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建惠
【摘要】本文論述現代敘事散文教學設計要做到三個“優化”,即優化教學內容、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方法,達到重點突出、條理分明、引人入勝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敘事散文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課堂結構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104-02
教學設計是教學的準備環節,是教師教學理念、專業素養、教學技能的重要體現,一堂課的教學質量與教學設計情況息息相關。為加強教學的計劃性與科學性,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優化教學設計。現代敘事散文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教師在設計現代敘事散文教學時,要根據文本本身以及學生學情進行優化設計,具體來說要做到三個“優化”,即優化教學內容、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方法,達到重點突出、條理分明、引人入勝的教學效果。
一、優化教學內容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知識、能力、思想全面和諧發展。要使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發展,思想得到落實,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是關鍵。教師只有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剔除那些粗淺、蕪雜、偏離的內容,選擇緊扣課文中心主旨且適合教學的內容,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一方面,優化教學內容要緊扣文本的中心主旨。文本的中心主旨是文本的“核”,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以此為中心,以點帶面。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是一篇飽含溫情的敘事散文,該文通過記敘作者與長媽媽兒時相處的場景,抒發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教師在對這篇課文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脫離中心主旨,而要側重于分析長媽媽的形象以及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解析這類寫人的敘事散文離不開人物形象分析,考慮到學生在討論長媽媽的形象時可能會發生偏離,局限于長媽媽嘮叨、粗俗、迷信等缺點,而看不到長媽媽淳樸善良、樂于助人的另一面,教師可預先設計一個問題:“你們都說長媽媽沒有文化、很粗俗,那么沒有文化的長媽媽為什么能為‘我買到別人買不到的《山海經》呢?”這個問題緊扣主旨,有助于學生正確、全面地看待長媽媽這一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優化教學內容要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課文內涵豐富,但是課堂時間很有限,教師只能在多樣化的文本解讀中捕捉最適合學生發展的閃光點。以朱自清的《背影》(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為例,一般來說,對這篇課文有兩個解讀角度,一是強調生命的傳承,父親的背影不僅暗示了生命的蒼老,也暗示了父親這一身份的承接;二是強調父子深情。如果選擇第一種解讀,就要分析朱自清當父親后的情況,這一點在文中沒有談及,而且八年級學生對“父親”這一身份缺乏實際體驗,不易理解。而第二種解讀只要抓住四次背影來分析,就能有效啟發學生理解父子之情,又能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談常被忽略的父愛。
二、優化課堂結構
我們都說一篇好文章要具備“鳳頭、豬肚、豹尾”的特點,其實一個好的教學設計也應該符合這樣的要求。教師在優化現代敘事散文教學設計時要將課堂結構設計考慮進去,開頭要引人入勝,中間要豐富詳實并達到教學高潮,結尾要收束有力,給學生課后思考的空間。
(一)開講設計要有吸引力
開講應做到言簡意賅、生動有趣,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開講環節的設計中可引用圖片、播放音頻,如設計《背影》引入環節時,教師可引用當代畫家羅中立創作的油畫《父親》,從羅中立畫中的父親過渡到朱自清筆下的父親。教師也可設計懸念,如在《秋天的懷念》(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引入環節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入語:“大家對史鐵生有所了解,知道他一生都與病魔抗爭,那么支撐他抗爭下去的是誰?是誰告訴他要‘好好兒活?”開講設計的方式還有很多種,教師要靈活運用。
(二)中間設計要高潮迭起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曾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學也是同樣的道理。字詞教學、語句賞析應該做到扎扎實實,而光有扎實還不行,還需要有高潮迭起的精彩片段,讓學生的情感與思維在教師的啟發下達到頂點,這樣學生才會保持興奮的情緒,課堂才會有豐富的生成。
要達到情感的高潮,教師要投入自己的情感,自己先為課文中的主人公所感動。一位特級教師在教《背影》時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呈現了父親的愛子之情,高潮處催人淚下。她在備課時想到了遠隔千里、兩鬢斑白的老父親,忍不住落淚,而后她在教學中融入自己對父親的感動與思念之情,學生自然被打動。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融入“情”字,有真性情且能“煽情”,引學生走進作品,跟著作者同喜同悲。
要達到思維的高潮,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制造一點認知沖突,通過矛盾之處激起學生的探索欲。進行《藤野先生》(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圍繞課文中的一些沖突的地方設計問題,如課文寫了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日本“愛國青年”挑釁等事,這些事似乎與藤野先生無關,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設置這樣的認知沖突情景,引導學生自發探索問題,將課堂推向高潮。
(三)結尾設計要意味無窮
好的課堂設計要注重收尾,既不能草率而過,也不能過于啰嗦,無論是總結還是延伸,都要恰到好處,做到含蓄而深刻,耐人尋味。教師可采取警策收尾、抒情收尾、拓展收尾等方式。警策收尾是用精煉的教學語言告誡學生,讓學生明白某個深刻的道理;抒情收尾是通過抒情的總結,讓學生升華情感;拓展收尾或設計教學實踐活動,或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文本,將學生引向更廣闊的課外天地,彌補課內學習之不足。
三、優化教學方法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教學方法的運用也是層出不窮。優化敘事散文教學要求教師根據散文的特點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并深化教學方法的運用。
例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常設問:“假如你是文中的××,你會怎么做?”讓學生展開想象自行體會。假設這種方法有利于活躍教學氣氛,但是常見的假設比較單一,教師可以優化此方法,進行創新與深化,可以將多個假設進行套疊,形成問題群,從而變成教學中的亮點。在《散步》(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備課中,教師可設計這樣層層深入的假設問題:“‘母親本不愿意出來,假如‘我不說服她,讓母親獨自留在家中,就帶著妻子和兒子去散步,結果會如何?當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時,假如‘我毫不猶豫地依從兒子走小路,母親的心情會如何?假如母親沒改變主意,走了大路,兒子的心情會如何?還會發生后面的故事嗎?”這樣疊加問題,能加深學生對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的感悟。
總之,教師在現代敘事散文教學設計中要做到教學內容、課堂結構、教學方法的“優化”,讓教學內容緊扣文本與學生的發展需要,讓課堂扎實推進而又高潮迭起,通過新穎的教學方法有效激活學生的情感與思維,引領學生達成對敘事散文的語言、意境和情感的深層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