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地理是義務教育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需要學生合理開展邏輯思維能力,結合日常的文理知識,充分動用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把握課堂聽課質量才能學好的科目。傳統模式下,學生學習過于強調接受式學習,教師的教學內容得不到有效的運用,而地理知識需要充分的展現和擴充,所以必須把信息技術教育加入到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中,綜合整合,加以應用。本文根據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教學運用,淺談初中地理與信息技術的教學整合課堂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地理
一、 結合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豐富初中地理的課堂實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有效結合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讓學生把教師講授的知識學會靈活運用,充分做到學以致用。不僅是要讓學生根據課堂的PPT模板,了解案例中的內容,結合地理教材的文章進行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了解案例分析的方法,從PPT的素材中感受到人文地理的多樣性,自覺的感知和享受,模擬地圖和等高線等,這樣他們在遇到解決類同的事例時,就會回想到教師曾經講解過的重點知識,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機會就會增多,自然可以利用我們在案例中講的方法,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的人文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
例如:在學習“中國地圖”的地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播放器的使用特點,給學生播放中國的地理人文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中國各個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加深課堂印象,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想要教學好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讓學生感受到多元化的地理課堂,在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充分整合的課堂中,對于圖表的繪制和圖形的勾勒也要充分教學,比如描述中國56個民族所占總人數的比重,各個省所占全省面積的比重,中國經濟的發展規律時,就要用到“餅狀圖”和“折線圖”,教師要充分結合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整合教學,讓學生了解地理,愛上地理,學好地理。
二、 優化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提高初中地理的課堂效率
地理是一門運用較廣泛的學科,教師在課堂中要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地理知識。課程中所包含的豐富自然地理知識,值得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同時良好的地理素養也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有促進作用。教師要充分鍛煉學生的地理人文思想,不斷優化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時,有效地圍繞課堂中心思想,即地理人文知識,結合日常的生活常識和知識,提升對自然地理的感知度和發展對地理的興趣空間,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地理的課堂效率。
《跟著貝爾去旅行》是非常值得學生觀看的自然人文地理教育片,教師可以用課堂教學時間給學生進行觀看和學習,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體會大自然的美麗,享受自然,愛上自然,貼近自然,了解自然,從而激發學生對于學習地理的熱情,鼓勵學生自覺地感受風土人情,自覺地感受地理知識,保證學生對學習地理的信心。
三、 完善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保證初中地理的課堂質量
采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元素,從而不斷完善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保證初中地理的課堂質量。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雖然傳統一貫性的教學方法是固定不變的,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采用有價值的教學手段,并創新出一系列當代的地理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思考和學習,根據課堂內容的不同,靈活安排,通過不斷地創新和改革,發現在學習和生活上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給人們造成的影響,然后讓學生去背誦和記憶,并對各種地形、河流的水文特征的教學加大力度,擴展學生的思維靈動性,發展初中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諸多愿望和自覺學習的能力,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通過信息技術的整合,不斷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另一方面,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代的中學生正處在心理年齡波動較大和長身體的關鍵發育期,許多新穎的教學題材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讓學生從小接觸自然地理知識,更主張生生合作,利用信息技術,比如互傳“Ipad”模式,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學習筆記,提高學生相互傾聽的意識,培養學生愿意與他人分享與交流的習慣。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信任,共同努力和創新,才能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習技巧,接受生活,感知生活,享受生活,包羅萬象,并在課下多觀看一些有關地理人文的教育紀錄片,比如《人與自然》《走近科學》《中國地質風貌》等都是值得地理課堂上給學生播放的紀錄片和教育片,能讓學生充分動用思維能力,提高學習地理的效率,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各個地區的風土人情,從而學好地理。
烏中斯基說過“把信息技術帶進教室,就是啞巴也會說話”,地理是文科和理科的綜合體,教師只有充分結合當代信息技術的整合,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就能強有力的發揮初中地理的教學優勢。初中地理是初中義務教育的課程,也是非常重要且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教師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和課堂教學工作,利用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的整合教學來充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作者簡介:張虹,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