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刑事附帶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提議建構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并分析了其可行性。
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可行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055-02
作者簡介:蔣昕恒(1988-),女,苗族,湖北來鳳人,碩士,來鳳縣人民檢察院,從事公訴部檢察輔助人員工作。
精神損害是被害人在肉體、財產(chǎn)損害之外,感情和心理上所遭受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的一種無形的損害。目前,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里,僅限于對物質財產(chǎn)損失的賠償,而精神損害賠償則被立法、司法解釋排除在外。事實上,在對被害人造成嚴重精神損失的案件中,多數(shù)被害人卻難以獲得相應的賠償。
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對犯罪分子的處罰上,刑事責任是犯罪分子對國家以及社會做出的補償,而在民事責任方面,經(jīng)濟、精神損失等賠償是犯罪分子針對受害者或受害者家屬應當付出的補償,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因此,精神損害賠償?shù)恼埱髾鄳杀缓θ硕撬痉ù鸀樾惺埂?h3>一、附帶民事訴訟中有關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的立法現(xiàn)狀
2010年7月1日實施的《侵權責任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我國《刑法》第三十六條第一款亦有相關規(guī)定:“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jīng)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jù)情況判處賠償經(jīng)濟損失。”《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guī)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法釋[2002]17號)規(guī)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該批復對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要求獲取精神損害賠償態(tài)度否定,因此,在刑事附帶訴訟案件中被害人要求得到精神損害賠償時,審判機關都會依照類似解釋予以否決。
總之,我國民事法律方面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而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對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訴求的相關規(guī)定還亟待完善。
(一)與落后的社會發(fā)展水平有關
1979年《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頒布,當時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較為落后,群眾收入普遍較低,被告人無力賠精神損害賠償,被害人無心提精神損害賠償,刑事附帶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因社會經(jīng)濟不發(fā)達而缺失。
(二)封建流毒和大家長主義思想作祟導致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不關注
中國古代社會在長期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和禮教熏陶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互為綱紀,逐步形成一個層層主導的金字塔形管理結構。以宗族、家庭為單位組成整個完整的古代封建社會,是圍繞皇權為中心的寶塔形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社會形態(tài)下,要求社會個體以“忠”的形式犧牲自身利益,滿足國家整體利益。這種沒有一定標準的讓步和服從事實上是對個體的否定和集體利益的無限擴大,雖然我國倡導“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但國家本位思想仍然具有較大影響,使得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難以建立。
(三)與古代社會長久以來“以刑為主,民為輔”思想有關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極端的司法觀念,即“原心論罪”和“重其重罪、輕其輕罪”,這種“重刑輕民”,“以刑為主,民為輔”的司法觀念是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沖突的。從整個法律體系建設上講,相對而言,直到2017年初我國的民法總則才比之前較為完備。而在司法系統(tǒng)工作者理念中,相當大部分認為犯罪分子已經(jīng)通過刑事處罰的形勢受到了懲處,便沒有進行民事賠償?shù)谋匾浴K裕痉◤臉I(yè)者“輕人權”的思想理念嚴重阻礙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推行。
(一)違背公平正義法律原則
第一、制度上不公平。附帶民事訴訟是為了方便訴訟主體、簡化訴訟程序而形成的將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合并進行的訴訟制度,其本質上仍然為民事訴訟。而在實踐中則變?yōu)樾淌略V訟的附庸,造成了民事訴訟要素的缺失,從而無視犯罪造成的受害者精神損害。
第二,賠償范圍上的不公平。我國民法規(guī)定,當公民受到不法侵害時,被害人應當?shù)玫郊雍θ藢?jīng)濟損失及精神損害的賠償,且賠償應隨著損傷的嚴重程度正比例浮動。這就形成了民事賠償與刑事賠償?shù)牟黄胶狻T谛淌掳讣斜缓θ嗽馐艿木駬p害普遍較重,而現(xiàn)行的法律對刑事案件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補償卻較低,形成了賠償范圍上的不公平。
(二)影響法律體系的完整和統(tǒng)一
我國法律體系應是一個整體,內(nèi)部有機統(tǒng)一,各部門法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如果有重合或者法律意義上的競合的時候,如何處理,法律上亦有相關規(guī)定。比如,對有關精神損害賠償?shù)膯栴},《民法通則》及一些特別法都明確規(guī)定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民事訴訟中,原告有權依法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法院予以支持的情形有很多,而刑事法律制度中則將精神損害賠償排除在外,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無法得到精神損害的賠償,在同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下的兩個訴訟程序的結果不一致,影響了我國法律體系的完整和統(tǒng)一。
橫向和縱向比較,精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不管從法制史和國外司法實踐以及法治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來看,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一)建立健全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表現(xiàn)。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包括精神權利的保護,在公民的人身安全及人格尊嚴受到非法侵害時,由此產(chǎn)生的物質及精神損失應到得到賠償,這是我國憲法所體現(xiàn)的法制精神。同時我國刑法的作用也是為了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但如果僅僅對犯罪分子進行形勢處罰而忽略了被害人精神賠償是遠遠不夠的。重視人權、保護社會個體的權利是當今世界法制發(fā)展的主流,相比之下,我國刑法對公民精神損失的保護仍然具有較大提升空間。完善對公民精神權利的保障,對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遭受的精神損害進行必要的補償,是完善我國人權保障體系的重要一步。
(二)它是我國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的必然要求。法律制度作為一個整體必然要求各法律的有機統(tǒng)一,需要各法律要素具有相同的邏輯。我國現(xiàn)行的在被害人遭受精神損害后,刑事法律與民事法律對賠償態(tài)度不一致,例如,若A將B打了一頓,造成輕微傷,未達到刑事案件立案標準,B去法院起訴A,要求A賠償B的醫(yī)藥費以及相應的精神損害費用,法院可能支持B的請求,但若A將B打成重傷,B向法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則絕無可能得到精神損害賠償。導致侵權越嚴重,侵權人的賠償責任越輕的畸形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挑戰(zhàn)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共識,有違法律公平公正,是我國依法治國道路上的絆腳石。將精神損害賠償制納入刑事法律的范疇,既體現(xiàn)了刑法的進步,也進一步確保我國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符合設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初衷
附帶民事訴訟設立的本質即簡便訴訟程序,將同一案件產(chǎn)生的不同法律責任進行統(tǒng)一合并審理,而如今將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排除,這明顯使得陪害人獲取的賠償降低,不符合附帶民事訴訟設立的初衷。
(二)可將現(xiàn)行的民事訴訟制度作為基礎來確立和完善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自1998年伊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即確立了法律,依據(jù)法釋[1998]23號第一百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除適用刑法、刑事訴訟法外,還應當適用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而隨著法釋[2001]7號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傷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的實施,在民事案件中精神賠償較為普遍,為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賠償制度提供了豐富的審判經(jīng)驗。
(三)在附帶民事訴訟中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實際具有可行性
第一、在法律理論上具有可行性。精神損害賠償是侵權賠償?shù)囊粋€組成部分,其符合構成侵權賠償?shù)乃膫€要件。即有損害的事實發(fā)生、損害的違法性、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存在著因果關系及侵權行為主觀上有過錯。
第二、在立法上具有可行性。實施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不需要對現(xiàn)有法律進行大幅修改,僅僅對《刑法》及《刑事訴訟法》及法釋[1998]23號中的對涉及刑事案件中精神賠償?shù)奶囟l款進行修改,表述為“在附帶民事訴訟中可進行精神損害賠償”即可。這些更改并不會違背現(xiàn)有法制。
第三,在司法實踐上具有可行性。持反對態(tài)度的人一般較為擔心精神損害賠償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對刑事案件的審判帶來麻煩。主要原因是精神損害范圍較大,損害程度確認的主觀性較強。但目前我國民事法律及審判實踐中對精神損害的判定已然具有較多的實操經(jīng)驗,可以發(fā)揮對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判定的指導作用,所以在司法實踐上可行。
上述所言已表明在附帶民事訴訟中確立和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踐中對合理請求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桨干形从写_定方案,筆者建議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著手進行:
一是對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附帶民事訴訟本質上不能脫離民事訴訟的范疇,附帶民事訴訟的作用仍然是要解決民事?lián)p害帶來的賠償問題,即加害人在刑法上的犯罪行為對受害人造成的侵權,所以在司法實踐中附帶民事訴訟應當以民法規(guī)定為準則,體現(xiàn)“被害人有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對于賠償范圍的確定,現(xiàn)行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僅限于物質賠償,對精神損害賠償尚處于空白,其賠償范圍需要進行有必要的擴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可為刑事案件中涉及的被害人的精神損失賠償范圍提供重要參考。為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保持我國法律法規(guī)的完整性及統(tǒng)一性,在附帶民事訴訟中實行民法的規(guī)定具有較好的效果。
二是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因素。《最高法院關于審理侵權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規(guī)定明確了對精神損失的賠償標準,其影響因素包括:第一,侵權人在侵害過程中的過錯程度;第二,侵權人在侵害過程中采取的侵害手段、方式等具體情況;第三,侵權人所進行侵權行為的嚴重程度;第四,侵權人因侵權而獲利的情況;第五,侵權人自身經(jīng)濟實力對賠償?shù)闹危坏诹芾矸ㄔ寒數(shù)氐纳睢⑾M水平。
如果被告人自身經(jīng)濟實力較弱,從而無法對被害人進行實際精神損害賠償時,應由國家制定補償標準,通過國家社保進對被害人進行補償。
[1]劉金友,奚瑋.附帶民事訴訟原理與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許樂.反思與重構—被害人權利實施之救濟機制研究——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為視角[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