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舒
摘要:新課標要求:應增進新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有效的教學始于精確知道希望達到的目的。學習目標敘寫得好,就能為學生搭建思維的跳板,讓師生的整個教學活動有明確的指向,促使學習者把精力集中到與目標相關的教學活動上來。準確敘寫課堂學習目標的本質在于能夠引導學生體驗自主學習成功的快感,便于學習過程中的規范和調控,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習目標;敘寫
隨著教育時空的拓展:新課標實施,語文教改不斷深化,理念的更新,反思與回顧,操作與探索……學校與學生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語文教育個性化的問題——即把學生培養成獨立思考的個體而非被動學習的工具,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課堂學習目標的敘寫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習目標敘寫得好,就能打破以往陳舊、保守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呈現的資源才能引起學生積極的心理追求,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主動將目標性學習落實到語文教學的點滴之中,為學生搭建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為了更好地描述動態性的學習目標,新標準使用了大量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動詞,對學生在水平層次、認知性、技能性、獨立操作、體驗性等方面分層次、有步驟地提出了要求。同時教師也能通過所敘寫的學習目標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難與易、動與靜、緩與急的相互關系,便于學生自己完成對文章重難點的理解和把握,自主獨立地完成學習目標敘寫的任務。教師在敘寫學習目標時要以課程標準的行為動詞作為依據,敘寫真正能激發學生個性情感、個性化思維,真正點燃學生學習激情的目標。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敘寫學習目標。
一、從剖析學情入手,注重個體差異,做到教學未動,目標先行
文學是人學,由人來寫就應回到“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教學是一項人性化的工作,就要圍繞學生來敘寫目標、組織教學。教師在展現課堂教學之前,就應該先明確“學生該學什么”,但篩選和確立課堂學習目標的過程就是進一步分析學情的過程。要考慮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結構,分析他們具有什么水平、缺乏什么方法、需要哪些知識;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不是籠統地看學生的日常表現和考試成績,是要弄清楚他們在學習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難,最大的障礙是什么?哪些知識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獲得;還要結合教師在學科中已有的知識構建、教學特點、認知方式等,這樣才會明確應該怎樣敘寫哪些彈性的課堂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結果的預期描繪,教師思想上必須明確成功的教學目標一定要指向特定的學習者,判斷教學有沒有效果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是否獲得具體的進步。敘寫時不一定需要在目標開頭寫出“學生能夠怎么樣”,但要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和內心的真正需求,留給學生主動參與、創造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做問題的發現者、思考者、探索者。
把學情擺在首位,要力求轉變“以師為導”的陳舊觀念;構建學生知識體系,要力求做到新型語文教師“烘云托月”的職責。師生一起學習、提高、成長,一同構建、轉化、完善教學體系,以此來創設高效課堂。教學未動,目標先行,讓學生眼里有語文課,這樣就能敘寫出點亮學生智慧和創新之光的學習目標,真正開創語文課堂教學的新天地。
二、學習目標要清晰、具體、科學,具有可操作性
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而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其源自目標的創設。學習目標的敘寫是否精當、科學,關系到每節課的實效,也就是學生是否真正的學有所得。目標的設定要有階段性,需要隨時根據學情的變化進行適當地調整,輕而易舉就能達到的目標不會使學生產生動力;高不可攀的目標也會令人望而卻步。所敘寫的目標要清晰、具體、全面且操作性強,能點燃學生課堂上沖突的火花,激發起學生主體間思維的碰撞,正所謂水本無波,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只有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才能生成智慧的火花。
目標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生學習的最終落腳點。敘寫目標時相應的內容應因材、因人而寫出不同的學習目標??梢杂弥T如:寫出、辨別、對比、指明、背誦等有明確指向的詞語,而不是用掌握、領會這樣模糊的字眼,應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共同參與和提高,使人人都有思考的機會。比如:同一首古詩,學習落后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了解詩歌的基本意思,有感情的反復誦讀。中等水平的學生,要求他們歸納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背誦并默寫詩歌。語文素養高的學生要求他們涵詠詩歌,指出詩歌的意境之美。能力超強、能舉一反三的學生則可以引導他們去鑒賞、評價詩歌。
從小目標到大目標,從局部目標到整體目標,一步步地前進,一點點地讓學生品嘗學習的成功。學生只有通過自身的思維活動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學習信心,人生的信心,達到考察學習目標、教學活動和學習結果三者一致的目的。
三、學習目標能反映學生理解、運用、創造、尊重等內在的心理裂變過程
之前的教學目標說清了“教師要做什么”,至于學生學習后是否切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能否被觀察到,則沒有設定。學習目標的敘寫將學生的內在心理過程與外部行為結合起來逐步展開,以反映學生理解、運用、創造、尊重等內在的心理裂變,使學生內在的心理變化可以觀察和測量。如在《孔雀東南飛》一課教學的學習目標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焦母為何定要休了知書達理的劉蘭芝并遣其返家呢?課堂上學生眾說紛紜,只停留在表層認識上,我就趁熱打鐵要求學生課下自行查找資料,下節課給出一個統一的答案。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利用課余時間去圖書館、網上查閱、搜集了大量材料,提出了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觀點:漢代封建禮教森嚴,焦母作為婦道人家,雖身處官宦之家,若無堂而皇之的理由是不敢隨便將媳婦遣歸的。而封建時代休婦的最高“法律依據”莫過于“七出”,劉蘭芝犯了“不事舅姑”這一條,所以焦母容才容不下她。學生興猶未盡之余自行把詩改編成一個情景劇并自編臺詞、自導自演,收獲頗豐。
由此看出:課堂學習只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部分,我們應引導學生把探究的觸角向課外延伸,遷移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在審視文本的同時審視自己、審視生活,激起學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鳴,建立一種主動發現、自主分析、思考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活動后,其內在的能力或情感發生了一系列的裂變,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多重的精神愉悅感。隨著情感、道德、意志、信念得到提高,自然就會轉化為學習的強大動力。
教學模式雖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學生。敘寫學習目標始終要以學生為立足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般教學。就讓我們與學習目標的敘寫為伍,為學生的長足發展共同努力。讓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徜徉在含蓄雋永的語文百花園中,由認識而意會以至情動,從而催發他們自主學習意識的覺醒,從課堂教學中沉淀出各種“養分”來。這一開放的姿態會讓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成為課堂教學中惹人注目的風景線,那時我們會迎來語文教學的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