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影響著中華法系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法律制度是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而“無訟”思想是傳統法律文化中突出的特點之一,作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無訟”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有其獨特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根源,并且對中國法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無訟”思想造成民眾權利意識淡薄,不利于法律制度和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另一方面,“無訟”思想有利于秩序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并因此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調解機制。因此傳統“無訟”思想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充分認識其局限性的同時挖掘其有益的一面,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無訟;和諧;調解;影響
中圖分類號:D909.2;D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04-01
作者簡介:張藝萌(1991-),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東北財經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研究生在讀。
“無訟”思想是傳統法律文化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根基,它對我國法律傳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當今社會仍存在著不可磨滅的價值。
(一)“無訟”思想造成權利意識淡薄,不利于法律制度的形成
從漢朝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正統的法律指導思想開始,儒家所提倡的“無訟”觀念便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儒家提倡的是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定,所以在面對社會矛盾時,思想上強調道德、倫理,弱化民眾對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實踐上,則通過調解、勸告等方式解決糾紛,極力避免訴訟的發生。在社會中,統治者的意志在矛盾的解決中起決定性作用,而訴訟人的意愿卻得不到充分體現,最后的結果也大都符合了國家的利益,而不是訴訟人的利益。訴訟人也就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權利。打消希望通過訴訟解決問題的念頭,轉而通過家族內調解的方式解決糾紛。由此看來“無訟”思想淡化了民眾保護自身權利意識,進而抑制了中國傳統社會法律的生成與發展。
(二)阻礙了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
所謂“法律信仰”,指人們認同、尊敬、依賴法律,賦予其神圣性,并將其奉為最高行動準則的一種理想①。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法來自于王權,是統治者權力的象征,所以在古代社會中法律稱為“王法”,它是統治者使得自身意志體現的暴力工具,而不是普通百姓維護自身權利的強力盾牌。這就造成了民眾表面上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根本原因卻是出于對法律的恐懼。所以古代社會中民眾對于法律的認同感更是無從談起,法律也就成為了古代王權統治中形式般的存在,民眾也就不可能對法律產生信仰。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教授就在他的書中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②。”
(一)有利于秩序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
中國傳統發展模式一直是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小農經濟為主,這樣發展起來的社會又稱之為“農業文明時代”。中國古代社會長期處于農業文明時代,農耕生產離不開土地,春種秋收,周而復始,這要求生產者必須定居下來,順應季節的變化按部就班地進行田間作業,由于自然環境的限制和傳統小農經濟的影響,人們以家族的方式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以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為基礎的熟人社會,這種社會模式的共同追求就是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而“無訟”思想為該追求提供了最好的實現方式。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后,“無訟”思想對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的追求,己然成為了社會民眾的主流價值觀,這也成為了農業文明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盡管在紛繁的戰火中歷代王朝不斷更迭,但社會的整體發展態勢一直是較為穩定的。古代所取得的數不勝數的科學成就就是在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的基礎之上完成的。
(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調解機制
在社會頻繁的人際交往中,利益之爭所導致的糾紛和矛盾難以避免。而古代社會希望在不用訴訟的情況下解決矛盾和糾紛同時又保持社會和諧與安寧,調解制度便應運而生。
“調解在中國古代被稱之為調處。這一制度在我國起源較早,到明清時期己近完善。”③在中國傳統歷史上,調解一般分為民間調解與官府調解,二者共同構成了相對完善的調解機制。這種溫和的糾紛解決方式有效的把國家以及社會的不同力量結合在一起,并且強調仁、義、禮、智、信等倫理思想的重要性,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對于緩和社會矛盾、節約司法資源、緩和糾紛雙方關系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并且為現代調解制度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①劉志峰.“無訟”理想及其對現代法律的影響[J].青海民族學院報,2001,11(2):78.
②[美]伯爾曼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M].北京:三聯書店,1991:166.
③姜梅.中國傳統無訟觀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
[1]劉志峰.“無訟”理想及其對現代法律的影響[J].青海民族學院報,2001,11(2):78.
[2][美]伯爾曼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M].北京:三聯書店,1991:166.
[3]姜梅.中國傳統無訟觀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