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英 徐建章
摘 要: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今天,教師如何通過教的變革帶動學生學的轉變和優化,如何在學的轉變中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服務,是擺在每一個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依托五年多以來一直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深入實施的“釋題”教學方法,以在90課時培訓教學展示《大氣的壓強》第一課時為例,對釋題教學的操作策略進行了實踐應用,對釋題教學在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素養上產生的意義進行了理性分析,最后對實踐研究進行了策略反思。
關鍵詞:釋題教學;問題解決素養;提升策略
一、何為“釋題”
所謂“釋題”就是對課時教學的主題進行剖析,進行分析解釋。具體到初中科學學科教學領域,“釋題”教學是指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當課時教學的標題或者主題呈現出來之后,教師引領學生圍繞課時標題提出問題、梳理問題并進一步解答問題的完整教學程序。
羅杰斯說:“要想讓學生學會做自由自主和自我負責的人,就必須讓他們面對真實的問題。引出真實問題的方法在于從學生中間發掘出現實而又與所教課程相關的問題,從而提供解決真實問題的情境”。顯而易見,讓學生圍繞課時標題提出問題,提出學生自己想知道并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培養學生自由自主和自我負責精神的實踐路徑,是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素養的有效抓手。
二、基于“釋題”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素養的實踐策略
1.方法多樣,引出課題
就是在課堂教學伊始,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課時標題合理地呈現出來。這里的多樣化指的是非單一的手段,有時可以是開門見山,有時候可以是師生對話聊天,更多的時候采用的是情境呈現。
以我在90課時培訓教學《大氣的壓強》第一課時為例,在課堂開始后,我投影了女兒用不同方法喝牛奶的照片,問學生這個小朋友在干什么?在看似與學生聊天的情況下,在自覺與不自覺間引出課時標題。當時的教學現場如下:
教師:同學們,老師今天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學習,學習什么呢?請看大屏幕(投影喝牛奶的照片),這個小朋友在干什么?
學生:在喝牛奶!
教師:說對了!是在喝牛奶,那么你們覺得她喝牛奶的方法
怎樣?
學生:用吸管吸著喝更好。
教師:那你們知道用吸管喝牛奶的原理是什么?
學生:大氣壓強的作用。
基于情境,引領學生慢慢靠近并引出課時標題,有助于在情境的烘托下,激發起學生將情境與課時教學主題相互聯系的意
識,為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
2.瞄準課題,提出問題
就是在課題提出來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或自主或分組圍繞課時標題設計問題。以教學《大氣壓強》為例,當時學生小組設計的問題如下:
學生組1:什么是大氣壓強?
學生組2:哪些常見例子可以證明大氣壓強是存在的?
學生組3:我們可以設計一些什么實驗說明大氣壓的存在?
學生組4: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是應用大氣壓的?
學生組5:大氣壓到底有多少大,我們怎么測量,用什么可以測出大???
學生組6:大氣壓的存在會不會給我們帶來不利的一面?
在進行問題設計教學的時候,理想的做法是先讓學生獨自圍繞課時標題設計問題,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思考設計問題的機會,之后請小組合作討論并協商確定一個最優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合作共事的能力。
不管如何,由學生設計問題,是為了改變過去教師設計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傳統做法,最大限度地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
3.依據問題,邏輯梳理
學生圍繞標題提出的問題是五花八門的,教師剛好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對凌亂的問題進行排序梳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促成學生問題邏輯能力的提高。當時學生排序的教學場景如下:
教師:同學們確實很厲害,能提出這么么好的問題,下面我還想再考驗一下同學們的智力。
學生:怎么考?
教師:考法是,請同學們對上述五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最終對五個問題進行排序。
學生:(此時,學生沉默了)
教師:啊,沒有同學發表看法嗎?如果沒有人說的話,那我只能說大家還不夠聰明了。
學生1:(舉手示意)
教師:好的,請這位女同學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1:老師,我覺得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大氣壓,比如衛生間的吸盤掛鉤,再比如覆杯實驗能成功就是因為有大氣壓。
教師:她說的有道理嗎?
學生2:有。
教師:既然有道理,此處應該有掌聲!
學生和教師:鼓掌!
教師:這位同學其實是回答了第二個同學板書的問題,不錯。還有其他同學能說幾句嗎?比如,我們的科學知識源于生活,又要用于生活,我們學習科學中的一些物理量,可不可以把幾個問題歸一下類別,概念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這個原理?我們為什么要學習這個東西?人們是怎樣利用這個原理的?人們又是怎樣克服此原理帶來的弊端?(啟發)
學生3:概念是什么!原理是什么!(書上有這個概念)
教師:對呀!書上有的可以找出來,不能理解的我們可以拿出來討論。
對問題進行排序梳理,需要調動學生的思維認知,需要學生對事物發展的順序進行理性判斷,在此基礎上,才能對凌亂的問題進行梳理。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排序梳理過程,無疑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事物發生、發展先后順序的理性認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最終有利于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素養。
4.不拘一格,解決問題
所謂不拘一格,解決問題,指的是在釋題教學進行到問題解決的環節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靈活的,多樣的,不拘泥于一種方法。比如,對于那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就可以解決;對于那些難度較大,需要小組合作才能解決的,就應該引導學生分組解決;總有一些問題是學生無論個體或者小組合作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采用啟發誘導為顯性特征的講授式教學方式。
以下為該課時進行到對“哪些實驗能證明大氣壓的存在?”這問題解決時的教學片段,當時的情境如下:
學生4:舉了好多例子來說明大氣壓的存在和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大氣壓。
教師:對嘛。同學們其實發揮想象都很厲害,能舉出的例子很多,你們也是很有生活經驗的?。?/p>
學生5:那是,那是!(大家都很開心)
老師:接下來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可以操作的東西,你們可以設計一些實驗表演給大家看,來說明大氣壓確實是存在的。
學生:表現得很激動嗎,急著要開始做實驗了。
老師:把設計好的實驗單給學生,結合實驗單,小組合作完成實驗,也可以創新實驗表演給大家看。
教師:那大氣壓確實是存在的,大氣壓有多大呢?
學生:不曉得。
教師:那我告訴大家吧,在我的指導下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完成馬德堡半球實驗)
學生:做這個實驗非常的熱情,整個課堂氣氛很活躍,大家都想做做這個抽氣和拔河的苦力活。
從上述教學現場可以看出,當學生不知道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及時出手,告知學生方式,感受到大氣壓的大。也把這個大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體會到。
釋題教學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成了問題解決的主人,
摒棄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以教為主的做法。也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問題的解決,其問題解決的素養才能不斷提升。這正如只有下水,才能真正學會游泳一樣。
三、“釋題”教學的實踐意義
釋題教學一改傳統教學中教師高度控制課堂的局面,學生問題解決的素養得以提升,源自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它所帶來的教育教學意義和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更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素養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究者。破題教學中,教學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提出之后再由學生梳理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一來,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學生都充當著發現者和探究者的角色,從而滿足了學生的內在心理需求,也就從內因層面激發了其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其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學習興趣被激發之后,就為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為凸顯其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奠定了可靠的基礎。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顯而易見,在高昂興趣的促動下,問題主要由學生提出,之后再由學生進行梳理和解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訓練,問題解決的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
2.更有利于教師課堂教學的轉型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經有過有力的論述:“教學的技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痹诂F實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的教師停留在滿堂灌的階段和層次,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問題的癥結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教師不相信學生,總覺得學生就是需要教師教會的。如果老師教得少了,他就覺得心里不踏實,會在心底問自己:我教得透徹了嗎?學生都懂了嗎?就是在這種看似好心的思維和觀念下,學生自然而然地變成了教師灌輸知識的對象。
這樣的教學狀況就是我們熟知的填鴨式教學,老師不停地灌鴨子,伴隨以“烤”鴨子,學生最后大都變成了“板鴨子”。
教師的好心反而變成了壞事,原因出在哪里?出在老師用自己的嘴巴代替了學生的嘴巴,教師用自己的思維替代了學生的思維。一言以蔽之,教師的教學方式陳舊了。在釋題教學中,教學由教者、控制課堂的角色轉變為助推學生學的角色,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充當的是合作者、引導者,這有利于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更進一步促進了課堂教學向“學為中心”的轉型。
3.更有利于推進學校民主建設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一生致力于人的教育。他認為,教人做人,教人做主人,就是教人做自由人。自由是人的靈魂,也是教育的靈魂。否定自由的教育,必然泯滅人性,造就病態人格。陶行知倡導的“生活教育”,主題就是培養自由人格。而要培養自由的人,自由的人格,前提是民主。
在釋題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地位平等,學生可以自主提出問題,在思考設計問題的時候,教師不能著急,需要抱著等上一萬年也不急的心態等待學生,抱著最大的誠意給學生充分的設計時間,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只要不是“十惡不赦”的,都應該報以善意和鼓勵。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老師也是學習者的一員,是一個善意的傾聽者。在這樣的民主狀態下,學生心理的障礙消除了,話匣子也就自然打開了。
如此,在不知不覺中,師生之間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意識就建立起來了。課堂教學的民主實現了,也就為打造民主學校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為養育學校的民主培植了最厚實的土壤。
四、對實踐研究的反思
如何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素養?我在過去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了“釋題”教學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梳理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對于提升學生的思維發展素養,起到了重要的抓手作用。結合在90學時培訓時的上課,我談談運用“釋題”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發展素養的相關
思考。
1.在教的過程中,教師要敢于“撒手”
從本課例中可以看出,“釋題”教學一改過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只需要回答問題就可以的傳統做法,課堂主要變成了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梳理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教學程序。
這就要求教師敢于“撒手”,營造開放性的課堂氣氛,要充分相信學生!不然的話,教師還停留在一講到底,或者高度控制課堂的層面,學生的思維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舉個通俗的例子,就像一個放風箏的孩子,總是擔心害怕風箏飛跑了,就不敢輕易撒手放線,那風箏一輩子也飛不高!只有教師的撒手,才能為學生思維的打開、高飛提供前提條件!
2.在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做“扶手”
在“釋題”教學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排序的時候,如果沒有受到這種課型的訓練,多數學生不曉得如何對問題進行梳理。正如實際授課的過程中,對于第一次運用這種教學方法的學生而言,他們一下子不曉得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此時教師就應該參與到學生學習的隊伍中來,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從事物發展的邏輯上進行引領,教師及時的引領,相當于在學生學的過程中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扶手。
事實證明,在教師扶手的攙扶、幫助下,學生的思維就慢慢打開了,會讓學生體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境界!
3.在懸而未決時,教師要敢于“出手”
教師畢竟是成年人,在智力發展水平、生活經驗等諸多方面都優于學生。教學實踐也證明,在學習過程中,總有一些問題是學生無法解決的。
那么,對于學生經歷了自主、合作學習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該如何處理?答案是要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采取打比方、舉例子等多樣化的講授教學手法,將學生不能解決的難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清除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就是“該出手時就出手”。
總之,在運用釋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發展素養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要謹記自己不是代替學生學習的人,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助手!如果教師總是搞一言堂,做越俎代庖的事,那么,教師很容易變成學生思維發展路上的“兇手”!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03.
[2][美]厄爾·布朗.學會提問[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