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萍
【摘要】陳亮的“事功”思想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獨樹一幟,其追求義利統一的事功倫理學為當今社會構建合理的義利觀、確立能力本位、構建和諧社會都提供了思想淵源和諸多的理論借鑒。
【關鍵詞】陳亮;文化思想;啟示
引言
陳亮文化思想提倡大力發展商業和農商并重,強調與人交往貴在“義利并舉”,強調務實濟世、“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哲學思想,而“事功”學說是陳亮思想的精髓所在。他的這些主張追求實用,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這種強調效果的價值觀不僅得到明清學者的繼承和發揚,這種思想在我們當今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對繼承先人的遺志,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仍具有重要的現實和借鑒意義。
一、陳亮生平簡述
陳亮,浙江永康人,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和愛國詞人,俗稱“龍川先生”,也是永康歷史上杰出的狀元思想家,是永康學派的集大成者,浙東學派領軍人物之一。南宋時期,金兵入侵,大宋江山岌岌可危,人民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社會矛盾復雜尖銳。陳亮年輕時期初步接觸儒學經典《中庸》《大學》等,在孝宗乾道五年至孝宗淳熙五年,受張載、程頤的思想影響,陳亮從一名稚嫩的學生成長為哲學教師。后來陳亮在與朱熹的“王霸義利之辯”的爭辯中實現了道學向事功學的轉變。他提出了系列唯物主義思想如“道在事中,道事統一”“重實事、實功、實利”“天地人合一”“講究經濟,最切實用”,他主張“道義與功利相結合”“實事實功”,這是一種非常務實、強調道德的現實效用的思想,目的是為了激發民族正氣、弘揚民族精神,以此振興國勢、收復中原,生在南宋時期的陳亮更多關注的是國家、宋朝的整體利益。陳亮的這種思想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對當今社會的我們仍具有深刻的理論借鑒含義。
二、陳亮文化思想生成的歷史背景
唐朝以前,商品經濟的地位低下,國家規定從商者不可當官,從而把商人排斥在政治體制之外。唐朝初期,商人的社會地位有了提高,商人也可入官場。南宋時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發展需要諸多要素的支撐,
“重農抑商”國策受到動搖,陳亮、葉適等士大夫自覺地為工商業者的政治與社會地位的提高而努力辯護。南宋時,國家動蕩不安,“理學”之風盛行,教育狀況不盡如人意。當時由理學家創辦書院,他們想培養的是能明白事理、同時具備圣賢人格的人才,主張通過弘揚道德、講性說理改變社會風俗,以此重振國家,頗有空談道德性命之嫌。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振興國家的雄才與遠略,百事都不能做,學非所用,于國事無補。
在此背景下,陳亮認為真正的人才應博學多能、智勇雙全,還要具備從政的技能;應意志堅強,又有志向,要能為現實社會提供服務;應能開拓古今、建功立業,又有獨到的見解和處世能力,國家應以培養實干型人才為目標。他指出道德應建立在物欲的基礎之上,并將德育培養目標分為“非常之人”和“學為成人”兩種。
三、陳亮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
陳亮的德育目標觀是實用,是使學成之人“長短大小,各見諸用”,以適用為主。他提出了“學為成人”的德育思想,他認為一個人只有文武兼備并能興利除弊、博學多能、才智俱全并能見諸事功、能匡時救世、建立功業才能算學為成人。陳亮的德育目標一是學以致用,這一學以致用的德育目標啟發了我們,德育教育既要著眼未來有預見性,又要植根于現實生活,體現時代的發展要求,而不能完全脫離現實,脫離現實的德育教育將是無用的教育。但現代德育又不能一味地適應現實,否則便會失去其自身的主體性,從而走向消亡。通過德育教育我們要培養的是一個能動的、能對現實進行改造而非只是順從和保守于當前的人,要能超越現實,這種積極超越能讓個人的才能發揮到極限,又對社會發展非常有利。同時又能把道德作為外在的規范去遵從、去履行,把道德作為一種精神需求去渴求,從中可以得到愉快、幸福與滿足。
陳亮認為人天性有自然欲望,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但是,人的欲望也需要節制,而“義”就是欲的節點之所在。所謂“義”就是道德規范,它能對人的內心實現合理欲望進行道德規范保證。陳亮將道德的基礎歸結為事功,他的“乾無利,何以具四德,禹無功,何以成六府”就體現了這一觀點。陳亮認為從“義”與“利”的關系來看,人應該盡其所能去努力爭取功利,但要實現事功,卻不能過分追求功利。
四、陳亮文化思想的現代意義
(一)為當今社會義利觀的構建提供了借鑒價值
我國現在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當下社會的義利觀表現為義利融合、義利統一,這是市場經濟理性的產物,它以人的獨立性為基礎,義的實現受制于利。陳亮認為人有天生的自然欲望,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合乎天性的,但對人須“以義制利”,人性就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鄧小平充分肯定個人的正當利益,他認為革命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他強調應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達到義利統一。鄧小平理論中有關義利觀的內容和陳亮思想中的義利觀是吻合的、是古為今用的轉化。
陳亮追求義利統一的事功倫理學及它所確立的價值目標,為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建構合理的義利觀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借鑒。而且,其人性論著重對人的活動及人性本質的理解與關注,高度贊揚了人的主體性,為現階段的人學啟蒙提供了理論借鑒;其強調“能者”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導作用和地位,為我們義利觀提供了思想淵源;其“和同天人之際而使之無問”“仁民而愛物”的“宇宙倫理模式”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建和諧社會也都提供了諸多的智慧啟迪。
(二)為當今社會人學啟蒙、確立能力本位觀提供了理論借鑒
中國古代人把人性分為德性主義和自然主義兩種,尤其強調德性主義。陳亮主張用道德體現人性的社會性,它可以制約人的自然本性,人應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一個人的人生完滿在于堂堂正正做個人,人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的人?!獋€人倘若能對儒家思想進行正確的吸收,并將從古到今的知識包容消化吸收,便也能算是一個完美之人。他的這種人學思想跳出了形而上學的窠臼,還關注了人性的本質。
陳亮強調“能者”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導作用和地位,他所謂的“能者”是“非常之人”,是德才兼備之人,他認為要想實現公平,必須構建公平競爭的社會環境,人的才能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得以充分展示。但他的這種“能力本位”思想受當時社會形態的限制,只是處于萌發時期,但他的這種思想為我們構建能力社會提供了思想淵源?!澳芰Ρ疚弧笔钱敶袊l展的核心文化理念,能力本位是一種價值取向、一種機制。
(三)為當今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借鑒
陳亮強調天人的內在統一性,他認為人性是天賦的,天人是同一種物質形態的兩個部分,人對天地具有能動性,他對道德來源的闡述蘊含著“和同天人之際而使之無間”觀念。當今社會要求人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與陳亮的觀念不謀而合。為構建和諧社會,人們必須讓社會風俗習慣、道德倫理成為人們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方式。構建和諧社會是自古至今人類不斷追求的社會理想,為構建和諧社會我們還必須建立公正而合理的社會制度體系,提高公民的道德水準,營造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