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麗花
摘 要:科學實驗教學的關鍵是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操作過程,而不是教師講解過程,只要學生敢于動手去做,主動地想去做實驗,那么實驗就會成功,教學效果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我就抓住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好奇心這一特點,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貼近學生生活,只有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學習之中,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揮和動手能力得到提高。科學實驗內容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現象更明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學習四年級《溶解》時,教師首先為學生做演示實驗,三杯清水與沙子、墨汁、高錳酸鉀等,將這些物質放水杯中輕輕搖晃,學生發現這些物質有些不見了有些變色了,這樣學生自然會產生困惑,物質去哪兒了?進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讓學生通過用腦、用眼、用手、用口掌握溶解這一現象,即“四用”。
關鍵詞:“四用”;教學法;小學科學;實驗
一、用眼觀察,發現問題
用眼觀察是學生認識大自然的開始,是獲取知識的前提。如:我解講四年級上冊《溶解》一課時,我先在準備好的三個杯子里分別放上大半杯水,把高錳酸鉀、墨汁、沙分別放在三個杯里進行攪拌。通過學生實驗操作,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高錳酸鉀和墨汁的顆粒不見了,沙子的顆粒沉淀下來。在學生提出猜測,分析實驗現象的時候,學生能說的盡量讓學生去說,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去做。在觀察中獲取正確的、清晰的事實和現象。二、用腦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二、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激發了學生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當他們看到放在水中的固體顆粒,有的消失,有的沉淀,水的性質發生了變化時,學生積極動腦,靈活思考,找出發生現象的相同點:高錳酸鉀和墨汁的顆粒不見了;不同點:放入高錳酸鉀的水變成紫紅色,放入墨汁的水變成黑色,放入沙子水變得渾濁。沙子再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高錳酸鉀和墨汁的顆粒并沒有消失,只是變成極小的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水里,我們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同學們很快理解了這種現象叫溶解。而沙沉淀在杯底,沒有溶解。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一方面掌握實際的操作知識,另一方面明確學習的能力和重點,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理論的必要途徑。因此,對于實驗進行細致的觀察,通過合作保證實驗的完成,對于實驗進行具體的理順和總結,是非常有必要的、完整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體系。
三、用手實驗,證明結果
通過用手操作科學實驗課,是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讓學生把準備好的東西拿出來,布置帶的東西拿,然后進行分組,每5人一組,按要求、步驟、操作程序一樣一樣的實驗。他們在杯子里放了大半杯水,在每個杯里放一樣物品,攪拌一下,把看到的現象、結果記錄下來。我觀察了一組實驗,他們認真細致,把白糖、食油分別放在兩個有水的杯子里攪拌。經過觀察、思考,對實驗產生了興趣,得出結果。兩種雖然都是液體,白糖卻變成極小的微粒分散在水里能溶解,而食油漂浮在水面不能溶解,對溶解加深了記憶。四、用口說出現象、結果做好分析。
通過實驗操作,目的要讓學生用口說出做實驗看到的現象、結果,才知道他們做實驗的結果是否正確。實驗后讓他們各抒己見。說錯的大家就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讓學生把看到的現象說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從學生的神態、語言、動作看到學生特別愛上實驗課。學生在學、做、想、說中提高了各種能力。因此,對于實驗進行細致的觀察,通過合作保證實驗的完成,對于實驗進行具體的理順和總結,是非常有必要的、完整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體系。
五、結語
總之,積極探索形成了小學科學實驗的“四用”教學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觀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學習習慣。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科學課程的改革實踐中、更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更有益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姜玲.小學科學對比實驗教學設計的行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 2015.
[2]吳回春.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課程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07).
[3]張玉平.小學科學實驗課的實驗記錄改進及優化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2).
[4]章美麗.有效:提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