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言
摘要:竹雕藝術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十分高雅。竹雕藝術能夠將特殊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氣神充分地表現出來,是深得人們普遍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國竹雕藝術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厚重,從上古流傳至今,傳統文化淵源不息。在雕刻藝術的傳承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竹雕藝術品蘊含著中國古代藝術的文化內涵,把雕刻的生命力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緊密結合起來,竹材本身就是清新淡雅的象征,精致的竹雕藝術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其文化風格更是名揚海內外。
關鍵詞:竹雕藝術;文化內涵;傳承;創新
一、竹雕藝術的文化內涵及發展
竹雕藝術以竹材為基礎原料,使用竹子的莖和根雕刻成工藝品,最常見的有蟲魚鳥獸和山水等裝飾品。優秀的雕刻者不僅能將之刻畫地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還能把毫不起眼甚至是腐朽的材料打造成出色的工藝品,他們能夠靈活地使用雕刻工具并針對竹材的特點完成曲線的設計,講竹材轉化成代表性的藝術品,這一切都是基于他們對竹雕藝術文化內涵的理解,現在的竹雕類藝術品多擺設在公司、家庭的重要位置,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整體的裝飾品味。
我國竹雕藝術發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至明清時期,竹雕藝術已經登峰造極,許多藝術家已有獨特的技藝和表現特征,文學家的加入與竹雕藝術的發展息息相關,把竹雕和書畫文字聯系起來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據歷史記載,到了明朝嘉靖皇帝執政之后,在江蘇一帶每隔一段時期都會有優秀的竹雕藝術家出現,大致分為三個派別:嘉定、金陵和浙派,從各類資料的印證中嘉定地區朱氏祖孫三人創立了嘉定一派,他們雕刻刀法細致熟練,尤其擅長創作人物、蟲魚鳥獸和山水風景等作品,后世弟子大致也有幾十人,到了清朝中期,嘉定一派的作品已發展到黃金時期,如今去往江蘇嘉定地區旅游,會發現竹雕藝術品依然暢銷,此地也被人們親切的稱為“竹雕之鄉”。另一金陵派別則是擅長根部雕刻,相比于嘉定一派,他們的竹雕作品古樸典雅,在創作特色上改變不大,并且發展的派別弟子減少,出色的僅有方潔等三人。除此之外,還有清代初期的浙江一帶改進完善唐朝時期“留青”竹雕藝術的張氏,他的作品流傳至今被收藏家品鑒,以“亭臺樓閣”為主題的作品與文人雅士的思想相契合,他們的竹雕制品能夠引發詩詞文人的深刻思考,又有著精巧絕倫的雕刻方式,帶動了浙江一帶的竹雕藝術與嘉定、金陵齊頭并進,并鏈接了明清兩個時期竹雕技藝大小。除了這些有區域特色的竹雕藝術派別,還出現了以個人技法為代表的初色藝術家,為整個古代時期的竹雕藝術發展貢獻了自身的努力。
二、竹雕藝術在文化內涵上的傳承與創新
傳承的定義就是繼承保留傳統文化和技藝中最有價值和作用的事物,而創新就是要結合時代的發展改變和創造出與時代特征符合的東西,既可以完全地發現為新的內涵,也可以保留本質特征改變部分內容。所以對于現代的竹雕藝術而言,要清楚地認識到傳承和發展的密切關系,從近些年的人們對于收藏和購買竹雕藝術品的要求來看,他們對其中的創新性也有了新的標準,顯現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有了新的活力注入竹雕藝術會受到各方的重視。
竹雕藝術是一門傳統的技藝,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能夠在歷史的推進中保留特色是依靠世世代代人的努力,而現在科技的發展和生活壓力的增大,竹雕藝術品不再是滿足人們基本生活的必需品,成為了一種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從媒體等渠道我們得知,許多傳統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巨大的問題,這些手藝人很難尋找到踏實穩重的接班人,年輕人大多考慮到傳統的技藝已不再適應快速的生活節奏,學習了這門手藝并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等因素,正是在這些前提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走向衰落甚至消失。想要保留就必須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首先在技藝加工方面要更加精巧細致,設計好整體布局并在細節處精細加工,例如雕刻人物時要注意刻畫好面部表情和細微動作,整體曲線流量,形象要真實生動,而對于山水風景則要展現出壯麗美好的氣勢。對于每一個細節都要精益求精,竹雕要表現的是栩栩如生的形象,讓觀賞者和收藏家在品鑒時代入到每一個藝術作品中,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能讓他們置身其中、身臨其境。
這一切的發展與創新都是和時代息息相關的,時代的進步不得不要求一切事物的發展進步,落后于這個社會就會面臨淘汰。推陳出新的竹雕藝術是日漸成熟的,從最簡單的線條到現在精細的雕刻,從最開始淺顯的含義到現在豐富的內涵都是循序漸進而來的,所以竹雕技術的工藝方法也不能僅僅停留在過去,在繼承長處的層面上努力尋找新的方式突破傳統,尋求創新的道路,才能賦予其生命力走向未來,早日實現這一轉型發展,發展竹雕多種樣式形態、展現豐富文化價值的目標。作為新時期的竹雕手藝人,最開始就要在思想上能夠認清現狀,突破落后的思想束縛,在創新的道路上保存一些本質內容還要大膽的突破,盡快地和新時期的文化內容相結合,像是我國傳統的“華陰老腔”在春晚的舞臺上與流行音樂結合讓更多人了解到地域音樂的魅力,發現并制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受到海內外工藝市場青睞的產品,順應時代潮流創造性地開發新的工藝品。
當然,竹雕藝術品時至今日還能夠收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為其本身就是蘊含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事物,無論怎樣尋求創新,傳承古文化特色決不能丟失。我們喜歡把竹雕藝術品作為重要的裝飾品就是因為它能夠增添古典韻味,人物,動物和山水仍是主要展示的主題,圖案和花紋都飽含典雅之美。我們都喜歡追求美好的事物,古人更是把象征吉祥如意的一些動物運用于竹雕藝術中,這些題材能夠帶給人愉快的感受,廣受歡迎。在明清時期,經常會見到蝙蝠樣式的雕刻圖案,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中“蝙蝠”與“福”是有直接聯系的,被看做是福氣的象征,家中有了這樣的藝術品就能夠帶來幸福和吉祥。可見,吉祥是古代人民雕刻創作的主要內容,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和美好愿景的向往,讓竹雕藝術品寄予了思想內容,而這一部分優秀的內容可以保留和傳承下來,滿足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需要,緩解快節奏生活的壓力。
結語:竹雕藝術見證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變遷,隨著社會的進步,竹雕藝術的文化內涵在保留其本質特征的條件下也隨之發展。幾千年來積淀的藝術底蘊使竹雕藝術制成的工藝品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喜愛。傳承和創新竹雕藝術的文化內涵并不是在短期內完成一件容易的事情,時代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能夠突破傳統尋求發展的新高度又要保留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領會竹雕藝術深層的寓意,更好的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
參考文獻:
[1]黃建海,漫談竹雕藝術在文化內涵上的傳承與創新[J],現代裝飾(理論),2016年05期。
[2]劉青,從現代設計角度談中國傳統竹刻的文化與藝術特性[J],包裝工程,2012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