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慶
摘要: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相比較傳統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更加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具有一定的教育先進性,為此在我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中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個分支,以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方式,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中職學校也開始重視非專業性的課程,比如美術教學。本文就中職美術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出分析。
關鍵詞:中職美術教學 學生 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各行各業都鼓勵創新,試圖通過創新來促進進一步的發展。在中職教育,同樣如此。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中職學校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因為在中職美術教學方面,相比較從前更加重視。可是在中職美術教學中,真正的在教學內融合創新的理念,以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造力為教學目標,并不多見。從這個角度來看,中職美術教學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為缺乏創造力的教育都無法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都無法讓學生用創新的視角去理解客觀世界,沒有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中職美術教學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當學生具備創造美的能力,就會讓未來的工作充滿創造力和藝術性,從而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一)源于藝術的美被“應用性的美”所取代
中職教育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根本目標,在美術教育中教師同樣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現在教學方面就是強調學生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美術技巧教育而缺失審美教育。教師把更多的教育精力投入到制圖軟件工具中的美學價值上來,如在photoshop軟件應用中,如何創造出美的意向,如何讓這種美的意向與客戶需求相結合。對于美術中的線條、結構等內容在表達方面,并不是通過傳統的紙筆來體現,而是運用計算機技術來彰顯。盡管這種教育方式有助于學生掌握專業的計算機美術技能,可是并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美和創造美,這種美術教育方式讓源于藝術的美被“應用性的美”所取代,違背了美術教育的根本意義。
(二)教學內容照本宣科,缺乏趣味性
在開展美術教學時,中職美術教師通常會從教學大綱出發,根據大綱內容認真備課,讓美術教學呈現出“從大綱中來,到大綱中去”的現象。這種現象無疑會加重教學枯燥性,讓學生在教學中體會不到趣味性,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影響到教學效果。
(三)缺乏“現場教學”的意識
比起在課堂用理論和案例傳輸美術知識與技巧,倒不如運用“現場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提高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在中職美術教育中,美術教師大多缺乏“現場教學”的意識,很少帶領學生進行“戶外寫生”,原因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認為中職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專業知識學習上,完全沒有必要進行“現場教學”;另一方面,教師出于安全角度考慮,盡可能的避免學生進行戶外學習。
(四)缺乏教育理論支撐,讓美術教學雜亂無章
中職美術教師的美術專業水平普遍都是很高的,因為一些教師本來就是國內著名的美術院校畢業,甚至也有可能是一些小有名氣的畫家。但是,他們的美術專業造詣高并不代表著他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同樣出彩,盡管一些美術教師“滿腹經綸”,掌握著豐富的美術知識、經驗和技巧,很想讓這些內容完整的傳輸給學生,但是由于教育教學水平有限,在教學上,他們并不了解專業的教育理論,也無法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這就讓中職美術教師把課堂變成自我發揮的“舞臺”,按照自己的思路來開展美術教學,于是出現教學過程缺乏邏輯性,教學內容雜亂無章的現象。
(一)增強創新實踐,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只有腳踏實地的學習美術知識,學生才能具備創新的可能性;只有在反復的鍛煉和磨礪中,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多舉例子,設置教學情境,帶動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狀態,在模擬的狀態下極有可能形成獨特的創造力。比如在《蒙娜麗莎》的畫面鑒賞課程上,教師可以先交代達芬奇創造《蒙娜麗莎》的背景,讓學生融入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就會情不自禁的猜測達芬奇在創造“蒙娜麗莎”時的狀態和動機,這樣就會讓學習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多媒體技術上“好”課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讓教師的教學負擔適當減少。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多媒體技術,上“好”課。比如在鑒賞印象派大師梵高作品“向日葵”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先呈現梵高的系列說明介紹,讓學生知道作者是在一種什么的狀態下創造《向日葵》,當學生觀看完圖片后可能會說,通過圖片展示,雜亂無章,缺乏邏輯性與嚴密性,不知道說了些什么。其實印象派強調的是對景物瞬間的捕捉,在欣賞印象派作品時不易離得過近,這樣會讓藝術品的價值大打折扣,應該與藝術品保持合理的距離,從稍遠的地方仔細去看,就會發現作品的魅力,可以學習到作者超強的洞察能力,這種細節上的發現,給學生創造力的形成確定了良好的生成環境,學生一旦形成發現細節美的習慣,就會為創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對學生來說,也許下一個創新就在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中形成。
(三)“邁開步子”走出課堂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注意帶領學生進行“現場做畫”。比如組織學生去景色優美的自然覆蓋率高的林間去觀察林間動物們的生活狀態,去發現林間一切美的因素,接著要求學生現場畫出自己認為最美畫面。強烈的現場感讓美術教學始終保持在積極的態度下學習,當教師要求他們畫出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會更加開心,因為在他們看來,畫出自己喜歡的畫就是對自己價值的肯定,這種強烈的“現場感”是課堂教學無法給予的,會加深學生美術學習的印象。在現場教學的作畫環境下,學生每時每刻都在開動著腦筋,不斷的出現具有創造力的畫面,使得學生創新能力得到鍛煉。
創新能力對于中職學生而言至關重要,只有具備較高水平的綜合素養,才會出現創新,為此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為目的的美術教育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要積極的研究教學方法,找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從而在美術教學中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具有高水平綜合素養的專業技術人才。
[1]盧潔寧.中職美術創新教學實施的方法探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4,(03).
[2]陸福萍.學生能力創新視角下的中職美術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08).
[1]彭召兵.芻議中職美術專業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5,(05).
(作者單位:重慶市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