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軍華
[摘 要]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家庭結構肢解的承受者,面臨著種種困擾和生活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城鎮化不徹底的衍生性問題。學校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關愛者、引導者和資源整合者的角色,由于角色功能的多樣性,輔導對象的復雜性,學校教育存在不少問題與困境,學校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強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根據全國婦聯課題組2013年報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萬留守兒童數量相比,十年間增加了1.5倍。農村留守兒童基數大,且呈逐年增多的態勢。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也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2011年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提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制,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情感和行為指導,提高留守兒童家長的監護意識和責任”。農村留守兒童不是“問題群體”,而是“弱勢群體”,其學校教育問題是留守兒童研究中的重要方面,需要引起更多的關注和學術對話。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
學校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關愛者、引導者和資源整合者的角色,由于角色功能的多樣性,輔導對象的復雜性,學校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與困境。
1.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父母長期外出會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研究發現,農村小學生普遍存在部分心理健康問題,中、高年級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于留守兒童較好。目前實施的留守兒童培養方式中,寄宿制在教育、治理、衛生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親屬代管與代理家長制不能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問題,特別是留守女孩的家長代理,更容易滋生安全問題。在教育培養中,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是農村義務教育工作的關鍵點。
2.對學校情感疏離
學校疏離感是指學生與學校中的對象互動中,由于關系變得疏遠,甚至被支配、控制,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孤立感、無意義感、無力感、無規范感等消極情感。
3.道德教育滯后
相比于非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問題發生的可能性較高。長期與父母分開,留守兒童更缺少道德意志的磨礪和行為監督,再加上隔代的溺愛,易致其以自我為中心。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學校的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國的農村學校而言,道德教育尚未有效開展。很多農村學校專職德育教師缺失,大都采取隨意兼任的方式解決,鮮有學校將德育情況納入考核指標。
4.社會化偏差較突出
少數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偏差問題較為突出,主要有親子分離造成的心理創傷難于疏導,留守初期成績滑坡嚴重,性格出現攻擊型和退縮型兩極分化,品行不穩,發生違紀、破壞公物、敲詐同學錢財等不良行為,農村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的影響存在著雙面性。這些因素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多少面臨社會化困境,故學校教育需要發揮小型社會適應的場域作用。
二、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的突破之道
1.強化心理教育教育
學校需要通過各種渠道,積極了解每個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信息數據庫,通過家訪和家長會,對家長和監護人進行相關的心理疏導培訓,與家長和監護人保持一定的聯系的頻度和深度,從而準確地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進行及時的心理指導與干預。其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置專門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困惑進行有效化解,使留守兒童得以增權賦能,具有良好的心理彈性,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斷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最后,學校還應幫助留守兒童整合社會資源,完善朋輩群體支持網絡,使留守兒童有機會有意愿向同齡人尋求幫助,以獲得生活、感情上的互相支持與幫助,以緩解當前的心理壓力。
2.增強學校歸屬感
學校提供關愛行動有利于減輕留守兒童對學校的疏離感,可以改善學校的親和力和約束力。目前由學校主動嘗試的留守兒童關愛模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家庭合作模式、校中建家模式、重點關注模式。家庭合作模式是把家校合作機制納入到現代學校制度框架,強調學校與家庭(社區)共同承擔起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責任,其有效的舉措除了家訪和創新家長會形式外,還有利用信息化技術為異地成員搭建交流平臺,實現“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而校中建家模式是主動把家庭教育的功能轉移到學校中來,不僅承擔教育教學任務,還扮演家長的角色,建立家庭教育機制。重點關注模式是目前最為普遍的方式,通過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需求,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感恩情結。這三種模式是學校突破留守兒童對學校疏離感的有益探索,目前還存在些許困難,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有益的借鑒和不斷地探索與完善。
3.完善道德教育
學校的道德教育必須具有清晰的任務目標,以及較強的計劃性與系統性。首先,學校應該樹立正確的道德教育觀念,合理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品德教育與發展內容,同時積極地開展直接與間接相結合的道德教育方式。通過建立留守兒童的道德行為檔案,掌握留守兒童的道德表現、道德榮譽、行為習慣、越軌行為等情況,該檔案應該及時更新和妥善保存。并且,學校應該建立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的長效工作機制,建立工作小組,將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納入德育工作計劃,制定階段性的教育方案,針對可能發生的道德問題,進行必要的預防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以形成必要的防范和規制作用,在教育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通過德育課程、主題班會等,不斷建立與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體系。
4.社會工作方法介入
社會工作方法的介入有利于增強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水平。農村留守兒童在校園內與同輩群體、教師之間的社會互動,對其社會化程度會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朋輩群體具有保護和發展功能,對其社會化影響更大。社會工作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個體或群體解決生活中困境的一門學科,學校社工在很多現代學校已有涉及。社會工作主要有三大工作方法,其中小組工作是介入學生社會化的主要方法。人是群居性動物,在群體中生活,具體歸依群體的屬性,小組工作方法通過“活動”干預留守兒童與朋輩群體、教師、家長之間的互動方式和結果,通過小組動力調動小組成員參與的積極性,以“活動”為載體,在“活動”中開展與學習、環保、社會實踐相關聯的互動,強化小組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感。通過“活動”傳遞校園文化和社會規范,對留守兒童的同輩群體文化的形成與走向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6).
[2]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3]段成榮,呂利丹,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3).
[4]曾歡,朱德全.留守兒童2004-2015年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7,(1).
[5]周宗奎,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6]白勤.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3).
[7]倪鳳琨.農村留守兒童學校疏離感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4).
[8]楊青,等.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與家庭親密度、學校歸屬感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6,(3).
[9]王露璐,李明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6).
[10]鄧純考.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困境與學校教育對策——對浙南R市的調查與實踐[J].浙江社會科學,2012,(5).
[11]戴斌榮.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3).
[12]戚務念.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關愛模式及其討論[J].當代教育科學,2017,(2).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