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雪
摘要:目前我國經濟呈現出飛速發展的趨勢,各行各業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質的人才來實現企業發展,在另外一個方面,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基礎教育規模和政策扶持也在不斷增多,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需要培養中職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中職學生就業能力,促使其能更快適應社會行業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本文首先從大方面上來闡述目前中職教育發展的機遇與現狀,然后結合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特點,探討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上,對基于就業導向的中職經濟管理課程教學方向進行研究,旨在促進中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就業導向 中職經濟管理 課程教學
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使高校招生人數逐漸增長,自1999年到2009,本專科招生人數增加了489萬人,這樣的招生人數增長代表著本??凭吐氷犖橐苍诓粩帻嫶?,相比之下,中職生的就業競爭力無法體現出來,導致中職教育學校的地位也顯的較為尷尬,基于中職教育學校的特點,需要以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出口,以就業為導向,以此來應對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就業形勢,另外,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意見》中指出,基于從精英型到大眾型的教育轉變需求,需要中職教育學校培養更多合格“社會人”,這也是今后中職經濟管理課程改革的一大要點。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當中,中職教育既有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存在相應的困境。當前中國教育從精英型向大眾化開始轉型,基于職業教育大眾化的特點,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招生人數每年持續增多,教育規模持續擴大,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中職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完善,教師培訓計劃和家庭經濟貧困資助政策體系的建立使中職教育更加蓬勃的發展。但是中職教育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出現較多的問題,這與中職學校自身教學思維有著一定的聯系,地方社會認知的差異,使地方政府和群眾更加側重初高中,導致中職硬件設施的更新無法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中職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的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市場需求的技術型人才培訓基地,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職教育的教學思想與教學行為出現脫節,部分私立中職學校以盈利為目的,職業教育的目的出現偏差。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就業,但是據相關統計,中職教育就業率在持續降低,就業質量和就業率不能得到保證,而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將成為中職教育是否能夠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中職經濟管理課程與其他課程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主要特點體現在這些方面:首先是復雜性,經濟管理適用于各行各業當中,所以其課程內容較為復雜,連貫性不強,在對其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由于素材的廣泛性,需要針對各行各業經濟管理的特點進行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課程設置對擴展學生知識面和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有著積極的影響。另外是綜合性,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復雜性特點,決定其也具有綜合性的特點,經濟管理包含經濟學、管理學和心理學等各方面課程內容,這些課程相互融合交互,相互關聯,基于以上特性,需要學生在對其進行學習的過程,注意對其他課程關鍵內容的吸收,注意各課程之間的聯系性,以便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最后是實踐性,實踐性是經濟管理課程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經濟管理課程需要較多的實踐來對應理論知識,其中的定理是根據實踐活動來進行變化的,具體問題靈活分析,以實踐為基礎,要求教學內容隨著實踐活動的變化而隨之變化,也就是說實踐活動影響教學內容。以上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特定都體現除了其特殊之處,這樣的課程特性要求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教材內容也需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經濟管理本身的價值與意義。
根據目前中職院校發展大環境可以知道,在大眾化教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雖然中職教育教學規模正在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初中生在畢業之后選擇中職院校進行學習,招生規模持續增大,中職院校發展空也在持續增大,但是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中,由于經濟管理課程的特殊性,其整體教學效果卻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師教學能力不足。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實踐特性要求教師具有實際工作經驗,這樣才能保證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是以理論知識灌輸為主,而是借助許多實例,將理論知識融入其中,提高整體學習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中職院校經管教師缺乏相關工作經驗,對教材上的內容了解并不深刻,在進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無法有效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在另外一個方面,經濟管理課程綜合性較強,涉及到各行各業,在每個行業中的應用結構和基礎操作也存在一定差異,在各行業不斷發展的同時,相應的經濟管理內容也會發生變化,部分中職經管教師對這些前沿變化只是一知半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會嚴重制約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深度遠不能達到經濟市場的人才需求。
(二)忽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職業教育,實踐性是其主要特性之一,尤其對于經濟管理課程來說,其學習的關鍵在于實踐操作,在理論知識培養的基礎上,需要學生進行實踐來加深對課程教材內容的理解。目前中職教育規模雖然在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但是整體的教育體系仍舊沒能夠按照職業教育核心目標來進行轉變,實踐基地的落后,可供實踐操作的課時缺乏,這些因素都在較大程度上影響經濟管理課程實踐操作的正常開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極大阻礙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另外一個方面,目前中職教育辦學定位發生偏移,部分中職院校擴大招生規模,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學校管理人員沒能把中心放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上面,學生數量過多,相應的課程安排不能滿足實踐活動的需求,導致經濟管理課程實踐活動出現較為尷尬的局面。
(三)教材沒能夠及時更新。教學觀念與教材內容的具有較大關聯性,基于經濟管理課程復雜性和綜合性特性,需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根據相關行業的管理技術更新來更新教材內容,這樣才能使學生及時掌握到最新的經濟管理知識,跟上經濟市場人才需求的發展變化,社會正在不斷的進步,這也就意味著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職業技能要求正在不斷提高,中職學生的職業技能直接影響著其就業能力。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部分中職院校的教學觀念較為陳舊,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社會行業的發展,導致其與社會最前沿的職業技能要求脫軌,在另外一方面,中職教材中關于實踐活動的內容較少,無法滿足經濟管理實踐操作的實際需求,這樣的教材內容嚴重制約了學生職業技能的學習,間接影響了學生的就業能力。
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適合社會經濟市場需求的合格社會人,在此基礎上,結合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主要特性和管理需求,以提高中職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培養具有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技能型人才,可以從課程設置、產學結合和就業考核等方面來進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模塊
1.建立綜合性、項目化的中職經濟管理課程。職業教育的核心在于職業化,這也是其與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差異,職業教育的所有活動需要圍繞職業特性開展,結合相關行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強化就業導向和能力本位,并以此為教育定位開展教育活動。在對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特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知道,其主要具備綜合性和實踐性,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融合,基礎理論服從于實踐,在這樣的課程定位下,需要將中職經濟管理課程從基礎型轉變為應用型,也就是說將理論知識更多的融入到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能力。中職經濟管理課程中包括會計基礎學、西方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市場營銷學、技術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和財務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彼此交叉卻具有一定的聯系,學生需要在了解經濟管理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知道理論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流程,相應的教師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同時也需要注意轉變教學模式,采取項目化教學模式來將教學目標滲透到教學實踐當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于經濟管理課程的學時也需要妥善安排,以實踐操作為重點,劃分更多的實踐課時,建立更多的實踐操作基地,保證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
2.選擇切合實際的教材。目前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教材是面向中等專業學校,教材內容符合當前綜合素質人才和專業性人才的培養要求,但即便如此,教材內容的更新速度仍舊無法滿足現實市場發展的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對地方經和社會發展的及時評價,這樣會導致教材缺乏時代感,其教育目標也會相應的落后,加上理論多于實踐的教材內容,使中職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情況和就業方面也出現也相應的落后。針對這種情況,首先需要對教材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側重學生未來可能就業領域的經濟管理方向,來有目的的選擇或者重新編寫教材,這就需要對地方經濟與市場人才需求情況進行準確評估,為教材選擇提供準確的一手資料。另外是在教材編寫方面,在重新定位教材目標的情況下,可以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來參與教材編寫,這些專業人才處于行業領域的一線,深知經濟管理的實時應用情況,他們的參與會提升教材的整體時效性,保證教材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3.強化就業導向。關于中職經濟管理能力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宣傳上,需要將其轉換為實際的教學目標,針對目前市場對就業人員資格的需求,可以從就業資格入手,將職業資格證考試納入到教學計劃當中。由于經濟管理課程內容較多,可以根據學生的就業方面來開設不同的職業資格證考試培訓課程,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在另外一個方面,可以將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試內容相互連接,在學生獲得學歷畢業證書的同時,也獲得了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在這樣的情況下,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畢業生的整體工作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就會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職業資格考試需要以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目標為核心,強化實踐操作培養,使職業資格證書滿足市場應聘的需求。
(二)產學結合,培養高質量技能型人才
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培養技能型與應用型人才,在職業性特性的影響下,中職院校一直在推行產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期待以實習和學習相互結合的方式,增強職業化教育的影響,提高中職學生的整體工作能力。所謂的產學結合,指的是生產和教育等不同社會分工在功能和資源上的協同與集成,也可以看成技術創新上的對接,產業和學校在其中扮演者關鍵角色,一般情況下,政府部分在兩者之間起著平臺搭建的作用,產業和學校相互配合,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學校提供更加堅實系統的理論基礎,而產業則提供前沿的生產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素質教育的推行下,產學結合已經不再是一個新概念,而是一種生產力轉化的新方式,目前中職院校中半工半讀就是產學結合模式的另外一種演變方式。但是,在產學結合模式的發展中,同樣也出現了較多問題,由于無法清楚的對學校和產業進行定位,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主次不分”的情況,也就是說無法平衡學校理論知識傳授與產業實踐技能培訓等兩個環節。根據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來對學生理論性和實踐性等兩個環境進行權衡,將產學結合教學模式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性,保證學生能夠成為更加合格的職場工作者。
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本質是人文學科,其中需要大量的理論知識做為基礎,但是也需要必要的實踐操作使學生懂得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滲透,同時實踐教學也能夠使畢業生具備更高的就業競爭力,在與高職高專甚至本科生進行職位競爭的過程中,占據更多的實踐優勢。需要強調的是,經濟管理課程的實踐操作與其他課程有著較大的差異,不能僅僅在實驗室或者活動課堂中進行模擬實踐,而是需要真實的職場環境和工作崗位來進行鍛煉,明白其中的各種實踐環節,真實的經濟管理崗位工作要比模擬實踐更加真實,同時也更加復雜,這樣更具有真實性的崗位實踐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使學生完成從學校到崗位工作的過渡,在中職學生畢業之后,能夠更快更熟悉的適應崗位工作,這樣也就大大提高了中職學生的就業能力。產學結合教學模式在中職經濟管理課程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是加大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投入。前邊已經提到,需要對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環節進行平衡,另外經濟管理課程需要更加真實的實踐環境,所以需要更加重視經濟管理課程中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投入。除了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實踐性教學的課時分配,同時也需要加大對其資金的投入。目前為了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技能型人才,一般是需要政府、社會和學校等各個方面的努力與合作,政府可以從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方面來保證中職技能培訓的順利開展,社會方面可以通過加強熱點關注來推動中職教育發展,學校方面,需要在政府和社會的雙重幫助下,提高對人才出口環節的重視,使實踐性教學從學校走向社會。
2.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一直以來都是中職教育常用的實踐性教學方法,對于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特點和市場人才需求,加強專業適應性,通過加強與相應企業的聯系,確認目前行業市場所需崗位人才的能力需求,在此基礎上實現專門崗位人員定點培養,在設定崗位人員培養目標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進行校企合作。在另外一方面,為了提高校企合作的實效性,保證中職學校人才能夠更好的適應崗位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專業師資團隊,進行中職經濟管理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使專業教師進入一線崗位進行實訓,了解更多前沿的經濟管理方面的信息,同時也可以請相關企業管理人員來校培訓,兩者相互結合,壯大專業師資力量。除此之外,也需要實現實訓設備的更新流動,在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當中,實訓設備的完整性直接決定了實踐教學的整體效果,需要根據經濟管理市場的實際需求,來引進更加先進前沿的實訓設備。在不斷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基地的過程中,可以在學校和企業之間形成一種長期穩定的人才供求合作關系,實現企業與學校的雙贏。一方面,學生在實習期間,能夠在企業崗位中學習到更多的實踐技能,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提高自身就業技能,而這樣的崗位實習,也能使企業更清楚學生員工的整體素質,在更大程度上擴展畢業生就業渠道。
(三)建立多元化的就業能力考核方法
就業能力考核的主要是為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其中包括基礎知識理解、應用能力和就業能力,以便尋找出學生個體中所存在的缺陷,并且進行整體性的糾正。針對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特殊性,需要選擇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以此來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1.首先是基礎知識掌握與實踐應用能力考核。中職經濟管理課程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才能更好的體現出該課程的實際價值,也就是說在掌握并理解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實際操作能力,了解實際企業崗位中的工作流程,以此來使用人企業承認實習生的應用能力,在以就業導向為基礎的中職經濟管理課程能力考核當中,需要準確評價學生的就業能力,這就要求對傳統的考核評價方法進行改革。傳統成績考核只是通過卷面測試來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理解能力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面過于片面,在基于就業導向的中職經濟管理課程考核當中,需要向應用能力的全面評價進行轉變,不僅需要重視理論知識,同時也需要強調應用能力,擺脫應試學習模式的束縛。在實際進行考核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學校和企業等多方參與考核,并根據實際情況對評價比例進行調整,對于參加經濟管理實踐教學的學生,在對其成績和技能應用能力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需要相關實訓企業參與到考核當中,企業對學生經濟管理技能和工作表現的評價需要在考核當中占據更高的比例。
2.就業能力綜合評價。就業能力綜合評價是中職經濟管理課程考核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考核內容,在以就業導向的課程教學中,強調中職教育課程為全面素質教育推廣中的關鍵部分,以發展知識和素質能力并存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中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對于學生就業素質的考核,需要多從個方面來進行,不僅僅體現在對經濟管理課程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對的體現在工作崗位實際中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職業道德素質和社交禮儀等,通過對這些方面的綜合考核,才能準確的評價出中職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業能力綜合評價作為中職素質教育評價中的一部分,中職院校需要提高對其重視程度,將就業能力綜合評價納入到中職經濟管理人才培養與考核方案當中,發揮出就業能力評價的導向與激勵價值,在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經濟管理課程教學中有著重要意義。
就目前中職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經濟管理課程在整個中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于中職經濟管理課程的特點與教學現狀,首先需要確定當前經濟管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從課程設置、產學結合和就業考核等方面來進行中職經濟管理課程教學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就業能力,為社會發展提供一批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另外,這樣的就業導向,也是當前中國中職教育發展改革中的主要方向,在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管理結構調整的基礎上,依靠學校本身、政府和社會來提升中職畢業生的整體質量,使中職畢業生在越來越大的就職競爭壓力下無所畏懼。
[1]胡鐵,汪正利.基于就業導向的中職課程改革策略[J].職教論壇,2012,(06).
[2]黃錫英.中職經濟管理課程教學的就業導向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3,(18).
[3]覃汝仁.中職經濟管理課程教學的就業導向研究[J].現代企業文化,2010,(20).
[4]何平.經濟管理課程教學與就業導向之我見[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3,(08).
[5]敬娜娜,廖曉莉.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知識經濟,2014,(21).
[6]陳志剛.基于就業導向的中職課程改革探析[J].職業技術,2010,(10).
[7]邱慶.基于求職就業導向的中職學校教學管理[J].新課程·下旬,2015,(06).
[8]馬冰.經濟管理課程教學中提高中職生就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2014,(22).
[9]劉甫強.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10]雍珣.就業導向模式下中職學生培養方法初探[J].職業時空,2010,(07).
[11]賈曉晨,張永強,楊輝.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新創業導向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設計[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14,(21).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