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認為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愛上數學呢?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談談。
關鍵詞:興趣;約束;角色;環境;隨心所欲
新入學的兒童,剛從輕松的幼兒園到比較正規的有一定約束力的學校的集體班,環境有所改變,知識要求有所增加,他們扮演的角色也改變了,由約束隨心所欲的幼兒變為真正的小學生,是他們成長的第一次轉變,但他們的心理、生理并不隨著角色的轉變而立即改變。那么,怎樣才能使這些剛入學的孩子比較順利地學習數學并愛學數學呢?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利用游戲的方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新課標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比巳硕寄塬@得良好的數學教育,首先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數學教育是一個對學生發展全面體現其育人價值的教育,要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首先要為這種發展創造必要的環境和條件,我認為數學課堂就是一種必要的環境,數學教學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
一、 在游戲活動中,輕松自如地學習
玩樂是兒童的天性,課堂上老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即有助于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踐證明,科學地采用游戲教學將大有裨益,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采用游戲這一教學手段,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在教學“5的認識”時,課前,我設計“搶凳子”的游戲,5名同學圍著4張凳子繞圈轉,其他的同學唱歌,歌聲停下來時,學生立刻坐在自己身旁的凳子上,看誰的反應快,肯定有一個同學沒有凳子,以此類推,最后只剩下一個凳子,兩個人槍。通過這個游戲,學生直觀建立了數的概念,了解了“4比5少1,5比4多1”即復習了前面有關4的知識,又引發了學生們學習新課的興趣,一舉數得。
小學生都比較喜歡聽故事,特別是利用數字講故事,學生更是興趣高漲,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題: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她的好朋友都來給她過生日,小熊住在森林的深處,一大早趕來了,他帶來了2桶最好的蜂蜜給小白兔,看,隔著老遠他就喊起來了:“小白兔,小白兔,快開門,你看我給你送什么來了?”小白兔早就聞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趕忙迎出來:“謝謝,快進屋吧!”不一會兒,小花貓來了,她送給小白兔5個蘋果,小猴也趕來了,他從果園里摘了4個桃子,小雞也來了,他什么也沒有送,還偷吃了3個蘋果,小白兔不高興了,請同學們安慰安慰小白兔,幫小白兔算算看,小白兔共收了多少個水果?最后還剩下幾個蘋果?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爭先恐后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很快就列出了算式。5+4=9 5-3=2,還說出了小熊的2桶蜂蜜沒有用到,之后,我鼓勵學生用編故事的方法,將數學書上的圖片編故事,列算式解決問題。學生能快速的編出數學故事,學習積極性特別高。
二、 利用游戲教學,使學生能主動地發現問題,并學會解決問題
在“10以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中,學生初次接觸加減混合,為了讓學生掌握計算順序,我設計了學生坐公交車的游戲:一個同學扮演司機,8個同學扮演乘客,一個同學扮演報站員:“楓林園到了,下車的乘客往后走?!庇?個同學從后門下車了,又有4個同學從前門上車。這時候表演的同學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我不著急提問,學生就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到后來,我示意學生安靜,讓學生舉手發言,有說算式的,有說得數的,也有提問題的,這時,我才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先知道什么,再干什么?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最后進行匯報,得出結論,我們應該先找出問題,公交車上還有多少人?再進行計算,并列出算式8-3+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從而也掌握了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
三、 用游戲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例如:在學習“7的認識”時,對于學習7的組成與分解時,我設計了學生投擲小紙團的游戲,讓學生了解7的分解和組成的不同方法。讓學生分成小組,指名學生拿出7個紙團,一次投擲,看誰先投進講臺上的紙簍里,投進了幾個,外面幾個,并講一講你是怎么想的。如一個學生投完后,紙簍外有3個紙團,那么他的紙簍里就肯定有4個紙團。有一個學生投完后,外面有5個,讓學生猜一猜,紙簍里有幾個?有的學生說,5和2組成7,外面有5個,那么紙簍里肯定是2個,也有學生說,7是由2和5組成的,外面有5個,里面肯定是2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想出答案,呈現了學生思維的多樣化、個性化,也培養了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一年級的學生玩心比較大,往往上課了還是想著課間的玩樂,用游戲創設情境,可以給學生一個刺激,引起他們興奮的中心的轉移,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狀態,數學游戲能為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能動性,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素質,使學生在游戲中發現問題,在游戲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從小就愛上數學,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小學教學設計2005年第6期.
[2]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
作者簡介:
成建華,甘肅省嘉峪關市,甘肅省嘉峪關市和誠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