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學,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先于課堂師生研討對教材文本進行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旨在體現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針對未知、須知的文本知識運用已知的經驗去研讀,從而發現哪些知識是經過思考可以已知,哪些知識是仍存有疑惑的,明確課堂“教”和“學”的方向。下文,筆者就自身實踐的一些經驗,從預學情境的營造、文本內容的重組、文本主題的探索三個方面談談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預學策略。
關鍵詞:預學;字詞;文本;表達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的呼聲風生水起,如何切合教學改革的“主旋律”,讓學生從只專注于“聽老師講”中解脫出來,樹立主體意識,真正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欲望?基于此,筆者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以語言實踐活動為依托,開展指向言語表達實踐能力,明確了解自身閱讀需要的預學活動。
一、 營造語境,讀懂文本
學生個體對文本創造性的理解和領悟是發展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關鍵。預學階段也可以創設一個緊扣文本、緊扣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表達語境,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本,然后將自己的閱讀所得用文字表達出來。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為例:
同學們,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寶貴的記憶。林海音將自己的童年故事記錄在了《城南舊事》一書里。上個學期,《竊讀記》中那個好學、可愛的林海音讓我們念念不忘,今天我們又要走進她的另一篇文章——《城南舊事》一書的序言《冬陽·童年·駱駝隊》,去看看又會有怎樣的精彩在等著我們。
①林海音和駱駝的往事。(可以寫寫你讀后對林海音又有了什么新的印象)
②林海音很傻氣?(根據文中記錄的往事,表達自己的看法)
③難忘的童年。(結合自己的經驗評論下數十載春秋過去了,為什么童年這些往事如此令林海音難忘?)
學生在預學活動中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們遠比我們想象成熟得多。尤其是在后兩個語境中,有學生這樣聊道:
A. 童年時的人傻嗎?不,那是天真,那是純潔!因為單純,沒有大人的瞻前顧后,所以才能直接表現自己內心的想法??粗橊劸捉谰蛯W著咀嚼,那是因為林海音看得很仔細,很投入之后,所產生的結果。只是大人不敢這樣做,因為他們怕人笑話。
B. 童年的美好為什么令人難以忘懷呢?我覺得是因為壓力,長大之后的壓力,讓人活得太累,所以才會去懷念童年的美好??纯次覀兊母赣H,他們每天為了我們家在工廠里不辭辛勞,回來時總疲憊不堪。我聽他和朋友聊得最多的都是工作上的煩惱。我記得爸爸講過最有趣的回憶就是他小時候和伙伴在山上、小河邊、田野里玩耍的事情。這不正好證明了這一點嗎?
……
學生們的話語當中不免帶著感傷,回憶是痛苦的嗎?回憶中最美好的是什么呢?難道僅僅是那件幼稚的往事嗎……這些都為課堂深入研讀文本埋下了伏筆。
二、 聯想想象,重組文本
小學階段學生總是富于幻想,沉醉于童話世界,即使到了中高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這類寫景的文章相比較而言,沒有童話那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何在預學階段就讓學生讀得饒有趣味,何不利用學生豐富的想象,注入童話元素呢?
文章第二段描寫的是春天生機之美,作者從樹木、積雪、溪水、小鹿四個方面進行描述,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是作者卻運用一系列動詞,諸如:抽出、匯成、俯下身子等,給我們展示的既有靜態之美,又有動態之美。預學時的語境可以如下設計:
①把自己當做小興安嶺中的小動物欣賞四季之美:春天來了,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的好朋友小鹿在喝著溪水說什么呢?看到它自己映在水中美麗的身影,它又對你說了什么?(目的在于感受:抽出、融化的詞語)
②在這么美的春光里,你和你的好朋友們都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呀?(目的在于深入想象,感受春日之美。一學生寫道:“我是一頭小象。春天,媽媽帶著我們一起來到溪邊玩耍。媽媽深深地吸了一大口水,噴向溪邊的小草,讓它們也能喝到最甜的溪水。媽媽又深深地吸了一口,噴向我們,讓我們也洗個舒舒服服的澡……”)
第三段描寫的是夏天的蔥蘢之美,作者從樹木、晨霧、太陽、野花四個方面進行描述。雖然也是動靜結合,但是明顯的是描述成分比第二段花足了工夫,遣詞也更加精妙。
①夏天,這里還是你們小動物們的天堂嗎?夏天的太陽是怎樣的?那這里呢?為什么?(目的在于感受“夏天,樹木長得蔥蔥蘢蘢的,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這句。在感嘆“那里可真涼快啊!”中,感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封等詞。)
②夏天,你們小動物們在這片清涼的世界里能做什么?(一學生寫道:“早晨,小動物們可以玩捉迷藏,但是朦朦朧朧的,要特別注意安全哦,因為森林是浸在乳白色的霧里的?!绷硪粋€則寫道:“太陽出來時,小動物們可以開演唱會,因為那利劍一樣穿進來的陽光就是最好的燈光。”自然而然地感受“浸”“利劍一樣的陽光,穿過樹梢”等詞句的妙處)
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優美的語言文字的享受,還有體會生活的美好,不論是景色美,還是人性美,更有創造性思維的激發和語文能力的發展。
三、 揣摩主題,升華認識
文本主題的探索,是教學不變的追求。把握文本內涵,更加有利于學生感悟和積累。還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桂花雨》一課為例。
再過一年的時間,大家就要離開家鄉,踏上異鄉的求學之路,從此離家鄉就越來越遠,也許有一天,家鄉就成了你追尋的夢。你的感受怎樣?引導學生回顧生活往昔,回憶過往。學生寫下了這樣感慨的句子:
讀著琦君的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在琦君的眼里,在琦君母親的眼里,桂花最是故鄉的美,就像從小生活在古堰畫鄉——碧湖的我的感受一樣,山最是碧湖的青,水最是碧湖的甜,人最是碧湖的親吧。
情感共鳴的同時,疑惑也就此產生:
甜蜜的回憶怎么就成了深深的鄉愁呢?為什么經歷數十載還念念不忘?明明現在的生活肯定比過去安逸,為什么讀起來還是過去的更好呢……
這一系列的疑惑正是學生通過閱讀,結合自身累積的經驗而產生,這也正為后續的課堂探討明確了方向:如何讓一個從未離開家鄉的孩子去理解作者深深的鄉愁呢?從而促使“循學而教”,讓課堂成為學生釋疑解惑的平臺。
預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回歸到閱讀主體的本位,先于課堂研討通讀教材,根據自身經驗重構教材文本,理解感悟中發現問題。這樣的閱讀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才是有生命力的,也能更好地為后續的課堂探討明確方向。
作者簡介:
劉偉娟,浙江省麗水市,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