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業園區是深圳實體經濟和工業發展的主要載體,也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強化工業園區建設,努力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鮮明、創新驅動”的工業園區發展新格局,是深圳立足“制造強市”戰略,打造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也是深圳強化區域合作,深度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重要平臺。
[關鍵詞] 工業園區 區域合作 制造強市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示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8)02-0057-03
[作者簡介] 劉祥(1982 — ),湖北黃石人,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 . 深圳)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產業規劃、園區經濟。
一、謀劃深圳工業園區新格局的重要意義
英國《Nature》雜志曾對全球4600個經濟特區進行評價,認為深圳是全球最為成功的經濟特區。為何深圳經濟特區能從30多年前的邊陲漁村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城城市?其成功秘訣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業園區體系,以及圍繞工業園區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活動與創新制度設計。正是這些工業園區支撐了深圳的科技創新,支撐了新時期深圳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使命。
經過30多年的開發建設,深圳工業園區發展體系不斷完善,規模不斷擴大,產業能級不斷提高,在城市發展、經濟支撐、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等領域扮演舉足輕重角色, 為實現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深圳奇跡”提供了不竭動力,支撐著深圳經濟特區在每一輪國家戰略和深化改革開放中的排頭兵地位。
截至2016年底,全市登記備案的面積1公頃以上的工業園區3320個,總面積約為117平方公里。從經濟規模來看,全市工業園區的工業產值超過全市工業總產值規模的70%以上,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合計占全市50%以上。從空間分布來看,全市工業用地較為集中,龍崗、寶安兩區工業園區數量占全市的60%,面積占全市工業用地的47%。從城市發展來看,深圳工業園區的發展加快了城市工業化進程,推動了城市的高質量建設,以產興城、以城促產、促進產城深度融合的模式已在實踐中顯示其合理性。從區域合作來看,工業園區成為區域合作的紐帶,深圳與河源、汕尾等地市合作共建了多個產業轉移工業園。深汕合作區立足于打造粵東地區增長極,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新興海港商貿和濱海生態旅游產業。深越合作區立足于打造中越產能合作示范平臺,規劃發展電子、光伏、家電、服裝等輕工制造業。
二、深圳工業園區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是缺乏系統全局統籌。全市缺少對深圳工業園區的全局統籌和統計分類工作,缺乏系統化、專業化、長期化的跟蹤研究,市區兩級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完整的現象突出。二是園區發展水平有待提升。相當一部分工業園區停留在一代、二代水平,按照當初布局傳統產業的理念進行規劃設計,整體發展水平、發展層次較低,產業配合和生活配套欠賬太多,工業園區難以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空間承載。三是基礎設施亟待完善。全市相當一部分工業園區建成年份較早,基礎設施老舊破損,產業容量不足,安全隱患較大。新興產業和高素質人口加速向開發區集聚,對交通市政、綠色低碳、生態平衡、產城融合配套設施的建設和改造提出了迫切需求。四是污染企業有待集中入園。工業園區成為新興產業的集聚地,但一些傳統產業,特別是具有一定污染的產業一直缺乏社會的重視,大部分散落分布在工業園區之外,加之大家對污染類企業“談污色變”、“避而遠之”,加劇了污染類的“小、散、亂”布局,缺乏系統的規劃,污染物未實施統一收集、統一處理、統一管理,工業排放的廢氣、廢水、噪音擾民問題突出。2017年1~9月,全市環境信訪受理量59683宗,位居全市各類信訪之首,其中工業類信訪受理量13138件,占受理量的22%。工業類信訪中涉及廢水、廢氣、廢渣類占到70%以上。
三、謀劃深圳工業園區新格局的若干建議
一是加強市區統籌協調推進。建立市工業園區發展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產業布局、招商引資和財政政策的統籌協調,及時解決全市工業園區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市經信委。各區(新區)政府要成立相應機構,統籌協調本地區工業園區建設。
二是構建合理的空間布局體系。在空間布局方面,全市工業園區形成“三軸三帶多節點”的格局。三軸:沿著全市東、中、西三大縱軸帶進行工業園區布局,重點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未來產業集聚區、深圳高新區重點園區,形成全域工業支撐。三帶:沿著全市南、中、北三大橫向產業帶進行工業集聚區布局(研發總部帶、科技創新帶、智能制造帶),形成多層次工業集聚區功能體系。研發總部帶:主要發展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突出科技與金融的融合,以研發、設計、營銷等總部功能的企業為主。科技創新帶:主要發展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突出科技創新、突出智能制造、突出技術融合,以研發、設計、中試、小規模生產等功能的企業為主。智能制造帶:主要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突出產業轉型升級、突出制造能力提升,以研發、中、大規模生產等功能的企業為主。 多節點:圍繞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布局若干節點型工業園區。
三是構建多層次的功能體系。遵循“重點發展一批、優化提升一批、調整控制一批”的原則,通過對現狀工業園區規模能級、發展潛力、產業類型、環境影響等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和綜合評價,構建“1+2+3+N”的深圳工業園區新格局,即突出自主創新示范區,做強兩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重點發展三大功能片區,重點培育N個新興工業園區。
突出自主創新示范區:2014年6月,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為第四個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也是十八大后第一個以城市為基本單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為使命,嚴控自主創新示范區工業紅線,為全市工業發展守好紅線,為全市工業的集聚發展、轉型發展和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空間。
兩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按照全市高新區“西有南山,東有坪山”的總體思路,將深圳南山園區和坪山園區作為全市高新區的兩大核心園區,打造成為全市兩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推動三大功能片區建設: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未來產業集聚區和較大規模的重點片區。
重點培育N個支撐型工業園區建設:全市按照工業園區的評定要求,重點集聚培育N個發展潛力大、成長性能好的支撐型工業園區(約100個)。
四是確保工業用地規模。加快全市制造業用地統籌,確保工業用地規模,通過土地整備和城市更新,為全市制造業發展提供優質空間,到2020年,達到全市制造業用地總規模不低于280平方公里,新增整備用地中制造業用地所占比例不低于30%的目標。制定新增用地計劃,統籌安排好新增制造業用地指標,重點用于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加快老舊制造業區改造,到2020年,達到老舊工業園區改造建筑面積800萬平方米的目標。
做好全市工業園區的統籌管理和整合改造,依托國有企業,撬動社會資本,通過收購、租賃、合作、置換等方式,加快推進舊工業區成片改造,實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建設。鼓勵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業園區實施升級改造:一是不符合工業布局規劃和現代工業發展要求的工業園區;二是不符合安全生產和環保要求的工業園區;三是建筑容積率偏低、土地利用率低的工業園區;四是內部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不完善、建筑質量差的工業園區;五是土地閑置或部分閑置以及散、亂、小等適宜連片改造的工業園區。
五是加快污染類企業集中入園。成立由市領導牽頭,市經信委、市人居環境委、市發改委、市國土規劃委等有關部門、各區(新區)政府組成的工作機制,全面梳理現有工業園(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未來產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的建設情況、摸清產業布局、土地空間、污染物處置水平等。根據篩選的污染類行業特點,結合全市工業園區產業布局及發展導向,借助社會中介力量,為企業提供入園指引,各區(新區)政府、工業園區管理部門做好相關配合工作。重點對污染程度較高、且按照《深圳市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產業導向目錄》屬于限制類的企業,優先入園、集中管理。
[參考文獻]
[1] 呂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工業園區對產業優化升級的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7-12-27.
[2] 張新芝,孔凡斌,王圣云.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與升級路徑——以江西省為例[J].企業經濟,2017-05-25.
[3] 任力,紀翔,朱東波.福建省工業園區發展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7-01-25.
[4] 薛海燕,單小輝. 蘇州工業園區:借鑒之外更有創新[N].經濟日報,2016-01-11.
[5] 王倩.蘇州工業園區的科技創新之路[D/B].海峽之聲網,http://www.vos.com.cn/news/2017-08/31/cms891297article.shtml 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