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梅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我們國家要更著重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要體現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上面,更要樹立良好的價值觀,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著重探究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素質教育;傳承
語文和其他學科不一樣,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更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隨著新課標語文課本的改革,語文這門學科的工具性受到了一定的弱化,更加突出其人文性。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經典的傳承,以增強其核心素養。
一、結合課文,加強傳統文化滲透
初中語文課文中有不少古文,精選在語文課本里面的文章都是經典。但是在初中階段,學生的閱讀量有限,知識面比較窄,在閱讀古文的時候,往往會覺得晦澀難懂然后就放棄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老師在教學任務中,不得不放棄很多課外的拓展,加強了學生技能的培養,而放棄了核心素養的培育。
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多元化,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古文的魅力。現今學生的學習壓力大,老師的教學壓力也大,對于語文這種學科,老師往往更注重其工具性,而忽視了人文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強調古文經典中的文化內涵。
比如,在初中課文中,《童趣》主要講述小孩子在夏日捉蟬來玩耍的樂趣,學生如果讀不懂自然也就無法體會文章中的樂趣。老師在講述的時候,應該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提供幫助的,更重視的還是語文的人文性。
二、在閱讀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教育
老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在語文學習中,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老師應該多引導學生閱讀傳統經典文化書籍。
養成一個閱讀習慣,是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的。一個學生對于語文的工具性掌握得再好,也僅僅是語文成績好,但是對于學生來說真正有用、受益終身的是對于語文中人文性的體會。老師要將自己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傳授給學生,閱讀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名著中包含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學生需要老師有效的引導,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內涵。
在初中的時候,學生正是在樹立價值觀的時候,學生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指導,吸收更多的傳統知識。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需要老師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因為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潛移默化的。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是僅限于語文課堂上的內容,包括課外的閱讀、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民族精神。所以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不應該片面地來自于語文課堂或者名著閱讀。
三、多元化教學實踐,吸引學生興趣
多元化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老師教授的知識。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合作、討論、分享的模式,讓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在學習古文時,老師可以更多地讓學生來探討其中的內涵。因為學生的閱讀量不一樣,有些學生對古文的了解多一點,就可以講給其他同學,同輩人之間的交流,學生更容易接受。同學之間的合作和分享,有助于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現今社會的信息化發展,多媒體教學在大部分初中已經普及,老師合理地使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也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書籍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經典的文學作品。如何巧妙地利用多媒體教學,加深語文教學之中的傳統文化的滲透?比如,學生在學習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的時候,就可以用多媒體來播放紅樓夢87年版本的電視劇,電視劇不僅高度還原原著,還更加生動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原著內容,能夠加深在學生心中傳統文化的滲透。
在現今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繁重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沒有時間去閱讀。所以老師和學校需要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在課堂上,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學校應開展更多的實踐活動,因為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并不僅限于課堂上,比如學校可以開展班會、讀書會等活動,加強在教學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觀注。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就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喜歡上傳統文化,并且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生的財富。
參考文獻:
[1]潘廣華.江蘇省無錫市區高中生體育價值觀和體育活動參與現狀調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支川,黃忠輝.江蘇省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價值觀取向特征發展對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8(1).
[3]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