聞事件發生時的細節和過程,還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特定環境和氛圍,通過聽覺給受眾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比如說在新聞報道中,如果能將話筒直接交給采訪對象,用同期聲來展現新聞事實,無疑比記者述說更加真實;而各種現場實況音響如果能夠合理地運用在新聞報道中,無疑能夠給受眾多方位的立體感。
以第27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驚心動魄160——首次揭秘“長五”推遲發射》為例,這篇廣播消息,作者在發射當天上百個口令聲中,選出標志性的、階段性的20多個口令聲,全部都是現場音響,在報道中呈現,層層疊疊,為聽眾營造了真實而緊張的160分鐘,讓聽眾未到現場,卻放佛身臨其境,親“耳”見證,這種報道方式別具一格,真實地還原了我國航天史上的重要時刻。
2)提高新聞報道的說服力。比起文字,現場的實況音響更具有實證性,比文字的內容更加直接、自然、可信,現如今的受眾更加偏向于接收來自于新聞現場的第一手新聞素材。比如說在新聞報道的是一位小朋友具有較高的鋼琴演奏天賦,如果能夠直接放一段他彈奏的歌曲,無疑能夠大大提高報道的真實可信度。
3)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音響也有其獨特的效果作用。它能夠表現特定的時間或空間,烘托環境,刻畫任務形象和心理。運用在新聞報道中,可以把現場的氣氛、人物的情緒直接傳遞給聽眾,感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比如說采訪現場熱鬧非凡的歡呼聲、鼓掌聲,勞動現場熱火朝天的機器轟鳴聲,采訪對象的笑聲、哭泣聲,種種音響如果能在新聞報道中合理運用,比任何語言和文字都更加生動,無疑能讓新聞報道格外出彩。
4)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聽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于富有變化的聲音更加有興趣,再加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受眾更加習慣于接收碎片化信息,接收習慣更加隨意,很難靜下心來接收單一的乏味信息。聲音作為廣播傳遞信息的唯一符號,只有在新聞報道中引入多種音響來源,用豐富的聲音素材來刺激受眾的聽覺,才能改變單一的聲音信號刺激帶來的審美疲勞,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聽性,更加符合當前受眾的接收習慣。
2 發掘與運用廣播新聞音響的原則
音響作為廣播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新聞工作者在發掘和運用音響時必須要遵循相關原則,符合新聞活動規律,才能將其功能最大化。
1)真實性原則。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無論出于什么樣的原因,主觀的、客觀的、還是二者兼而有之造成的新聞失實,都會嚴重誤導受眾,影響媒體的公信力。
音響作為廣播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例外,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是所報道的新聞事實的一部分,采錄的音響也必須是被報道的人物、事物或環境本身所發出的聲音,而且是在新聞事實發生過程中發出的聲音,千萬不能弄虛作假,以假亂真。
而當下有些記者在廣播新聞音響的運用過程中,容易犯以下幾方面的錯誤:首先,用導演擺布的手法采錄現場音響。所謂的導演擺布,就是指記者事先指導和干預了新聞的發生過程,采訪對象何時出場、說什么樣的話、擺什么造型,全是記者說了算,就像在演戲一樣,給人不自然、不真實的感受。其次,用模擬音響代替現場音響。現代的擬音技術手段高明,往往可以以假亂真,一些人往往因為現場采錄的音響效果不理想或者圖省事,直接在廣播新聞中運用模擬音響,這無疑違背了真實性原則。最后,事前錄或者事后補錄來采錄現場音響。出于各種原因,這種手法在廣播音響報道中時常出現,它違反了音響必須是在新聞事件發生的同時錄制這一真實性原則。
總而言之,音響報道中音響的采集、制作都必須嚴格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觀面貌來,嚴格地反應客觀存在,不然很容易讓聽眾聽出破綻,弄巧成拙。
2)典型性原則。雖然說廣播新聞報道中應該廣泛運用音響,但是不是說隨便什么音響都可以拿來湊數。記者所選用的音響必須具有典型性,能夠揭示和闡明報道的主題,或者能夠說明事物的某個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樣才能發揮出文字報道無法替代的作用。如果一篇新聞報道中的音響采用的是“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制作方式,沒有精挑細選,過多過雜,不但不能吸引受眾,反而會讓人聽起來不勝其煩。
所以說,音響的選用一定要具有典型性,具有特點,這樣才能最大功能地發揮作用,給聽眾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3)可聽性原則。因為廣播用單一的聲音符號來傳遞信息,而聲音符號是轉瞬即逝的,這就對新聞報道在可聽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響作為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符合可聽性原則。
第一要自然,就是千萬不能和采訪對象事先排練好,用唱雙簧的方式一問一答,來采集現場錄音,這樣給人感覺很不自然,這樣的現場音響不能采用。第二要清晰,讓聽眾一聽就懂,一聽就記住,直奔主題。一些含糊不清,甚至夾雜著噪音的現場音響是不能采用的,只有清晰的音響才能準確地表達新聞事件,獲得良好的收聽效果。在記者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現場音響很具有典型性,采訪對象也說得很精彩,但是卻夾雜著大量的噪音,聽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記者一定要忍痛割愛,以可聽性作為選擇現場音響的一大原則。
如何才能在采錄到可聽性強的現場錄音呢?因為廣播新聞音響的采錄一定要在自然的狀態下進行,要求對采訪對象不能過分干預,這就給記者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每一次采訪在一定程度上都像是一場戰役,在采訪前必須要做好充足準備,這種準備包括心理上的準備和采訪預案的準備,盡量多了解新聞事件本身,熟悉新聞采訪對象,到了現場后,要隨時保持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采訪機要隨時處于待機狀態,采集周圍的各種聲音。與采訪對象的對話也要自然、有效地進行,這樣才能采錄到可聽性強的現場音響。
4)合理性原則。一篇新聞報道一般是由現場音響和記者述說兩個部分構成,二者不可分割。好的廣播新聞報道中,這兩個部分的運用應當是恰到好處的,二者之間相互補充,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新聞事件本身。音響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簡單生硬地夾雜在記者述說當中,記者述說也不是無關痛癢地說上幾句。所以,新聞報道中的音響運用必須要符合合理性原則。
首先,要緊扣主題。一般記者采訪歸來,所能獲得的現場音響非常多,這時候記者要明確主題,根據主題需要選擇和剪輯音響,千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音響的運用不緊扣主題,會給人感到多余和累贅。其次,要符合新聞事件本身的面目。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報道的第一道把關人,在后期寫作和制作稿件時也要嚴格遵循真實性原則,要避免給聽眾在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上造成錯覺,從而錯誤地理解新聞事實。再次,音響運用要精煉。音響在廣播新聞中能夠發揮出文字敘述無法達到的效果,是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效果,如果太多太濫,會給聽眾一種雜亂的感官刺激,達不到最佳傳播效果。最后,要注意與記者敘說的搭配。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一點,那就是能用現場音響的,盡量不用記者敘說,因為現場的音響更有說服力,也更能展現新聞事實本身。如果單憑音響無法揭示新聞主題,聽眾無法通過聽音響了解完整的新聞事實要素,這時候就要引入記者敘說,只有二者有機合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篇完整的廣播新聞報道。
3 結論
綜上所述,廣播新聞是通過音響傳遞信息,音響的作用巨大,廣播記者只有用好、用活各種音響,用聲音來塑造“有聲畫面”,給聽眾打造一個可以聽得見的新聞現場,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廣播的自身優勢,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汪璟.運用現場聲響寫活現場[J].電視時代,2010(Z1):71-72.
[2]胡艷君.搞好錄音新聞 凸現廣播特色[N].伊犁日報(漢),2007.
[3]芮必峰.當代廣播電視概論[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