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戰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地方課程設置中的美術教學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巧性訓練,更是一種文化的學習。美育教學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階段,引導地方資源進入課堂,依托此展開美育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中小學美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本文筆者對此類問題進行了總結,力求推動美育教學與地方性資源的整合,促進地方美育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
新課改倡導的美育教學,重點在于對學生個性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美術教學中一味地強調繪畫技巧的傳遞,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與培養沒有太多幫助。教師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活躍學生思維上,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教學環境中感受美,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要達到這一標準,教師就需要自主選擇材料,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一、開發文化資源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已經形成了豐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鄉土氣息濃厚的美術資源。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依托此類文化資源來展開教學,對現有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與開發,著重在教學中突出美術文化的學習,深化對學生的美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以“我們去旅游”這節內容為例,甘肅省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另外,“敦煌文化”享譽世界,絲綢之路的文化以及黃河伏羲文化令人流連忘返。就白銀地區而言,旅游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的,無論是以黃河石林為代表的自然奇觀,還是以“會師紀念地”為代表的人文景觀,都獨具特色。教師應當著力引導學生深入到這類文化之中,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去認知。這樣不僅能啟迪學生的智慧,也能蕩滌學生的心靈。
二、開發環境資源
自然環境資源也是開展美術教學的重要依托。美育教學不應該僅僅圍繞“人造景觀”,教師讓學生深入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學生就會意識到其實美就在自己身邊。如此,學生才會用一種發現美的眼光審視自己的生活,這是美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在與自然接觸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接受自然的洗禮,暫時把煩心事拋開,放松自己的身心,也就會激發出內心純真、堅持的一面,這有助于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而課堂之上的講、描、畫遠遠達不到這一效果。
甘肅省因為地理位置特殊,所以進行美育教學的實踐有著天然的優勢。黃河石林生成于距今400多萬年前的第三世紀末期和第四世紀初期的地質時代,經由地殼抬升運動,形成以黃色沙礫巖為主、造型千姿百態的石林地貌奇觀。石林景區陡崖凌空、景象萬千,千奇百怪的石柱、石筍、石林景觀隨處可見。處在如此壯美的自然景觀之下,教師依托此展開教學,無論是臨摹還是涂鴉,都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學生發現美以及欣賞美的能力。而把學生“關”在課堂上展開的美育教學是“畸形”的。
三、把鄉土資源帶到課堂之上
把地方鄉土資源帶到美術課堂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在這之前,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他們主動了解自己家鄉的民間文化,發現其中的“美”,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培養起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一線美術教師必須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深入研究本地區的鄉土資源,這樣才能將其更好地運用在教學中,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該進行這方面的努力。實踐證明,美育教學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內心的情感,借由鄉土資源展開美育教學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白銀市地處甘肅省中部,農村地區居多,小麥、玉米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被大面積種植。在地方美術教學中,我們可以將玉米皮合理利用,充分依托玉米皮的質感、肌理進行構思,充分挖掘學生的藝術潛力,引導學生創作別具民族風情與地域色彩的美術作品。
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是中小學美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在新課改的基礎上,它能夠深化美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與利用。
參考文獻:
[1]劉新巧.談學校美育模式的創新途徑[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6(4):102-103,10.
[2]蔣 勇.本土美術資源在中小學美育教育中的開發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29):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