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一門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的基礎學科,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開始就要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其對接下來的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肯定會對接下來的課堂教學的效果產生影響。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外,還需要善于導語設計。在數學教學中一個好的導語設計,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數學;教學;導語設計
在數學教學中導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直接關乎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傳統的數學教學的導入方法往往采用的是溫故探新法,在對舊的知識進行復習的基礎上再導入新的知識,雖然這一種導入法體現了“溫故而知新”的教學理念,但是所有的數學教師在引入時都千篇一律,毫無創新,長此以往,就會使得數學課堂平淡刻板、枯燥沉悶,不能很好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師應當要加強對數學課堂上導語的研究,設計出更多的新形式的導語,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 開門見山式導語
開門見山式導語顧名思義就是直接了斷地把今天要講的新課內容告訴學生,不過雖然是直接告訴,但是也要注意方法,需要對語言敘述進行精心的設計,否則學生會覺得平淡無味,同樣無法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例如,在對“負數”這一新課內容進行講解時,教師用開門見山式導語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章新的內容——負數,我們以前學過的數都是正數,負數就是與之相反的數,這類數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很多的難題,比如:比0還要小的數是什么呢?5比9大多少呢?零下1℃要怎表示呢?同學們想不想學習這種數呢?(在同學們回答“好”之后)那么我們接下來就共同開啟學習“負數”之路吧。
二、 承上啟下導語
承上啟下導語就是要把學過的知識和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有機的關聯,從而起到過渡的作用。例如在講解“代數”這一課內容時,講到(a±b)2=a2±2ab+b2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承上啟下的導語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我們在上一章講解的是多項式的乘法,那么先請一位同學為我們回憶一下多項式的乘法法則。然后大家根據多項式的乘法法則計算:(a+b)(a+b)、(a-b)(a-b),就可以導出兩個完全平方公式:(a+b)(a+b)=a2+2ab+b2、(a-b)(a-b)=a2-2ab+b2。
三、 疑問式導語
疑問式導語就是指要在新課導入前用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對接下來課程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對“圓”這一新課內容進行講解時,教師就可以用疑問式導語的方式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我們之前呢就學過怎樣去計算圓的面積和周長,那么圓的定義又是什么呢?圓還有哪些特征和性質是我們不知道的呢?圓和其他的圖形之間還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章節要去學習的內容。
四、 聯系實際式導語
聯系實際式導語就是指在對新課內容講解前先給學生提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當學生無法用現有的知識解決時,教師再告訴他們可以用一種另外的辦法去解決,從而引出新課內容。例如在講解“勾股定理”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聯系實際導語設計一個生活問題進行課堂導入,如:一塊長約40米、寬約30米的長方形草坪,學生為了走近路不自覺地沿著對角線踏出了一條斜“路”,那么他們走斜“路”比走正路少走了多少路呢?他們這樣做值得嗎?讓學生們用現有的知識去進行思考,在同學們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后,這時教師就可以接著講,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利用勾股定理,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學習勾股定理吧。
五、 類比式導語
類比式導語就是通過比較、類推等方式,讓學生弄清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在對“三元一次方程組”進行講解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類比式導語設計導語,如:我們之前已經學過了二元一次方程組,由未知數的個數和方程的個數的關系,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三元一次方程會有無數個解,但是如果適合同一個問題有三個不同的三元一次方程,如果它是有解的話,那么是否有無數個呢?然后教師就可以給出一個例題,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題思路去解題,指出“求解”的關鍵,再逐步去“消元”,讓“多元”變為“一元”,再讓學生自己去“求解”,在解題的過程中去感受變化。最后教師在講評總結的時候,再具體的闡述三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和求解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存在很多形式的導語,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從而設計出更多的導語,從而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思維,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嫻.數學教學中導語設計的幾種模式[J].河南教育,2005(6):33.
[2]唐穎鴻.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導語的有效性設計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34).
作者簡介:
馬愛華,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