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海曄 張德華
【摘要】大學生資助工作體現了黨和國家、各界人士對貧困家庭大學生的關懷和支持。各高校對這項工作也是相當重視,但是存在著很多不足。本文以沙洲職業工學院為例,介紹他們在高校貧困生政治思想工作上的一些做法、取得的一些成效。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
高校貧困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間支付學費及生活費比較困難或非常困難的學生。近幾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雖然國家、省、市及各類高校都采取了不少幫困措施,如設立各級獎助學金、助學貸款、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及慈善籌款等,但是貧困生群體在物質上得到幫助的同時,心理上的健康問題卻仍然難以解決。表現為自強與自卑交錯、虛榮與焦慮混雜、學習與活動的被動等,“心理貧困”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另一方面,心理貧困間接導致一些學生信用缺失,利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恩惠,假冒貧困,故意拖欠或拒繳學費,給學校造成很大困擾,也影響了學生自身的成長。因此,關注貧困生這個特殊群體,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并開展科學有效的幫扶工作,對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幫助貧困生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
一、貧困大學生群體及資助現狀
沙洲職業工學院,位于江蘇省蘇州張家港市,是一所公辦職業技術學院,嚴格遵循國家教育方針和政策,不讓一個大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從沙洲職業工學院的情況看,貧困家庭的學生比例不低,2017年,貧困生達21.3%,特困生與困難生都接近5%。貧困的類型及原因見表1:我校資助政策包括“獎、助、貸、免、補、減”等方式:“獎”即獎勵家庭貧困學生中品學兼優者,在實際操作中主要以各級獎學金為主;“助”即以國家助學金為主,輔以政府、企業資助;“貸”即以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在校期間無息)的形式資助;“免”即對特殊困難生中的建檔戶、殘疾學生、孤兒的學費全免;“補”即對家庭貧困學生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沙工主要以補貼伙食費為主,通過飯卡充值的形式對伙食補助的使用進行監管;“減”即學校按照一定比例對低保戶、父母或學生本人遭遇重大疾病或者嚴重意外的,通過學校慈善基金資助部分學費的形式,減少學生本人交納的部分。
2018年,張家港市向今年就讀沙洲職業工學院的200余名沿河籍貧困大學生捐贈150萬元。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走人大學校門,去實現大學夢。此次捐贈的150萬元資金,該縣將全部用于沿河籍就讀于沙洲職業工學院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做到專款專用。
在校期間,超過50%的學生進行了家教、校內電商、校外打工等勤工儉學活動。沙工位于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機會相對較多。我校對于暑假打工的同學,開放了宿舍和食堂,方便了學生的工作。
二、幫困助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高校各層領導都非常重視資助工作,但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重物質資助、輕思想教育。
上至中央、下至各學校管理層對資助工作都非常重視,但是很多得到資助的學生有些自信心不足,不是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應該說我們現在的救助體系很豐富,社會上打工實踐的機會也很多,然而相當數量的貧困生面對這些機會的時候不想付出,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貧困生在面對矛盾問題時往往不自信,脆弱敏感甚至是偏執善妒,這些深藏在貧困生內心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重視。高校作為資助政策的直接實行者,又苦于沒有足夠數量的心里專業教師來根據貧困生的心理特點給予正確高效的心理疏導。這使得貧困生在獲得經濟上的資助后,容易被不良社會風氣影響而產生懶惰、依賴的心態,理所當然地接受資助卻又缺乏感恩之心,抑或是任意揮霍得到的資助資金。
三、新方案的實踐及其成效
沙洲職業工學院積極利用各種資源,在物質上幫助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同時通過開展各項活動,在思想上、心理上幫助受資助學生建立自信、自強、自愛的價值觀。
(一)加強誠信與感恩教育
在關懷中實現貧困生誠信、感恩教育。要想從根本上整治貧困生的失信行為,需要高校、貧困生家庭和貧困生三方面共同努力。從高校方面來分析,高校需要有針對性地對貧困生進行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各個層面,全面滲透到教學中。從家庭方面來分析,貧困生誠信與否和貧困生所在的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系,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培養方式與內容影響著孩子的思想意識。家庭需要形成誠實守信的家風與和諧的氛圍,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從貧困生的角度分析,貧困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高校中應該自覺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高校組織的誠信教育活動中提升個人的誠信意識,把誠實守信銘記于胸并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對于貧困生感恩之心的培養,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各種不同形式的感恩活動來進行。
(二)角色轉變、激發自信、改變命運
目前,針對貧困生的論文與研究中,有將“關愛”作為著眼點的,其研究的行為與目的主要是通過學校與社會給予貧困生的關愛,使貧困生感受溫暖,這就是上文提到的感恩教育。也有將“心理”作為著眼點的,其研究的行為與目的主要是通過心理輔導和行為指南,幫助貧困生減輕自卑心理,是一種心理干預措施。但是,目前的一些“關愛”和“心理”輔助,往往浮于表面,治標不治本。所以,我們的研究目標應該是如何幫助貧困生實現“心理脫貧”,使貧困生發生由“被關愛”到“關愛他人”和“受資助”到“自我幫助”的角色變化。
沙洲職業工學院與張家港市特殊教育學校合作開展了“關注特校兒童心理健康”的系列公益活動,在活動中使學生得到教育。兩年來,每周由心理學教師帶領一批貧困生志愿者到特殊教育學校為特殊兒童開展以下公益活動:
1.團隊拓展。根據特教學校選定班級的具體學生數,配以一對一的志愿者,使貧困生志愿者與特校兒童共同參與到團隊拓展的過程中,貧困生志愿者給予特校兒童一對一講解、防范與看護,如履帶戰車、珠行千里等經典團隊拓展活動。
2.感統訓練。特校兒童往往存在感覺統合不足或感覺統合失調問題,會影響大腦各功能區、感覺器官及身體的協調發揮,引發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由貧困生志愿者帶著特殊兒童進行感統訓練,激發身體機能,如斜坡滑車、彩虹網繩等感統項目。
3.體育助教。特殊教育學校的兒童因其特殊性,在傳統體育教學上,局限于簡單的體育運動。如果在特校的體育課環節,沙工體育特長學生前往擔任體育老師的助教,體育老師能夠開展一些有特色的體育課項目,例如乒乓球、健美操、瑜伽等。
4.戶外親子。這個項目是為特校兒童及其父母搭建的一個親子同樂平臺,皮劃艇、皮影戲、磨豆漿,這些讓特校家長曾經感覺離自己的孩子十分遙遠的活動,在貧困生志愿者的幫助下逐一實現。
5.同伴教育。青少年通常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的意見和建議。實際中,特校在戀愛與性這個敏感問題上一直存在教育難點,由沙工接受過同伴教育培訓的志愿者以同齡人的身份去現身說法,傳授遺傳學知識及性知識,讓特校青少年學會自我保護,防止繁衍不良后代。
2018年暑假期間,沙工組織貧困生志愿者來到貴州省沿河縣黑水鎮中心完小進行支教活動,志愿者們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適當增加了文化課的比重,同時實施“多元課堂”的計劃。貧困生志愿者到教育水平落后的鄉村進行支教,把愛心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學生,同時也發揮了自己的力量。
沙工為貧困生志愿者們開辟了幾個全新的志愿服務舞臺,在這些舞臺上,他們感悟到原來自己感覺的不幸相對之下也是小幸福,他們感受到社會各界的溫暖與正能量。同時,因他們實際參與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調整及總結,在自己的志愿崗位上履行義務,擔當責任,享受成功,為他人提供幫助,努力實現自我價值,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對長期在志愿者崗位上的貧困生進行回訪,紛紛表示在參與了一系列志愿活動后,幸福感增加,自信心增強,同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也提升了。在經歷了志愿實踐和專業學習后成功實現了由“被關愛”到“主動關愛”和“受資助”到“主動自助”的角色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