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芬
摘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階段是學習的起步階段,是為今后習得更多知識和技能而鋪墊的基石性階段,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無疑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的一個重要方面。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一旦養成,不僅能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促進各項語文能力的形成,而且還能讓學生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受益匪淺。
關鍵詞:語文;學習習慣;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由于年紀小,自控力差,從幼兒園的孩子忽然成為一名小學生,他們還無法輕易適應這角色的轉變,在幼兒教育還非常落后的農村地區,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更顯得十分困難和尤其重要。那么,在小學階段要讓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
一、認真書寫的習慣。寫字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俗話說:字如其人。養成這一習慣可以從最基本處著手,讓學生剛開始學著寫字時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劃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劃清晰,結構合理,行款整齊,美觀大方。讓學生學習一點書法,讓他懂得什么樣的字是美觀大方的。讓學生買一些字帖掛在自己的房間里,營造一種氛圍。批改學生作業、試卷時,要檢查他們的字寫得是否工整、漂亮。有條件還可以帶學生去參觀書法展覽等。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書寫習慣。
二、查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不說話的老師,能幫助學生掃除學習中的障礙,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難的字詞,教師不要馬上說出答案,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工具書,以逐步形成習慣。這是素質教育要求“授之以漁”的體現,學生在讀課外書時,遇到不懂的字詞,能自覺地查一查工具書,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要求學生經常帶好《新華字典》、《成語詞典》等一類常用的工具書,遇到生字、生詞,請教不會說話的老師。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查字典、詞典比賽,設法調動學生對工具書的興趣。許多工具書查閱方法都有所不同,應該教給學生基本的查閱方法。
三、仔細觀察、愛好習作的習慣。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有善于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學生的思想才會活躍,感情才會豐富,才能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留心生活,細心觀察,方法很重要。例如:為了讓學生觀察身邊常見的小麻雀,我把老舍先生的《小麻雀》一文中描寫小麻雀的一個片段拿來引導學生分析,教師指出: “幾根長翎擰在一起”,“小黑豆似的眼睛”,表現出來的是一幅失魂落魄、驚慌無助的神情,給人的印象是一只讓人愛憐的小動物,黑豆似的大眼睛睜在人們心中,令人難忘。看,作者觀察得多仔細,完全把麻雀的神韻寫出來了。
還有,要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簡單,都要記錄,堅持一段時間,就養成習慣了。我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開頭時可以非常簡單,之后可以逐漸復雜,寫成片斷,甚至寫成完整文章。日記、隨筆,仍然是以片斷為主,關鍵是培養仔細觀察、愛好寫作的習慣。
四、課前預習的習慣。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 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對即將學習的課程進行預習: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講的準備。教師講課時才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點、難點,有利于新知識的接受。堅持不懈地預習對學生來說是件“吃苦”的事,很多學生預習時較難做到自覺,更難做到堅持。因此,要對預習的完成情況做好監督檢查工作,課余時間找個別同學談談話,檢查筆記本,了解他們的預習情況。同時,從側面打聽一下其他同學的預習情況,并順便給其鼓勵、糾正。這種方法對于學生個人預習習慣的養成最具有積極意義。
五、讀書動筆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告訴我們無論課內外,看書聽課都要勤于動筆。平時讀課本或課外書時,讓學生拿一支筆,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然后進行批注,在課本或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顆顆寶石鑲嵌……色彩斑斕。”(《九寨溝》)可以抓住“大大小小”和“顆顆”這樣批注:體現九寨溝的湖泊多;或者批一個標點符號,如“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山谷中的謎底》)可以這樣批注:這里的省略號省略了雪松很多次積、彎、落、彈的過程,是那樣地不屈不撓。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六、定期復習的習慣。小學生學習自制力弱,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復習整理,進而養成定期復習整理的習慣。小學生的短期記憶能力超強,但是長期記憶力差。所以教師要揚長避短,時刻提醒學生進行復習整理,一方面可以“溫故而知新”,另一方面可以加強記憶,從而改短期記憶為長期記憶。語文教學是一個融會貫通的學科,如果只是單純一味地學習,學生腦海中只是零散的片段,如果能夠定期復習,零散的片段就會進行整合,從而讓學生對于語文學習有整體感,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總之,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語文知識和技能的獲取,對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優化,對學生語文學習情感和態度的升華,乃至對其他各科的學習直至終身學習,都有不可估量的意義。而這些,正是語文教學改革追求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孫云曉等主編.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葉圣陶著.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林潔文.如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素質[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
[4]葉存鈴.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J].小學語文教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