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仟鏡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課堂提問中低效或無效的現象,提出提問的角度要準、提問的方向要導、提問的時機要巧、提問的對象要全等建議,以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提問 有效性 原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127-02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學習目標的最基本的手段。然而,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依然有很多教師對提問有誤解,不重視提問,導致許多提問是低效乃至無效的,如提問沒有明確目的,想問什么就問什么,盲目提問;用“滿堂問”取代“滿堂灌”,沒有留給學生必需的思考時間;教師提出問題后缺乏等待和傾聽,一路追問“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提問缺乏層次性,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情,問同樣的問題,缺乏因材施教;缺乏一視同仁,課堂上“優等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多,“潛力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少;師生互動少,教師問得多,學生問得少,等等。筆者認為,若想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遵循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提問的角度要準
這里的“準”是指涉及基本原理或者涉及疑難的關鍵問題,也就是課文中的要害。課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幾種情形:一是關鍵點,二是文章點睛處,三是作者動情點,四是疑難點。教師要站在教材整體的高度把握教學內容,全面理解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而透徹地思考,尋找解決重點難點的切入點并提出問題。
“準”的提問,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對學生的思維有統領的作用。例如,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如何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問題展開思考,是授課教師需要精心設計的:課題中的“五壯士”可不可以改成“五戰士”,為什么把他們叫做“五壯士?”這一提問,雖說只是針對課題名稱更換了一個字,但其含義大有不同,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促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思考、探究,處于一種積極的求知狀態。“壯”字與“戰”字有一字之差,從這個提問著手,引領學生通過學習課本感受戰士們的英雄壯舉,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很好地突破本文的教學難點。
二、提問的方向要導
教師上課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誘導學生提出問題。即教師應該利用問題誘導學生提出問題,以促使學生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解疑釋疑。一般而言,學生的質疑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甚至會偏離方向或離題萬里,這就需要教師時刻注意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思考和質疑。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其次是提供質疑的方向,讓學生的質疑不偏離教學總目標。
某教師執教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關心女傭”部分時,出示了這個句子: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倒常常叫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同時,出示巴金寫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中的語句:“兩個老太太埋著頭,閉著眼睛,默默地合掌禱告了一會兒,臉上掛滿淚痕,繼而響起了悲痛的哭聲。”問學生:“對于周曄和巴金這兩個人所記下的這些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你有沒有什么疑問?”當時就有學生提出這個問題:“為什么魯迅先生去世了有那么多人流眼淚?”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其還沒有深入理解課文,對于魯迅其人、其事跡和品格并未深刻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對其提問方向進行引導,如讓學生明白“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行為表現就是一種高尚品質,以激發學生的深度探索熱情;或者引導學生閱讀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等資料,讓學生全面體會魯迅的人格魅力,進一步感受他的偉大、無私、勇敢,從而理解人們對魯迅的無限敬仰和愛戴之情。
三、提問的時機要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巧”的提問,往往和契機聯系在一起。有經驗的教師,常常會在合適的時機展開提問。
比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中,描寫“我們”收起老人遺像時海鷗的表現語句非常生動,學生很容易就找到描寫海鷗動作的詞語“撲”,但我們的課堂追問不能只停留在找到動詞上,教師應該利用學生的注意力都放在動詞上的契機,提問:“作者寫海鷗的動作兩次都用到了‘撲字,為什么不用‘飛字呢?”這一提問,無疑能讓學生從關注動詞上升為研究動詞,從而通過交流討論層層深入地挖掘文中所蘊含的深意,進而得出結論:兩個“撲”字更能體現出海鷗們那種傷痛,那種無奈,那種急切、焦慮的心情。
四、提問的對象要全
這里的“全”首先是面向全體。不管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好還是一般,教師都應一視同仁,給予他們公平的機會。因此,提問應面向全體,通過提問,使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也能得到表現自己和鍛煉自己的機會,使他們能從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同學的認可和老師的評價,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其次是因人而異。設計課堂教學問題時,要根據學情,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變換角度,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
例如,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時,教師可以先面向全體學生發問: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這樣,不同學力水平、不同理解能力的學生就會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認知進行思考。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反應,教師還可以通過“都說魚兒離不開水,課題中的‘游到紙上這一說法是不是有問題”引導理解能力強的學生產生好奇心:是啊,課題為什么說魚游到了紙上?這個問題恰恰是統領全文的中心問題,它是學優生自己提出的,學生自然會積極主動地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思考、探討而了解到一位勤奮專注、畫技高超的殘疾人形象,并且對這位青年的敬佩之情越來越深,進而理解了“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很好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課堂提問不僅是現代教學中一種富有價值的教學方法,更是我們改革課堂教學的方向和著力點,因此,教師要意識到課堂提問的重要性,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