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辱母案 民間借貸 高利貸 治理
作者簡介:李佳明,遼寧省本溪市高級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26
隨著山東聊城的“辱母案”,將高利貸推到了風口浪尖,黑社會、討債、辱母等敏感字眼充斥網絡,敲打著億萬網民的神經,那么什么是高利貸,與民間借貸有何區別,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對經濟社會發展有何影響,本文擬就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高利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的高利息借款行為①。也就是說,除了金融機構作為貸款人的金融借款之外的借款行為均為民間借貸,民間借貸中年利率約定超過36%的借款②,則屬于高利貸范疇。按圖表表示:
高利貸產生的原因:
(一)銀行貸款門檻高,時間長
銀行貸款均要求有物品抵押,或者要求有正式工作的人(國企職工或公務員)做保證,且要經過申請、提供資料、審核、批準、放款等等種種手續,時間漫長。而高利貸中借款人則只要帶齊必要手續,比如工作證或者車輛手續,貸款人進行必要審查后就可以直接簽訂合同,然后轉款。一般小額(五萬以下)當天就能完成,大額一般三天內也能完成。相比較高利貸門檻低、手續簡便、時間短、放款快。
(二)社會閑散資金增值困難
隨著社會經濟形勢向好,到2017年年底,中國的中產階級已經出超過三億人③,而這三億人手中持有的資金更是天文數字,如何讓這筆資金增值成為這些人面臨的最實際及緊迫的問題。傳統的買房、炒股由于市場行情不穩定,已經不是首選,因此民間借貸的資金增值形式應運而生。高利貸已經不是傳統的熟人之間的資金短缺拆借即民間借貸,而是以一種營業方式存在。
基于資本的逐利性質,社會閑散資金均追逐利潤最大化,同時考量風險與利益,由于現行法律對高利貸本身無懲治措施,而只是規定民間借貸中年利率超過36%的部分無效,高利貸從業者通過技術手段規避上述規定,即在借款合同中不約定利息或利息約定在年利率36%以下,但在實際中采取在借款協議中多約定本金,預先扣除利息,或通過手續費等名義收取高息,此種方式在實際操作中很難識別。因此相當于高利貸營業本身無風險并導致高利貸泛濫。
(三)借款人數眾多,資金需求缺口大
有需求才會有市場,由于各種需求的出現,大到企業資金周轉,小到幾百上千元的“校園貸”,各種需求都需要以資金支持,而上述借款均具有緊迫性(此處的緊迫是以借款人的主觀想象出發,比如購買手機,作為一個尚在校學習的大學生來說可能就具有緊迫性),所以形成了規模足以支撐高利貸經營者運營的需求群體。
現今社會中,大者如網絡貸款平臺④、各地方的小額貸款公司,小者如房屋中介(基本都有貸款業務),街頭巷尾的只有電話號碼的借款廣告,都屬于民間借貸業務,通過以上分析都涉嫌高利貸。因此已有鋪天蓋地的趨勢,形成如今的高利貸的規模。
(一)專業化
按照通常理解,民間借貸主要是因為借款人暫時的資金短缺,最初是熟人之間的資金融通。作為傳統中國的鄉土社會,民間借貸并非常態,只是偶然發生,因此并不以此為業,一般不會約定利息,更不用說成為行業(典當不屬于本文討論的范圍)。而在今天,高利貸已經成為一個行業,專業化明顯。一般是以小額貸款公司、房屋中介兼營小額貸款業務,無營業執照的門市、甚至無固定經營場所的形式出現。從業人員相對固定,攬儲、放貸、收貸專業化程度明顯。而作為傳統型的無息或低息民間借貸已經基本絕跡(此處的絕跡是指:1、基本無糾紛,約定期限到后基本都能按時給付;2、無社會不利影響的討債現象)。
(二) 高利息
前已述及,在鄉土社會中,民間借貸主要為了短期的資金融通,在熟人之間進行,為長遠的互利互惠,很少有利息存在。但是在民間借貸已經成為一種經營方式的前提下,追求資金增值成為貸款人的首要目標,利息即成為自然的選擇,而且由于無抵押或抵押品的品質問題,高壞賬率不可避免,因此高利息就成為貸款人的首選。在民間借貸中,月息五分即年利率60%屬于低利率,八分,一毛亦是普遍現象。網絡貸款平臺實際利率也基本超過40%⑤.
(三)隱蔽性
高利貸的高利息均不會在借款合同中明確約定,因在借款合同中借款人處于劣勢(否則也不會接高利貸),因此合同中以多記本金、預先扣除利息或以手續費、綜合費等形式來達到高利息的目的。
(一)高利息問題
高利貸的利息問題一直是被人詬病的所在。為什么在沒有抵押或擔保的前提下,貸款人可以將資金借給借款人使用,其中的奧秘就在于超高的利息。民間借貸的利息低的為月息五分,即年利率60%,一般為八分至一毛,在此超高利率的前提下,即使有部分資金無法按期回籠,但是只要正常回款達到30-50%,那么對貸款人來說就有利可圖。
(二)資金的使用去向
對于大額的高利貸資金使用者來說,由于其沒有符合銀行規定的擔保方式,也就是說可能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償債能力,因此有呆死賬的風險,所以銀行不予貸款。而借貸大額資金附帶的高利息,可以說沒有什么行業可以獲得如此高的利潤來支付利息。實踐中更多的是建筑行業,因為銀行資金收緊導致資金鏈斷裂,奢望籌措到資金以使工程完工,通過售賣樓房來償還欠款。但是由于樓市的萎靡,導致還款的意愿落空,最后只能通過償還高息茍延殘喘,而“辱母案”亦是同一道理。對于小額借款來說,資金去向如果是年輕人則多為小額消費,實際變相助長了透支消費的觀念而非生產;而對于大多數的小額貸款去向,多是滿足賭博吸毒等不良嗜好,因此貸款去向并非有利于社會經濟生活。
(三)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
1.增加道德風險,部分借款人明明沒有償債能力,在借款時就無償還意愿。如網絡上的教授如何不償還網絡借款的帖子頗受歡迎,點擊率超高。以此種心理的借款人,借款額度如果較小涉嫌違法,大額無疑構成詐騙。且催生了專業的為騙取網絡借款的中介。也有部分借款的使用去向就是違法,如賭博吸毒等。
2.違法催債手段層出不窮,比如“辱母案”中黑社會的介入,校園貸中的“肉償”、由患傳染性疾病的人員討債、在墻上寫標語或潑油漆等等,甚或導致暴力犯罪的發生。
3.非法集資的情況時有發生。因為高利貸的專業化,經常性發放貸款或貸款人為擴大經營,導致貸款人自有資金不能完全適應經營需要,因此需要吸納社會閑散資金,這就又形成了另外一層民間借貸關系,如果貸款人的社會資源有限,則會發生向社會不特定人員以雖然低于其放貸利息,但是高于銀行利息為引誘來吸納社會資金,這種面向社會不特定人員吸納資金的行為嚴重擾亂了金融市場,構成了非法集資犯罪。
4.導致借款人生活難以為繼。在各種討債手段的催逼下,借款人不但其生產資料要抵頂借款本息,甚至生活資料,如房屋、土地也抵頂給貸款人,最終成為流民,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四)增加人民法院負擔
貸款人在自力討債無果的情況下,也會訴諸國家公力救濟,即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借款人償還借款。據統計,民間借貸案件已經占據了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四分之一(前已論及,無息或低息的民間借貸案件不會訴訟到法院,進入法院的民間借貸案件基本均為高利貸),大量擠占了法院的審判資源。在案件激增的前提下,使法官無法系統研究其他案件⑥。也因此,貸款人與法院工作人員極易形成權錢交易,致使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容易涉及違法犯罪。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利貸的存在嚴重影響了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應當進行整頓治理。
既然要進行治理,那么首先要對高利貸進行識別。涉高利貸均不會在借條中寫明超高的利息(在網貸中一般表現在超高的手續費、綜合費),表面與一般民間借貸無異。因此高利貸需要我們進行判斷。一般存在以下情形的,極大可能為高利貸。
1.通過經營場所及廣告的判定。如果貸款人有營業場所,營業場所的牌匾或標語寫明“貸款”、“低息借款”、“信用卡墊還”等字樣,因追求資本增值的最大化,基本可以判斷為高利貸。同理,貸款人如果無營業場所,但是其發布的廣告或小招貼印有上述字眼,也可以同理進行判斷。
2.借條為打印好的格式條款,借款人姓名、借款金額等為手寫內容。這是因為高利貸的營業性,為了減少每次交易的談判成本,貸款人一般都是事先擬定借款合同,只是將借款人姓名及借款金額留出空白,以利于反復使用。而普通的民間借貸則不會采取此形式。因此采取此種形式進行民間借貸活動的基本可以判斷為高利貸。
3.采取抵押或保證方式。雖然高利貸借款為為追求高利息,對抵押或保證要求不如金融機構嚴格,但是為了盡量避免高壞賬率,一般也會要求借款人提供擔保或保證,只不過擔保物的品質或擔保人的資信要求不如金融機構嚴格,最基本的也會要求借款人將工資存折或身份證“抵押”給貸款人,如果民間借貸中出現此種情形,一般應判斷為高利貸。
4.同一原告先后多次起訴不同被告民間借貸案件。此點是通過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進行識別。在貸款人通過其他手段無法回收貸款的情況時,需要通過國家公力救濟即訴訟來追討借款,貸款人發放貸款的多次性,導致其必然由一些借款需要通過人民法院訴訟來回款。特別是需要通過提取住房公積金來償還貸款時,由于部分法院在被執行人無其他財產來履行判決債務,允許通過提取住房公積金來履行判決,而個人在不符合法定情形不能提取住房公積金的情況下,貸款人通過人民法院提取住房公積金來償還其借款,故會反復起訴不同借款人,通過人民法院的公權力提取住房公積金償還。也有借款人有多筆借款,為防止其工資被法院凍結導致無法回款,因此先行向人民法院起訴對工資進行保全的情形。上述情況都容易導致前文所提到的權力尋租,致使人民法院工作人員違法犯罪。
前文已分析高利貸行為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無甚利處,因此對其進行規制刻不容緩,筆者認為對其規制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健全立法,通過法律明確規定高利貸行業違法,對高利貸從業者本身進行懲處,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指引。前文已提及,現行法律只規定民間借貸年利率超過36%,超出的利率無效而非違法,因此為打擊高利貸從業者,有必要規定高利貸行為違法。此點域外已有先例,比如香港及規定高利貸從業者本身即違法⑦。
2.通過刑事入罪進行規制。由于金融市場實行嚴格的準入制,沒有國家發放的許可嚴禁進入,高利貸從業者進入此市場不但擾亂了該市場,而且也涉嫌透漏稅款的問題。因此可以通過非法經營及偷逃稅款的角度進行處理。只要處理一批從業者,由于經營的成本過高(失去自由),則會形成震懾效應,使其不敢輕易涉足此市場。
3.加強人民法院工作人員政治思想教育,涉高利貸尋租者嚴肅處分,并加強對高利貸的識別能力,斬斷高利貸通過公權力實現收貸的可能性。打擊賭博吸毒等不良嗜好市場,加強對社會公眾的教育,使高利貸無資金需求。
4.多創造融資渠道,降低民眾在金融機構的融資條件,使正常經營業務在資金困難時不至于去求助高利貸飲鴆止渴。
高利貸是附著在現今經濟活動中的一顆毒瘤,必須予以去除才能讓社會經濟健康發展。隨著網絡的普遍,各種高利貸從業者惡性討債導致的犯罪事件不斷出現,討債導致借款人成為新時代的“流民”,嚴重危及社會穩定根基。希望國家對此進行重拳治理,使“辱母案”不再出現,這也正是本文的意義所在。
注釋:
該概念是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推導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二款。
2017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數字。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暨打四黑除四害專項行動辦公室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一些校園網絡借款平臺大多存在“信息審核不嚴、高利率、搞違約金”的特定,學生容易陷入“高利貸”、“連還貸”的陷阱。
網貸平臺費推高實際利率,最高超40%.搜狐資訊.
“合法”高利貸致使法院審理執行難.法制日報.2011年10月9日;民間借貸“異化”致法院審理執行難.2011年11月15日;溫州民間借貸糾紛案井噴挑戰法院審理.2012年3月7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放債人條例》第24條規定:任何人(不論是否為放債人)以超過年息60%的實際利率貸出款項或要約貸出款項,即屬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