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經濟全球化與產業分工精細化背景下,兩岸產業分工關系與產業鏈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形成了緊密的產業分工與經濟合作體系,并持續圍繞國際產業鏈進行合作與發展。兩岸傳統的“臺灣進口—大陸加工生產—海外出口”產業分工格局,自新世紀以來已出現重大變化。兩岸企業間策略性合作的持續推進,使兩岸在新經濟領域,產業分工關系和產業鏈出現新的發展態勢。
[關鍵詞] 海峽兩岸 產業分工 產業鏈 合作競爭 發展態勢
[中圖分類號] F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8)02-0039-04
[作者簡介] 王建民(1960 — ),陜西銅川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臺灣經濟、兩岸經濟關系、臺灣政治與社會。
兩岸產業分工關系與分工格局是兩岸經濟產業體系與產業發展水平的反映,也在兩岸經濟發展、兩岸經濟產業合作進程中不斷調整與改變。總體上講,兩岸產業分工關系由早期以垂直分工為主、水平分工居次格局,逐步轉變為水平分工為主、垂直分工居次以及產業內垂直與水平分工并存的形態。全球產業格局與產業鏈的發展也影響著兩岸產業鏈、價值鏈與產業分工格局的發展變化。新世紀以來,海峽兩岸產業分工關系與產業鏈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
一、兩岸產業分工總體變化態勢
兩岸產業分工關系與產業鏈發展變化,與兩岸經濟本身、兩岸經濟關系發展密切相關,并不斷調整與變化,形成極為復雜的產業分工與合作格局。
(一)兩岸產業分工關系變化歷程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臺灣經濟發展水平與部分產業發展水平或產業競爭力領先于大陸,兩岸產業分工體系呈現垂直分工為主的形態。在主要產業領域,臺灣處于產業的中上游,掌握著主要技術(許多是從美歐日轉移而來),掌握著部分關鍵零組件,總體上以技術與資本密切產業為主,以中高端制造為主;大陸則以中下游產業生產為主,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以中低端制造為主。臺商對大陸投資以資金與技術為主,充分利用大陸廉價勞動力與土地,在大陸加工制造再出口,形成臺灣技術+資金+訂單—大陸加工制造(勞動力+土地)—產品出口(美歐為主)的產業分工關系與合作模式。同時,臺灣(臺商)在美日壓力下不愿將先進技術轉移大陸,希望維持臺灣產業競爭優勢,維持兩岸產業垂直分工關系。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兩岸產業分工關系與格局逐步發生重要變化。大陸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工業部門齊全,并形成高中低端不同的產業結構與產業體系,而且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為主的產業方向轉型與發展。臺灣產業轉型相對緩慢,優勢產業仍集中在電子信息、機械、石化等少數行業,導致兩岸產業分工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目前兩岸產業分工關系與格局總體上呈現如下特征:一是兩岸產業分工關系已基本上是一種混合型產業分工關系,即既有垂直產業分工關系,也有水平產業分工關系。二是大陸在不少產業領域如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等領域,與世界水平并駕齊驅,兩岸已是“逆垂直產業分工”形態,即大陸領先臺灣。臺灣在這些產業領域發展滯后,與大陸并沒有太多的產業關系。三是臺灣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某些產業如半導體、光電、終端組裝與電子零組件等仍然領先大陸,盡管領先優勢在弱化,但兩岸仍基本呈現垂直產業分工體系為主、水平分工居次的格局。四是在傳統產業領域,臺灣在石化、鋼鐵與工業機床等少數領域具有優勢,其他領域大陸則普遍超越臺灣,兩岸傳統產業領域分工以水平分工為主,垂直分工居次。
(二)兩岸產業分工關系變化是市場調節的必然結果
大陸產業技術水平的進步與產業轉型升級,對臺灣產業與企業競爭力增強,臺灣方面逐步感受到大陸的競爭壓力與產業分工形態變化,希望兩岸能夠維持之前的垂直產業分工形態。
實際上,兩岸產業分工是自然形成的,產業競爭是市場機制的必然結果,不是大陸經濟政策造成的,臺灣不能要求兩岸永遠實現垂直分工,更不能要求大陸經濟放慢發展,以便讓臺灣經濟處于優勢地位或產業上游,以維持所謂的兩岸垂直產業分工。盡管大陸在兩岸經濟產業合作中讓步、讓利,但絕不會因此放慢經濟產業發展步伐,產業規劃與投資不會受到這種不合理要求的干擾與影響。大陸持續積極發展自己的產業尤其是落后產業,在落后產業領域逐步趕上或正在趕上或已超越臺灣,使兩岸產業分工關系與產業格局呈現出新的重要變化。
(三)國際經濟關系變化與規則調整促進兩岸產業分工與經濟合作模式發生新變化
新世紀以來,國際經濟關系與產業分工形態也在發展,而且兩岸均成為國際產業化分工體系的重要參與者,是整個國際產業鏈上的一環。兩岸傳統的“臺灣進口—大陸加工生產—海外出口”產業分工格局,是國際經濟產業分工與貿易規則等形成的特殊階段下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一直在延續,但新世紀以來已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形成三種主要產業分工模式:臺商海外接單—臺灣進口—大陸加工生產—大陸內部銷售;臺商海外接單—臺灣研發—大陸加工生產—銷售海外、大陸與臺灣;臺商海外接單—大陸研發—東南亞加工生產—出口海外。過去兩岸經濟合作與產業分工的一個基本模式是臺商從臺灣進口關鍵零件、大陸生產加工、再出口海外。經過多年發展變化,發達國家對大陸仍實施較高的關稅壁壘,但臺灣出口關稅卻較低,于是一些大陸企業將生產的產品出口到臺灣,重新包裝貼牌,再出口海外,以獲取更好的利益,于是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分工與合作模式即:大陸企業“大陸生產—臺灣包裝貼牌—臺灣轉口出口海外”。
大陸經濟階梯式發展與地區差異性,以及沿海地區生產成本顯著上升,使臺商在大陸經營發展呈現明顯向內陸地區轉移生產線的趨勢,沿海地區生產規模縮小,并轉型成為服務、銷售甚至研發據點,企業總部與營運中心仍在沿海地區,于是出現“臺商沿岸(海)接單—沿海研發與運籌—內地生產—境內境外同時銷售”的新模式。
(四)兩岸在光電與半導體等代表性產業領域分工關系的變化
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占有優勢,但在半導體、光電等高科技產業發展則相對滯后。新世紀以來,大陸積極發展光電(面板)與半導體產業,經過多年努力,大陸在這兩大產業有了長足進步,正在逐步縮小與臺灣的產業發展差距,改變兩岸在這兩大關鍵性產業領域的分工格局。
在光電產業領域,京東方成為大陸面板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經十多年時間發展已迅速崛起。超越了臺灣友達與群創兩大面板產生商。可以說,兩岸在光電產業領域關鍵的面板技術與生產方面的分工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已基本呈現產業水平分工形態。
在半導體產業領域特別是設計與晶圓制造方面,臺灣仍領先于大陸,兩岸持續呈現垂直產業分工形態。不過,近年來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迅速,半導體內部產業結構正進行著重要調整與變化,隨著臺灣半導體產業增長放慢,而同時大陸半導體產業迅速發展,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給予支持,大力鼓勵吸引技術與人才,大陸作為全球最大半導體消費市場,預計大陸半導體產值及未來在IC設計、制造超越臺灣則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兩岸半導體產業分工關系正逐步從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化。
二、國際及兩岸產業鏈新格局
與兩岸產業分工關系的變化
在經濟全球化與產業分工精細化背景下,國際產業鏈不斷發展與深化,兩岸也加入這一國際產業鏈與供應鏈,形成緊密的產業分工與經濟合作體系,并持續圍繞國際產業鏈進行分工合作與競爭。
(一)兩岸三種產業供應鏈與兩岸產業分工關系
當今兩岸產業合作與產業分工的基本途徑或方式是,臺灣企業參與大陸主導的產業供應鏈體系,實現共同參與式的合作發展,形成一種全新的兩岸產業分工體系。主要有三種參與合作方式與分工體系,其中大陸“產業供應鏈導向”的兩岸產業合作成為基本發展態勢。
一是跨國公司主導的包括臺灣與大陸企業在內的國際供應鏈,是兩岸企業參與國際經濟產業體系分工與合作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中以蘋果供應鏈最為典型。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上不僅是蘋果供應鏈的一環,也是國際電子信息產業領域許多關鍵產業鏈與供應鏈的一環。臺灣企業大多在大陸投資加工生產與組裝,從而形成以蘋果等國際跨國企業為產業鏈核心的兩岸產業鏈、供應鏈與產業分工體系。臺灣與大陸同是蘋果供應鏈的一部分,都是為蘋果代工與服務,都是國際垂直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加工、制造與組裝,兩岸總體呈現水平分工形態,但由于在蘋果等產業供應鏈上,臺灣在晶片設計、加工制造與部分關鍵零組件上占有優勢或優于大陸,從而兩岸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垂直產業分工形態。但隨著大陸電子科技企業競爭力的增強,也成為蘋果供應鏈的有力參與者,兩岸企業呈現出“陸進臺退”與“陸增臺減”之勢。可以說,大陸在蘋果產業與供應鏈上的實力增強,有取代臺灣供應商地位之勢。
二是臺灣大型企業在大陸投資形成的兩岸產業分工與供應鏈體系。兩岸經濟合作的一個重要方式是臺資企業“大雞帶小雞”的集團式發展模式。即一個臺灣大型企業到大陸投資重大項目,帶動相關上下游配套產業的共同投資,就近供應相關產品,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產業鏈。
三是大陸企業主導形成的兩岸產業分工、產業鏈與供應鏈將成為兩岸產業分工與合作的重要趨勢與方向。主要表現在家電與電子信息領域大陸企業品牌效應形成的兩岸產業分工體系。由于大陸市場規模大,大陸電視等品牌企業制造與銷售規模大,臺灣不少企業是創維、康佳、海信等企業的零組件的代工企業,大陸家電企業每年從臺灣采購大量零組件,形成兩岸一種產業分工與合作形態。可以說,兩岸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建立起密切的產業分工與合作體系。
臺灣學者將兩岸信息電子產業領域的分工,以終端組裝產業與零組件產業作為兩個基本面向,形成四種基本形態與格局。一是臺灣關鍵零組件產業與大陸終端組裝產業的關系:臺灣零組件過去成為帶動大陸終端產品發展的關鍵,但隨著大陸本土供應鏈的形成,面臨極大挑戰。就未來發展趨勢看,部分臺灣零組件廠商已融入大陸供應鏈之中,可在大陸“走出去”戰略中發揮關鍵地位。二是臺灣終端組裝產業與大陸終端組裝產業之關系:現行兩岸信息電子產品分工態勢大致確定,兩岸產業消長多為品牌企業的機種比重與訂單調整(內部分工精細化)。未來發展趨勢看,兩岸對新興應用產品的布局類似,但臺灣研發與制造能力仍優于大陸,兩岸仍具有合作互補空間。三是臺灣關鍵零組件產業與大陸關鍵零組件產業的關系:目前半導體仍為臺灣優勢領域,但大陸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聚集逐漸完整,競爭逐步激烈。就未來發展看,臺灣半導體能量多集中在領導大廠,在未來新興應用少量多樣策略與趨勢下,加上大陸業者具有內需市場及政策支持等優勢,臺灣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也就是未來將走向水平分工。四是臺灣終端組裝產業與大陸關鍵零組件產業的關系:目前兩岸僅在中低端及針對大陸市場銷售的產品具有互補空間,就未來發展趨勢看,大陸積極投入新興應用技術標準布局,串連上下游供應鏈及材料設備等規劃,未來可能將主導部分新興應用的標準或規格發展,臺灣企業需要轉向采納大陸新興應用零組件,即兩岸將形成“逆產業分工形態”,大陸處于產業中上游,而臺灣處于中下游。
(二)所謂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形成是兩岸產業分化關系變化的典型寫照
近年來,在島內產業界與臺商群體中出現了“紅色供應鏈恐慌現象”的討論。在兩岸經濟關系發展與兩岸產業分工合作中,形成復雜的兩岸產業鏈與供應鏈,也可稱為“中華產業鏈”。即隨著大陸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企業實力的增強,在兩岸產業鏈中的地位上升,大陸主導企業擴大對當地企業零組件采購比例,或本地企業對上游主導企業產品供應比例上升,對臺灣零組件進口比例下降,或者說對臺灣企業產品采購比例下降,對臺灣企業帶來新的壓力與挑戰,于是在臺灣島內出現了所謂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及對臺資企業威脅的聲浪。
如何看待所謂的“紅色供應鏈”問題?實際上,產業鏈與供應鏈是不斷發展的,產業分工體系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謂的“紅色供應鏈”只不過是大陸產業發展水平提高與兩岸產業分工體系的正常發展變化。只是臺灣企業習慣了過去長期存在的兩岸垂直產業分工形態或臺灣產業優勢地位,這是建立在大陸現代經濟產業發展起步晚這一基礎之上的。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以及產業發展與崛起,這一舊有的產業分工形態或格局必然被打破。臺灣企業只有融入“紅色供應鏈”,共同做大供應鏈,共建中華產業鏈與供應鏈,才能有更大更好的發展。
(三)兩岸企業間策略性合作持續推進,兩岸在新經濟領域產業分工關系新發展
兩岸產業分工體系中,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大陸總體上逐漸成為產業鏈的主導方,臺灣企業是供應鏈的重要供應者與重要參與者,形成大陸對臺企采購與實現共生共榮共同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尤其在新經濟、新業態與新商業模式下,兩岸產業分工也出現新的變化,大陸企業以龐大的市場為基礎,以現代物流與營銷售手段在海峽兩岸建立起一種新的產業分工關系。
[參考文獻]
[1] 胡軍,馮邦彥,陳恩主編.經濟全球化格局下的兩岸產業分工與合作[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經濟合作與海西建設,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30周年院慶研討會系列文集[D].2010.
[3] 朱磊.臺灣產業與金融研究[M].九州出版社,2012.
[4] 第一屆臺商發展論壇——臺商投資與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論文集[M].2015.
[5] 陳恩.臺灣地區經濟結構分析——從產業結構角度切入[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6] 陳博志.臺灣經濟戰略—從虎尾到全球化[M].臺灣智庫出版(臺北),2004.
[7] 童振源,曹曉衡.兩岸經貿關系的機遇與挑戰[M].新銳文創出版,2013.
[8]華曉紅.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理論與實踐[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