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活動不是簡單的新知識傳授,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數學教學活動應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很好的了解、研究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熟悉、鉆研教材的內在聯系,再加上精心的備課,預設各種情境,才能創造出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將已有知識與經驗遷移,真正構建出有效的課堂。因此,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來組織教學必將成為構建有效數學課堂的常見的教學行為。
關鍵詞:學習起點;有效課堂;精心備課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知識間的聯系極其緊密,層次性也很強。教師教學時,如何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們的教師往往習慣于自己做好充分的準備去面對毫無準備的學生,牽著學生走。凡是書本的內容,都認為是新知識,忽略了學生具體的學情,即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對學生的實際學習起點認識和把握不夠,致使好生上課“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情況出現,教學的有效性當然也大打折扣?!稊祵W課程標準》提到:“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被谶@種情況,去年,我決定將這個困惑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很快這個課題得到了上級部門的批準并立項。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研究與實踐有了些許的成果。要找準學習起點,構建有效課堂,本人在研究與實踐中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 了解、研究學生,是找準學習起點,構建有效課堂的前提
由于現實條件、環境的不同,同一階段的學生,因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學習的現實起點就會有很大的差異。我們所教的每一屆學生,情況都不盡相同,甚至差別很大,知識積累的層次也不相同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為了清楚地確定我所教學生的學習的現實起點,我不得不尋找各種辦法。首先,我時常在課前會針對某些方面的話題找一些學生談話,了解學生自己知道些什么,也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更可以調動學生回顧已知知識的激情。例如,在執教一年級下冊《認識時間》一課時,我先運用多媒體分別出示3:00、9:00和8:58三幅鐘面圖,問:關于鐘表你知道些什么?關于時間你知道些什么?問題一出,學生紛紛舉手回答,這樣我們對于學生關于時間的知識儲備就一清二楚了。對于學生已經熟悉的整時和半時的知識再重復,勢必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課堂當然就談不上有效了。此時,我們把精力放在非整時辨析上,讓學生在原有的起跳點上,運用自己的方式“跳一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高,這樣的課堂當然也是有效的。所以了解、研究學生,關注他們的現實學習起點,是教師組織教學,因材施教,構建有效課堂的前提條件。
二、 努力鉆研教材,是找準學習起點,構建有效課堂的核心
了解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對于教師的教學來說,只是走好了第一步,更為關鍵的是針對學生這樣的現實學習起點,我們教師該如何做到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要了如指掌,不但要熟悉每一堂課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還要了解這一內容在各年級中的知識層次,它與其他知識的內在聯系,即要搞清楚學生在此之前學過哪些相關知識,以后還有哪些知識與此相關。教材這樣編排的用意,以及這一內容在本冊中的位置等,這也就是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的邏輯起點。找準了學生學習的邏輯起點,意味著教師上課時就能得心應手,自如地把控課堂,再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知識起點進行教學,就一定能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學有所得。例如三年級上冊《四邊形的認識》,主要內容是通過一幅教學圖中的多個平面圖形,找出四邊形,進而探討四邊形和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學習這一內容的邏輯起點是:二年級時學生已經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并且注意讓學生通過圍一圍、找一找、折一折、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去認識這些圖形的區別。因此,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教師應該在已學平面圖形的基礎上,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總結出四邊形有四條直的邊和四個角,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等能力。找準了學生學習的邏輯起點,依此進行的教學過程設計必定是高效的。
三、 精心備課,是找準學習起點,構建有效課堂的保障
找準了學生學習的知識起點和邏輯起點,怎樣才能以更加適合學生接受的方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呢?畢竟,課前的談話等每一節都進行不現實,有時在課堂上就可以通過嘗試練習的方式尋找學生的學習起點。要預設嘗試練習,教師課前就必須精心備課,尋找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橋梁,既要有對舊知識的重溫,又要有對新知識的認識的跳板。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強這一心理特點,上課時先出示預設的嘗試練習,并告訴學生“這個問題是還沒有學過的,哪些同學能夠利用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邊巡查,邊選擇學生不同的結果進行反饋,從中找出學生的不同起點,做到心中有數,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這種目的明確,準備充分的課堂,才能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真正學有所得。各種新的知識點才能落到實處?!安煌膶W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就有了保障。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活動應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很好的了解、研究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熟悉、鉆研教材的內在聯系,再加上精心的備課,預設各種情境,才能創造出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將已有知識與經驗遷移,真正構建出有效的課堂?!耙褜W生引向一個地方,首先得知道他們現在在哪里?!弊鳛橐幻處?,我們應該將它看作是一種植根于我們腦海深處的教學理念,一種自覺的思維習慣。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它將是我們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作者簡介:謝靜華,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西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