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利 楊強 楊娜
摘 要 文章主要是從新媒體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基礎因素角度出發分析探討新媒體平臺化特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出現了新媒體這一概念,在發展初期主要是借助各項系統平臺作用基礎,隨著新媒體時代的逐漸發展,在較大程度上對參與人員以及方法措施等產生影響。參與新媒體發展的人員主要關注自身用戶身份,并且逐漸將新媒體參與方式轉化到社會傳播理論當中的互動性范疇當中。
關鍵詞 新媒體;平臺化;特征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7-0123-02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社會已經走向新的發展征程。從新媒體當中的“新”字進行解剖分析能夠看出,該詞語的深層含義折射出時間價值,與傳統媒體之間獨立存在,人們在對傳統媒體進行概念劃分時將報紙、廣播、電視等納入到該范疇當中,但是針對新媒體的涵蓋內容還沒有出現確定無誤的概念界定,盡管人們將微信,微博等納入到新媒體領域當中,也無法解決新媒體框架模糊特征。本文就新媒體平臺發展期間存在各項特征和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希望能夠促使人們更加深入理解新媒體。
1 新媒體平臺化特征產生的原因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標志著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重要因素,為了能夠正確認識和理解新媒體,需要對新時代的發展過程進行梳理,需要從新媒體產生的背景當中逐漸理解和掌握新媒體平臺化特征。互聯網技術發展至今一共經歷了操作系統時代,互聯網時代,前端應用時代,工作軟件時代以及各類應用軟件時代等。
1.1 操作系統和個人終端的基本平臺
按照微軟公司工程師的理論可以看出,如果在每一階段人們同時擁有標準規格的個人終端,文字處理軟件,表格處理軟件以及溝通交流軟件等一系列各個操作平臺,能夠迅速在某一區域擴散。
1.2 因特網和萬維網標志著互聯網時代產生
因特網能夠將各個子項網絡連接在一起,通常需要大量的電纜和計算機。因特網的主要作用在于如何有效解決和處理各項數據信息。萬維網屬于抽象的信息概念,因特網主要是借助電纜能夠將各個計算機連接起來。在萬維網當中主要是應用超文本鏈接實現連接效果。但是從發展歷程上來說,萬維網屬于因特網的產物,但是在使用性能以及各項服務方面,萬維網要顯著優于因特網。
1.3 工作流軟件
在人們接觸到操作系統,個人電腦以及網頁瀏覽器之后,逐漸出現了工作交流軟件,該種技術革命在較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遠距離交流通信方式。隨著工作交流軟件的發展,人們希望能夠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都能夠通過計算機完成交流通信,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技術工程師開始編寫通用的計算機語言和各項標準等,在此基礎之上編寫了較多新型應用軟件,并且將圖片,文字,音樂和數據之間進行有效結合,將其轉化為互聯網產品,逐漸出現了較多娛樂軟件,電子商務網站以及各項管理工具等。
按照以上發展歷程,筆者認為工作流軟件的開發應用在較大程度上為人們生活提供全球性發展應用平臺,還能夠為人們建立較多休閑娛樂性質的應用平臺。
1.4 傳輸操作實現社區駕馭效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各項應用平臺已經趨于成熟,在發展期間怎樣能夠達到如此繁榮景象,有關學者給予肯定答案,在進行電子商務時一種共享軟件程序,這樣能夠為商務洽談提供交流溝通平臺,并且屬于一項免費程序。在各類平臺發展期間逐漸體現出數據傳輸理念和形式等。在各項技術都具備的條件下,數據傳輸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改變人們,主要表現在理念方面。作為數據傳輸的聊天應用軟件,不僅能夠展現出平民化開發設計理念,還能夠利用網絡技術對各項數學問題和科學理念等進行分析,其次,能夠借助于聊天軟件促使更多人參與到應用軟件傳播,改進以及編寫等方面。因此,在未來發展當時,如果人們能夠習慣于上傳,將會使得上傳行為成為改變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因素。現階段比較常見的上傳行為主要表現在微博、百度百科等方面,逐漸體現出上傳理念的重要性。
2 新媒體平臺化特征的各項表現
前文主要是分析探討了新媒體產生的前因后果,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球應用平臺,此平臺主要是將操作系統作為前提基礎,并且在此基礎之上還包括互聯網、萬維網以及上傳行為等,隨著以上幾項因素的成熟發展就出現了新媒體。新媒體的最初誕生就是存在于平臺當中,并且該平臺在發展期間始終堅持免費和開放兩種特質,在該平臺當中還逐漸體現出新媒體的時代特征,在全球性發展平臺當中,有效改變了接受者和上傳者的區分方式。
2.1 接受者和上傳者逐漸轉變為用戶
在新媒體平臺上逐漸轉變了參與者的角色,施拉姆(美國傳播學家)認為媒介存在于傳播過程當中,并且能夠將信息進行擴大,延伸以及傳送等,屬于一種強有力的工具,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在傳播過程當中需要全面依賴傳播媒介才能夠實現。
在傳統媒體當中,應用媒體區分機制將傳播過程當中的傳播者角色和接受者角色進行拆分。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出現全球化平臺,也在較大程度上應用互聯網思維確定用戶思維,改變了接受者和傳播者,不僅體現在名稱方面,還體現在主動權方面。在傳播過程中,用戶已經成為信息的主動獲取者和應用者,能夠主動占據市場決定權位置。在現代發展期間能夠將用戶進行細分,表現在較大區分度的個體方面。在信息傳播期間,受眾主要是被動接受,用戶主要是體驗與分享信息。
另外,信息傳播者的社會地位主要是由信息接受者賦予,在信息傳播期間,逐漸降低了信息接受者的選擇權,以上因素導致傳統媒體在發展期間需要不斷適應新媒體發展機制。在全球化平臺之上,逐漸將受者角色轉變為用戶角色,傳統媒體通常都是將自身融為一體參與到全球化平臺當中,這樣就形成了龐大的用戶組織。
隨著新媒體平臺化的逐漸發展,已經不再使用受者和傳者等名詞,全部替換為用戶,并且兩者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再借助媒體對信息進行傳播,能夠在某一平臺上全面納入各個用戶。在轉化為用戶之后能夠在相同平臺內接受和發布信息。
2.2 用戶信息逐漸對等
在新媒體平臺化影響作用之下,導致用戶信息逐漸保持對等機制,在大眾傳播模式當中,媒介組織主要是編譯和傳播各類信息,受眾只能對媒介組織處理之后的信息進行再次加工解釋,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反饋。因此,在大眾傳播模式影響作用之下,信息接受者與傳播者之間的信息流出現嚴重不對等情況。
在全球化平臺當中主要堅持免費,開放等原則,在該平臺之上,用戶之間的信息流動方式主要是在社會傳播互動效果下實現的。在互動模式之下,在雙方平等調價之下,信息能夠進行相互循環,并且雙方都能夠解釋和譯碼各項信息。但是在全球化平臺上,信息循環方式屬于基本方式,在該平臺上會出現較多用戶,并且大小不一,大用戶上傳力量將會對小用戶上傳力量產生較大的影響。
不同上傳力量將導致信息循環基礎模式產生不同的流向,能夠從循環模式轉化為大批量用戶向小批量用戶的信息傳播現象。在該平臺上,每個用戶都具有自身專屬鏈接,這樣能夠產生不同流向和不同用戶的信息流。值得注意的是,在該平臺上,各個個體產生的信息流都能夠全面涵蓋各項傳播和接受的信息流。
新媒體處于相同平臺的最大特征在于能夠有效支持信息流與媒體用戶之間的改變。新媒體主要誕生在全球化平臺之上,因此也具備一定的開放能力和免費機制等,在該平臺之上還能夠促使各個參與人員建立自身用戶身份,并且對不同信息流進行經營,導致傳統媒體在各項信息流交叉碰撞期間面臨較大的問題和挑戰,其次各個用戶之間產生的信息流也會出現交叉碰撞現象,并且在此作用之下逐漸出現較多新的內容,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大量人員參與到新媒體平臺當中,這樣就在較大程度上增加了用戶數量,促使新媒體平臺逐漸出現較多新的內容生產方式以及新形勢等。
從某種意義上講,信息流不僅包括信息循環模式,還能夠全面展現出在新媒體平臺上對各項信息進行接受和傳播的途徑等。
在新媒體當中,同一平臺屬于核心特點,有部分學者認為新媒體的本質特點在于實現互動性傳播,數字化技術,也可以將該種觀點總結為“交互性”。按照全球化平臺的發生發展能夠看出,新媒體當中包含的數字化技術主要是各項綜合性技術的應用和表現,互動性傳播主要是平臺能夠提供同步時間和空間,從根本上展現出互動性的各項特點。
3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討論了新媒體平臺化的發生背景以及原因等,在對發生原因進行分析時能夠看出,新媒體主要是在全球化平臺上發生發展的,在該平臺上還包括信息流和用戶等新媒體因素,并且在發展期間逐漸出現變化。
受到新媒體平臺化的各項影響,導致傳統媒體當中的信息接受者和傳播者的角色發生改變,逐漸轉化為平臺用戶,能夠有效對不同信息流量進行區分,然而由于長時間處于同一平臺當中,不同用戶之間的信息流傳播方式逐漸轉化為平等對話方式,并且對新媒體傳播產生較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宋夢茜.主流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內容生產——以CNN網絡平臺化運作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2):114.
[2]劉鑫,胡萬德.“十三五”時期農家書屋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推廣——基于偏遠農村新媒體閱讀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出版,2017(6):22-26.
[3]李洪華.學生組織新媒體平臺在新聞輿論引導中的作用——以湖南科技大學“大學生通訊社”新媒體平臺運營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3):92-95.
[4]周逵.生態與心態:中國廣電新媒體平臺建設與發展之困——基于對25位省級廣電新媒體負責人的訪談[J].新聞記者,2017,15(3):43-51.
[5]王翔,鮑海波.淺析新媒體平臺下新聞采編的內容創新——以網易新聞客戶端為例[J].視聽,2017,22(2):104-105.
[6]蘇博.如何利用新媒體平臺提升主流輿論影響力——以“銀川發布”新媒體平臺為例[J].傳媒,2016,16(18):55-56.
[7]李佳,初魯京.移動互聯時代的圖片新媒體平臺建設——以“視覺志”和“Lofter”為例[J].傳媒,2016,17(8):46-47.
[8]向仲敏,朱煒,朱瑩燕.新媒體平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策研究——基于青少年使用新浪微博的數據統計[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2):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