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艷



摘? ? 要: 近年來,全國各地以方言為特色的節目逐漸走俏,以南京為例,除了老牌南京方言電視節目《聽我韶韶》外,還涌現出了一批如“紅南京”、“硬腿子”等活躍的新媒體欄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方言詞匯、語音等研究。南京方言屬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方言洪巢片,前人的研究多使用口說耳辨的傳統方法對南京方言聲調進行研究。本文將使用科學的聲學實驗的方法,對南京方言聲調進行研究。
關鍵詞: 南京方言? ? 聲調? ? 實驗研究
一、方言地及方言概述
南京是江蘇省會,位于江蘇省西南部,東面與儀征、句容、溧陽三市相接,北面同安徽省天長市交界,南面有安徽省郎溪縣、宣城市,西面與安徽省來安縣、滁州市、全椒縣、和縣、馬鞍山市及當涂縣相鄰。[1]南京市現轄十一區,分別為玄武、秦淮、鼓樓、建鄴四個城區,雨花臺、棲霞、浦口、六合、江寧五個郊區,溧水、高淳兩個后設區。根據劉丹青1995年的調查,最老派的南京方言指城南80歲(今100歲以上)老者的方言,最顯著的特點是分尖團。老派是指55至80歲(今80—100歲左右)的城南方言,內部差異較大,城北只有部分老年人使用老派方言。新派指25—55歲(今45—80歲左右)的城南方言,城北大部分老年人也接近這一派。最新派指25歲以下(今45歲以下)城南人方言,內部差異不大,城北中年以下及外來居民該說南京話也接近這一派。一般老南京話包括前兩種方言,新南京話則指后兩派。[2]
南京方言共五種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入聲。南京方言聲調的特點是保留短而尖的入聲,除平分陰陽以外,上、去、入皆不分陰陽。聲調研究始終是南京方言研究的重點。表1列出了南京方言單字調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者們對南京方言單字調形的看法基本一致:陰平為降調,陽平為升調,去聲為平調,入聲為促調。但也有爭議:上聲的調型究竟是曲折調還是平調,各家看法不一。早期實驗研究發現去聲聲調形均為降調,但口說耳辨的結果均為平調。調值的研究結果也存在細微的出入。本文將在參考傳統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語音實驗設備,分析南京話單字調的聲學特征。
二、實驗目的
利用praat軟件對南京單字調進行實驗分析,得出基頻和調長等聲學數據,利用基頻歸一法將基頻數據換算成五度值,并繪制出圖表,并將實驗數據與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音高的特點,做出總結。
三、實驗對象及材料
1.發音人信息
顧國俊,男,1965年生,53歲,中專學歷,南京鼓樓區人,身體狀況良好,嗓音正常,不曾遷出。第一方言南京話,第二方言普通話。
2.實驗材料
(1)錄音與剪輯設備:華碩A541U筆記本電腦;Adobe Audition 3.0;Cool Editor Pro2.0
(2)數據處理軟件:Praat5.2.02;Microsoft Excel 2013
(3)實驗字表:發音字表如表3.1所示。為了實驗時切音方便,盡量避免濁聲母字,每個調類保證有零聲母字。每個調類至少選12個單字,共65個實驗字,盡量選擇南京方言中可以單念的音節。在設計字表時還還考慮到韻母的多樣性,涉及前后元音、高低元音,單元音和復合元音;除入聲調外,每個調類都包含陰聲韻和陽聲韻。
3.實驗時間及地點
2018年2月20日實驗對象家中
四、實驗步驟
1.錄音與剪輯
用Adobe Audition 3.0在安靜的室內進行錄音,采樣率16000hz,單聲道,請發音人用自然的語調讀字表,每個單字讀三遍,每遍之間停留2—3秒。保存為Windows PCM(*.wav)文件類型,撲麥、過載樣本為廢樣本。使用Cool Editor對語音樣本進行篩選,將同調類的單字音頻文件6到7個為一組剪輯合并為2個文件,方便對照分析和整理。最終篩選得到65個單字調樣本,合并為10個音頻文件(5個調類,每個調類2個音頻文件)。
2.標注
將音頻文件導入Praat軟件,生成標注文件進行標注。每一樣本標注兩層,第一層標音節(層名為YJ),寫漢字或拼音,漢字或拼音后面的數字表示聲調,比如陰平“剛”標注“gang1”,陽平“鵝”標注為“e2”,3表示上聲,4表示去聲,5表示入聲,以此類推。第二層標聲調承載段,本次實驗采用標注韻母段的方式(層名為YM),在確定聲調數據時要注意去除彎頭與降尾。標注時拉開樣本距離,標注線要對齊聲調承載段,否則所提數據有誤。
3.基頻提取
修改基頻限制,本次實驗對象為中年男性,所以基頻最低值設置為50,最高值設置為400。在Praat中生成pitch文件,參照滑動屬性修改遺漏或錯誤的基頻點。再根據修改過的pitch文件生成pitchtier文件,參照窄帶語圖做進一步修改。最后保存標注文件和pichtier文件。運行相應的腳本,每個語音樣本提取十個基頻數據,提取數據至Excel。
4.數據處理
將采樣點基頻數據導入Excel之后,利用Excel整理數據圖。
(1)首先獲取各調類各采樣點基頻值的平均值,結果如表3所示。
(2)求對數值。利用函數log10,把各調類采樣點基頻平均值換算成對數值。
其中lgx是采樣點基頻平均值的對數,lgb是所有采樣點基頻值的最小值,lga是所有采樣點基頻值的最大值。結果如表5所示。
(5)恰當采用“界域”和“斜差”[4]兩種策略來應對,將基頻值轉換成五度值。所謂“界域”和“斜差”,指在劃分五度值時不以固定的數值作為劃分的界限,而是允許有±0.1的浮動誤差。所以T值轉換為五度值的標準如下表所示。
(6)本次實驗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五、實驗制圖
以采樣點為橫坐標,T值為縱坐標,作南京方言單字調格局圖。
六、分析與總結
《南京話音檔》表明:“由于人口變動巨大等原因,南京方言內部差異超過一般的中國大城市,差異的原因有年齡、地域(城南、城北差異很大)、教育程度等。僅從年齡分就有最老派、老派(兩派合稱老南京話)、中派、新派(兩派合稱新南京話)四個方言變體。其中新派在音類和詞匯上已大大接近普通話,在音值上則更接近江淮方言的共同特點。”[5]本次語音實驗的發音人是南京話新派的代表,下面將本次調值研究的實驗結果同普通話調值,以及傳統的南京話調值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分析南京話的調值特點。
1.南京方言單字調與普通話聲調的比較
結合表5、表8和表9可知,普通話單字聲調的音域普遍高于南京話聲調,普通話有四個調類,南京話有五個調類。普通話單字陰平調是典型的高平調,處于調域的上部,且基頻上下的起伏非常小,比較平緩。南京話單字陰平調則是非常明顯的降調,第一個采樣點的T值平均值最大,約2.05,而后逐漸降低,第十個采樣點的T值平均值最小,約0.57,整個聲調都處于音域中間偏低的位置。普通話和南京話單字陽平調都是升調,但普通話單字陽平調音域高,南京話單字陽平調音域低,采樣點T值平均值的最低值低至0.57,最高值也只有2.04,與普通話單字陽平調在音值上差異明顯。普通話單字上聲調是先降后升的曲折調,南京話則是一個低平調,采樣點T值平均值最低值靠后,位于第八采樣點,只有0.01,首尾采樣點的基頻值略高,第一采樣點T值為0.42,第十采樣點T值為0.66,各采樣點T值差異非常小,聽覺上幾乎感覺不到它的曲折變化。南京話單字去聲調和普通話單字去聲調都是降調。主要差別在于普通話單字去聲發端音高于南京話,而末尾音則低于南京話,南京話單字去聲調T值平均值的最大值位于第一采樣點,只有1.98,最小值位于第十采樣點,為1.75,南京話單字去聲的音域跨度要小于普通話單字去聲的音域跨度。南京話和普通話最大的區別在于南京話單字調包含了五種調類,而普通話中只有四種調類。南京話保留了入聲聲調,這一點使南京話與許多北方方言區別開來。南京話的入聲字短促,是個高升調,T值平均值最小值位于第一采樣點,為3.07,然后逐漸增大,最大值位于第八采樣點,為5.00。
2.本次實驗結果與現有研究成果的比較
根據表10,對照傳統的南京話單字聲調研究成果,可以發現本次實驗結果的一些特點。趙元任先生利用七弦琴和漸變音高管實驗分別得出南京話陰平調為低降和中降,劉復先生利用浪形紋實驗得出南京話陰平調為中降調,《南京簡志》、《南京方言志》、《南京話音檔》、《江蘇省志·方言志》通過口說耳辨的方式得出南京話陰平調值為31。本次實驗結果為31,對照發現,實驗結果基本符合趙、劉兩位先生中降調的描述,實驗數據與口說耳辯的結論一致。趙元任認為南京話陽平是低平調,劉復認為為低升,《南京簡志》和《南京方言志》將調值定為13,《南京話音檔》和《江蘇省志·方言志》定為24,本次實驗結果顯示南京話陽平調調值為13,基本符合低升調的描述,調值與《南京簡志》和《南京方言志》口說耳辨的結果一致。傳統聲調研究對上升調的研究結果存在一些分歧。趙元任和劉復都通過實驗得出南京話上聲為低平調的結果,《南京簡志》、《南京方言志》、《南京話音檔》將調值定為212,《江蘇省志·方言志》則定為11。本次實驗結果為11,是個低平調。趙、劉的實驗結果表明南京話去聲調為中平降調,而口說耳辨的結論是把南京話去聲調記作44,本次實驗的結果為32,基本符合趙、劉對南京話去聲調中平降調的描述,但低于口說耳辯的結論。因為本次實驗的發音人數量較少,只有一位中年男性,實驗的例字樣本較少,還不能像傳統實驗一樣廣泛調研,所以在音值的結論上略有偏差。趙元任通過實驗發現南京話入聲調為高略升,劉復記作高升短。口說耳辨的結果均記作5,《南京音系》將南京話中的入聲字“急”記作45。本次實驗的結果為45。所以本次實驗結果中入聲的音值也基本符合高升短、高略升的描述。
3.總結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南京方言聲調調類和調值分別為陰平31、陽平13、上聲11、去聲32和入聲45。前人對南京方言聲調的描述基本與實驗結果吻合,極少數部分與實驗結果略有差距,可以理解為早前口說耳辨等實驗方法較為落后而造成的細小誤差。要想獲得更準確的實驗結果,還需要更廣泛地尋找發音人,收集更多的語音樣本,將傳統方法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除此之外,南京方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仍有很多研究的空間,等待我們進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
[1]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南京簡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2]劉丹青.南京方言詞典·引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3]宋益丹.南京方言聲調實驗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4]劉俐李.基頻歸一和調系歸整的方言實驗.中國語言學報(第一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5]劉丹青.現代漢語方言音庫·南京話音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