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專業碩士學位工程碩士研究生為例,通過與高職教育的同質性分析及靶向培養概念的拓展,分析并明確了工程碩士靶向化培養的可行性。提出了工程碩士培養靶向化的設計思路:第一步“靶位識別”,設計培養所要達到的目標;第二步“載體篩選”,即選擇特定的培養方法;第三步“位點適配”,結合個體差異性實施定向培養。以江蘇某高校環境工程領域培養方案為基礎,在理論課程、工程實踐、學位論文及質量反饋等方面提出了靶向化培養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專業碩士;靶向培養;優化設計
十九大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教育部自2009年起,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范圍,逐漸將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工程碩士是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碩士的培養關系到我國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整體質量,關乎經濟發展走向。工程碩士培養離不開行業企業平臺,其培養模式勢必應與行業企業緊密融合。在與行業企業對接中,高職教育一直走在前列,能否將高職教育中的做法運用到更高層次的專業碩士學位(工程碩士)教育中,成為當前熱議的話題。
一、 工程碩士培養現狀
我國工程碩士培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9年以前,該階段的工程碩士培養以在職研究生培養方式為主。張海英等《關于我國工程碩士培養現狀的調查報告》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我國當前工程碩士培養基本符合工程碩士教育的設置原則,能滿足大中型國有企業的需求,但依然存在著培養過程不到位、生源單一、服務面向過窄等教育功能狹隘的問題。而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不夠明確、企業與學校溝通不夠以及相關制度建設的欠缺。第二階段是2009年以后,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規模大幅增加,各類高校逐漸將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擺在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然而,由于工程碩士培養起步晚,經驗少,不少高校在制定工程碩士的培養方案時,仍然套用學術型碩士培養方案,在導師遴選和師生互選環節不注重企業實踐,對師生的考核仍采用學術型碩士的標準,學術型和專業型“一盤棋”,缺乏針對性。這些問題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是高校尚未明確工程碩士培養的目標要求,沒有把工程人才的職業能力培養靶向化。
二、 靶向培養研究現狀
國內首次將靶向技術應用到人才培養領域的是張寶靈。他結合高職教育培養特點,提出“靶向培養”概念。他認為:所謂“靶向培養”,是指校企雙方協同管控,將“企業規范”引入專業教學中,針對高職生的學情差異及成長規律,讓學生走進企業,貼近師傅,直學技術,實施指向性教學、專項培養,重在學、訓、練三結合,使其熟練掌握應用技術的一種教學模式。
根據張寶靈的研究成果,“靶向培養”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三化”,即教學實體化、技能實訓化和專業職業化。教學實體化是指高職人才培養中,課程設置應用靶向化原理,將企業一線崗位操作和生產實際作為目標靶位進行識別。技能實訓化的核心內涵是將企業現有技能、操作方法和技術經驗移植到學校專業課程知識和技能訓練中,通過企業研發平臺及項目(培養載體)的實際運行,促進專業技術與實訓內容貫通,利用現有應用技術設備,使專業技能功能放大,滲透到學生實際實訓的每個環節。專業職業化是指在培養中同時掌握工作所需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應用知識、職業技能和經驗,通過系統訓練,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崗位技能相融相通,專業與職業直接掛鉤,實現畢業即就業的理想目標。
專業碩士與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和培養對象等方面具有同質性,都是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科研項目)與企業生產環節緊密融合為途徑進行人才培養,培養對象都要求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職業性較強。高職人才培養的實踐啟示我們,理論課程與企業實訓的定向結合、實訓技能與職業能力的無縫銜接是實現應用型人才精準化培養的有效手段,校企全方面深度合作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前提。作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工程碩士,在職業性、實踐性上與高職人才培養具有同質性,靶向技術同樣可以跨層應用到專業碩士培養的概念之中。
三、 專業碩士培養優化設計
以江蘇某高校工程碩士環境工程領域研究生培養為例,采用靶向化技術對其培養模式進行優化設計。
(一) 培養模式現狀及問題
該高校環境工程領域目前采用“1+X+1”三段式培養模式,即1年左右的理論課程學習,X周的企業工程實踐(X≥24),不少于1年的學位論文工作。三個階段的學習內容可根據培養目標的達成情況由導師安排交叉進行。經過五年的培養實踐,認為該模式嚴格按照工程碩士的培養邏輯設計,思路清晰,責任及分工明確,較容易執行。但每個環節相對獨立,內部缺少銜接,個體能力培養的系統性和針對性不強,并非適合每一位研究生,離精準化培養目標較遠。
(二) 培養環節靶向化設計思路
針對該高校環境工程領域培養模式,根據靶向技術的三個關鍵要素,提出靶向化設計的“三步走”思路。
第一步:“靶位識別”——設計培養所要達到的目標。專業碩士的培養要以解決企業生產與工程項目的實際問題為導向,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作為核心目標。因此,靶向化培養“靶位識別”的目標就是實現各培養環節校企聯通融合,在各方面注重培養研究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步:“載體篩選”——為了達到目標,選擇適用于特定培養方式的手段。專業碩士的培養既要以職業技能為基礎,更要在探究解決問題之法、理論聯系實際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的培養。因此,校企要統籌協調各類平臺,以科研項目、企業生產與研發為依托,將研究課題項目化,以期達到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目標。
第三步:“位點適配”——詳細分析不同個體的特征,選擇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個性化的培養。每一位研究生的專業特長及研究興趣不盡相同,培養單位應避免采用單一的培養方案進行粗獷式的培養。在靶向化思路下,學校要針對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結合不同研究生的興趣點選擇重點實踐的項目及類型,使培養方式與學生個體“適配”,實現精準化培養。
(三) 專業碩士靶向化培養的措施
通過靶向化設計,某校環境工程領域的培養更加注重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加強環節間的有機融合。根據靶向化思路,設計出“課程—實踐—論文—反饋”靶向培養模式,以校內課程與企業急需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的互通融合為“靶位識別”的目標,將工程碩士的理論課程、企業實踐、學位論文、質量反饋串聯整合,再將質量反饋信息逆向傳送至以上各環節,從而對全環節進行優化,通過建立校企“雙導師”培養機制,運用校企合作項目、校企聯合科研平臺(“載體篩選”)進行針對性、個性化培養(“位點適配”)。
1. 理論課程
理論課程靶向化的核心思想是重點突出“工程應用”與“校企合作”理念。一是在公共學位課中增加《工程倫理》課程,目的是培養工程人才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其倫理意識,增強其遵循倫理規范的自覺性,提升其應對工程倫理問題的能力,讓工程更好地造福社會、造福人類,實現對工程人才的品德教育精準化。二是調整部分專業基礎課,實現校企對接。將部分基礎課程調整至選修課類別,供跨專業研究生學習。增加由學校與企業共同開發的“實戰”課程,如“企業生產與研發導論”“企業管理概論”“生產工藝改良方法”“企業文化”等與企業密切相關的課程內容,并邀請企業導師授課并考核。三是調整非學位課程的選修時間及形式,倡導個性化服務。根據每位研究生的實際情況,專業選修課的學習時間可以與企業實踐同步進行,學習形式可以由校內課堂變為“車間課堂”“實驗室課堂”等,結合生產、研發、管理中的問題進行現場教學。
2. 企業實踐
工程碩士的企業實踐環節靶向化措施主要圍繞“全環節實踐”及“個人興趣”展開。一是實踐內容標準化、系統化。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企業實踐標準及考核指標。按照“管理-研發-生產-銷售”等企業運作環節進行全過程實踐,要求研究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企業的輪崗實習,了解企業運作流程。二是針對個人興趣,選擇若干環節進行重點實踐。輪崗實習后,研究生根據個人興趣及專業方向選擇相應環節進行“深度實習”,了解產業背景和最新技術進展,思考改進空間與措施,學習對應的選修課程。三是采用“遞進式”師生交互模式。研究生進入“深度實習”環節后,選擇車間師傅進入“師徒互動”階段。在該階段,研究生需要“拜師學藝”,在企業生產一線掌握重點生產技能,深入了解各生產環節及注意事項。在初步掌握技術要領后,確定企業導師,進入“師生探究”模式。在該階段,研究生帶著實訓中發現的問題與企業導師探討,最終凝煉相關課題,確定論文選題,并實際參與到企業相關項目的開發運作中。
3.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環節的靶向化設計要體現“企業指向”和“能力指向”,即突出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強調工程碩士關鍵核心能力的培養。一要在制度上保證企業在學位論文中的決定權。要求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及評價標準,學位論文選題必須來源于企業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工程與項目管理等問題。在論文中期檢查環節加強形式審查,凡是論文內容與企業實踐無關的,一律重新開題。對于脫離企業實際的選題實行“一票否決”,以此倒逼研究生與校內導師切實參與到企業實踐中。二要不拘泥于論文形式,樹立“廣義論文”的概念,鼓勵研究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產品研發、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形式作為學位論文,提前演練企業項目、工程管理中的常用工具,與職業進行無縫對接,實現職業能力的精準培養。三要明確校企導師在論文指導中的作用,給企業導師更多的決定權。建議校內導師主要負責論文思路設計與整體把關,企業導師負責涉及企業實踐內容的指導。
4. 質量反饋
畢業生質量跟蹤反饋是優化現行培養模式,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關鍵環節。結合該高校實際,提出“問談返訪”立體交互模式進行質量跟蹤反饋。“問”即問卷調查:省、校聯動開展反饋調查,內容涵蓋課程設置、教師教學、導師指導情況、企業實踐等,廣泛了解畢業生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整體印象和看法。“談”即畢業談話:師生個別談話,了解畢業生就業意向,實踐效果、對學校的總體評價等。針對不同個體采取不同的畢業指導。“返”即返校交流:學校每年組織畢業生開展返校交流活動,重點了解畢業生畢業一年后,結合工作經歷對學校人才培養、教育管理的意見和建議。重點邀請畢業談話對象,了解畢業生近況和訴求。“訪”即走訪用人單位:每年隨機前往2-3家用人單位進行實地調研,了解畢業生工作環境與工作內容,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印象與建議,了解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情況。
總之,鑒于專業碩士與高職教育在職業性、實踐性等方面的同質性,將靶向技術跨界、跨層應用至專業碩士培養中是可行的。根據“靶位識別”“載體篩選”“位點適配”等“三步走”思路,對培養方案中的理論課程、企業實踐、學位論文和質量反饋環節分別進行優化設計,提出一系列靶向化措施。以上設計思路及措施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精準化培養提供了創新視角,為“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一體化人才培養的構想提供了案例支持,奠定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31-32.
[2]張海英,韓曉燕,鄭曉齊,雷慶.關于我國工程碩士培養現狀的調查報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15-39.
[3]張寶靈.“靶向培養”:校企合作新概念[J].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論叢,2015,14(3、4):12-16.
[4]連曉慶,肖鳳翔,張立遷.高職教育與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教育同質性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1(7):88-91.
作者簡介:
蔣勇,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