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
摘 要:新課標更加注重在教學的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以生為本在教學中的實施意義提出了有關策略,希望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生為本;教學策略
一、以生為本在教學中的實施意義
1.有利于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所謂以生為本就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以學生的發展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就需要了解學生的情況,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才能對學生不足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從而提高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對語文知識進行系統講解,這樣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厭倦心理,同時會讓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機器,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以生為本作為教學的重要理念就能有效避免這樣問題的發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以生為本作為教學的基礎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更加符合國家的發展要求。
3.有利于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學生在小學這個階段處于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與想象力的時期,但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會將學生的好奇心與想象力扼殺在搖籃中,讓學生的思維呈現思維定勢的狀態,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就能有效避免這種問題的發生,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注重創設利于學生理解的情境,這樣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二、以生為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教學活動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按照課程標準和大綱設計有關的教學活動,所以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發展相脫節的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以生為本作為教學理念,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首先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展開教學。例如教師在教學《觀潮》時,先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了解到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對描寫景物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作者對潮水的描寫,并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文章中的類似“那條白線很快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這種描寫性的語言進行勾畫,這樣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描寫景物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了解到了教材中的有關知識,還在無形中提高了自身的寫作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了解學生在寫作方面欠缺的問題并設計有關的教學活動的方式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有效運用,從而使教師的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
2.轉變傳統的師生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占有課堂的絕對主導權,而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能夠有效轉變這種師生關系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模式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課堂讓給學生,轉變師生在課堂上的關系,讓學生走上講臺。例如教師在教學《槐鄉的孩子》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準備《槐鄉的孩子》的有關內容,然后讓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講述自己準備的內容,學生在講述的時候首先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讓其他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然后在講述的時候對其中出現的重點字詞進行講解,讓其他學生了解其中字詞的讀音和寫法,學生在講述的過程中提高了自我表達能力,同時也讓其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處于一個輕松的狀態,從而更容易理解教材中的有關內容。二是教師在結束對教學內容的講解時可以讓學生對本課的重點進行總結,這樣能夠讓學生對學到的知識進行鞏固,同時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教師在教學《釣魚的啟示》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教師在結束教學內容之后對學生說:“同學們現在對咱們今天學習的《釣魚的啟示》的重點知識進行總結。”學生在臺下開始小聲地議論起來,有的學生說“《釣魚的啟示》的重點應該是其中的出現的鱸、餌、鰓、誘等字”,有的學生說“我認為《釣魚的啟示》這課的重點應該是作者的心情變化”,還有的學生說“重點應該是課文中出現的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的這句話”,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了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教學活動、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模式的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曜文.新課改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對策[J].科技資訊,2014(14):170.
[2]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