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華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中都存在“中國式”英語的現象,究其原因在于中職學生普遍英語基礎水平薄弱,詞匯量少,加上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真實的語言環境,不了解西方文化。這造成他們每次想開口說英語時,卻不知道如何表達,如何將英語說得更地道,也就出現了“中國式”英語的現象。“中國式”英語最明顯的特征是說話者將中文習慣融入了英語表達中,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式”英語對英語教學就毫無價值。許多人會錯誤地認為如果與外國人交流時使用“中國式”英語外國人可能會聽不懂,但事實上相反,在語序相同的情況下,中國式英語一樣可以準確傳遞信息。同時,“中國式”英語因為融入了中國思維,能夠提高中職學生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可以幫助教師突破中職英語教學的難關。
一、鼓勵使用“中國式”英語,培養中職學生語言學習信心
“中國式”英語是每位英語學習者必經的學習階段,教師也應科學地看待該階段,將“中國式”英語視為學生敢于張口說英語的表現。因此,在教學中如果學生出現了“中國式”英語,但并沒有影響到正常交流,教師不應立即阻止學生,相反,更應當鼓勵學生多運用自己的思維,根據英語造句、造詞結構來創造一些語言詞句。中職學校的許多學生因為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更需要教師這樣的鼓勵。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多布置口語或者翻譯的任務,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心中所想。如果英語表述中出現了錯誤,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探討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對比“中國式”思維與英語思維兩者之間的差別和共同點,讓他們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從而能夠在兩種思維模式中進行良好的轉換。
在“中國式”英語主題教學的課程導入階段,筆者向學生展示了“Chinglish”這個單詞,并且講解了這個單詞的構詞原理“Chinese-English=Chinglish”,這個單詞本身就體現了“中國式”英語的構詞原則,用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開了“中國式”英語教學的大門,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緊接著,筆者趁熱打鐵,選擇了當下最時髦的外交詞匯“一帶一路”的“中國式”英語翻譯方式“one belt and one road”。在給出了該詞語以及英語翻譯方式之后,筆者讓學生們自己上網查詢并思考為什么用這樣的翻譯方式。經過自己查詢和小組討論,很快便發現了從“一帶一路”的詞義內涵上看,“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路”指的是“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顯然該短語的構詞方式是分別選擇了以上兩個短語的最后一個單詞,構成了新的短語。這種構詞方式很好地傳遞出了“一帶一路”的原本內涵,同時也符合英語的構詞手法,這個詞語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各大國際會議上頻繁出現。學生們在學習“一帶一路”這一詞語的時候,紛紛感慨中國在國際中的影響力,同時學生通過百度探尋構詞奧秘,找到了構詞的規律性,不再認為英語學習很困難,相反對英語的興趣度提升了許多。
課前導入的階段,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學習語法知識,或者講解很難的英語詞匯,而是使用了在生活、網絡中常見的詞語作為教學素材,比如“Too young,too simple”“the graduate”來引起學生對“中國式”英語的興趣,以便更好地開展后續的教學活動。
二、對比分析“中國式”英語,突破英語詞匯學習
英語詞匯是英語學習的核心,每個語句、短語都是由不同詞匯組合而成,因此詞匯是英語教學的關鍵。長久以來,如何提高詞匯教學質量始終是教師們所煩惱的問題,顯然死記硬背的詞匯學習方式只能短時間提高學生的詞匯儲備,而無法讓學生長久地記住這個單詞,更不會徹底了解該詞匯的所有涵義。中式思維與英式思維雖然有許多差異,這些差異更多地表現在語法上,在構詞、構句上還是有許多相似點。教師可以抓住“中國式”英語的這個特點,將其運用到詞匯教學中,讓學生運用自己所熟悉的中式思維來學習詞匯的構詞方式,加深對詞匯的了解。
在“中國式”英語主題教學的課前導入結束之后,教師陸續出示了許多“中國式”英語單詞、句子等,指導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聯想之前學過的相類似短語,并且尋找詞語構造的奧秘。比如,在以able為后綴的形容詞中,suitable、kissable、drinkable、eatable、acceptable都是符合這種造詞結構的形容詞,在學生了解了這個規律之后,教師提出:請大家模仿以上的形容詞構詞方法,思考下中文中常見的“給力”,如何用英語來表述。學生們在思考片刻后,很多學生都能給出“Gelivable”的正確表述。緊接著,教師又布置了以un為前綴的詞語學習任務,并且在PPT上展示了一些單詞unkissable、undrinkable、unforgettable,并且向學生們講解“un”在用作前綴的時候,表示否定,因此這些詞語都有否定的涵義,讓學生思考“頂不住的”用這種構詞結構如何表達。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的“able”后綴的一些知識,再加上這個環節中的“un”前綴,最終得出“un-ding-able”的詞匯表述方式。
與以上相類似的構詞方式還有許多,而采用這種構詞方式所創造出的許多“中國式”英語已經走向了國際。筆者利用“中國式”英語幫助學生理解英文構詞的方法,讓他們很快便掌握了許多英文單詞構詞的規律,并且學會利用該規律創造自己內心的詞匯,還擴大了詞匯儲備量。
三、規避“中國式”英語弊端,提高英語學習質量
中職學生因為英語水平薄弱,在課堂學習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語法錯誤。在發現學生錯誤之后,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些錯誤的原因,讓學生明白中式思維與英式思維兩者的區別和共同點,讓學生自己總結經驗,避免日后再次出現。“中國式”英語雖然對課堂教學產生了很多的幫助,但是不可否認,“中國式”英語有其語法錯誤的弊端,部分語言在國際上也并沒有得到認可。比如,在描述車禍現場時,有些學生會說:“one car come,one car go, two car pengpeng, people die.”這句話雖然從字面上理解可以描述車禍場面,但是完全沒有體現語法,語句的意思恐怕也只能是中國人才能懂。出現這樣的“中國式”英語時,教師在讓學生發現英語樂趣之后,也應當指出其中的語法不足,并且強調盡量不要再次出現相類似的語法錯誤。
比如,教師布置了這樣的翻譯題:“如果你詢問我,我會告訴你的。”很多學生這樣翻譯:“If you ask me, I can tell you.”這個句子的翻譯顯然是逐字逐句的翻譯,也體現了很濃厚的“中國式”英語吧。這時教師可以指出:在強調某人具備某種能力的時候,通常使用的是“can”;而在表示即將做某事的時候,使用的是“will”,題中顯然是之后會發生的事情,因此應當使用的是“will”。
“中國式”英語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確實有很高的價值,但是不能一味地肯定“中國式”英語的作用,而忽略了“中國式”英語中出現的錯誤思維方式和語法。教師應客觀理性看待這種英語狀態,靈活運用“中國式”英語的優勢。
總之,肯定“中國式”英語的價值,并不意味著否定了英語學習的最初目的,即學習最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在中職學校這個特殊的教學環境中,英語對于許多學生來說猶如不可攀登的山峰,而運用“中國式”英語正是他們攀登山峰的重要工具,可以幫助他們節約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參考文獻:
[1]劉曉民.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外語界,2013(5):59-66.
[2]韓兆明.斯金納強化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