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倫
摘 要:近年來,隨著移動通訊設備的廣泛普及和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尤其是以QQ、微信、微博等多種社交軟件及平臺的建立,讓人們信息交流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可以自由發表某一問題的評論并與他人展開討論,由此可見,人們進入高度表達自由的新時代,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表達自由的“泛自由化”問題,使得社會公眾群體及個人形象及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為此,針對這一問題,需要國家采取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規制,在保障人們表達自由權利的同時,又能保證國家、社會及他人的利益不被損害,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發展;表達自由;公共利益;法律規制;泛自由化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帶來,為人們信息發布傳播及公眾表達觀點提供了寬松的環境和暢通的渠道,讓人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表達自由,享受到作為國民的話語權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規制和監管機制,使得人們在表達自由的同時偏離了“理性”的軌道,進而陷入了“泛自由化”的誤區。
一、自媒體時代表達自由“泛自由化”的內涵及現象
“泛自由化”指的是在自媒體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公眾對于言論的自由,只顧滿足個人的表達欲望,而不理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只顧享受表達的自由,而不履行其作為公民的義務,主要表現為惡意傳播、詆毀他人、涉黃涉毒、泄露他人隱私等一些不良行為。下面筆者通過兩個真實的案例,來說明自媒體時代表達自由的“泛自由化”問題。
案例一:2017年3月1日,在微信、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眾多平臺上大量傳播“SK5病毒來襲,致3人死亡,醫生被隔離”的信息,立刻引起了廣大居民的恐慌。云南紅河州公安機關在獲此信息后,立刻開展調查與核實工作,經過大量追查發現李某為該事件的造謠者,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第二十五條規定了對違法人員李某作出了拘留十日的行政處罰。
案例二:2017年7月31日,廈門某汽車銷售公司的銷售人員蘇某,為了維持其汽車銷售業績,就將道聽途說的“廈門會晤期間,車管所不受理上牌業務”的消息,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就發布到其微信朋友圈,這條消息被大量的轉發,并受到許多市民的強烈關注,從而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廈門公安機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對違法人員蘇某進行了治安拘留和罰款。
由此可見,在自媒體時代,一旦缺乏節制,就會促使表達自由走向“泛自由化”,不僅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困擾,而且會侵犯國家、社會及他人的利益,為此,有必要對自媒體表達自由采取一定的法律規制,讓公眾能夠明確表達自由的邊界線,這樣才能促進自由表達的健康發展。
二、自媒體時代表達自由“泛自由化”的法律規制
追求表達自由是公民所應享受的權利,但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必須對自由給予必要的限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第三十五條和五十一條規定中分別對表達自由的權利和限制給出了明確的規制,作為公民在享受和行使自由表達權利的同時,不得損害國家、社會及他人的合法自由和權力。其中,對于個人的合法利益其內涵與外延都比較清晰,屬于具體的法律概念,在界定公民是否侵犯個人利益的時候不會有太大的難度,但是對于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的內容卻比較抽象,在界定公民是否侵犯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時比較難把握。這是由于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只能對一些基本的權利給出原則性的規定,而無法對其內容進行具體的規定。
雖然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已經涵蓋了自由化問題所侵犯的權益問題,但由于自媒體時代的表達自由依賴于新興的通訊設備及先進的網絡技術,從而使得侵犯法益的手段具有極強的技術性,從而導致表達自由的“泛自由化”問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為此,如果司法機關如果缺乏特定的專業知識將很難判斷責任承擔主體是否構成了侵權行為。再加之,當前網絡的信息監管制度還不完善,如何劃分信息發布者及為此提供技術支撐的第三方責任,這也是一個重大的難題。為此,如何在保障公民自由表達權利的同時,又能保障國家、社會及他人利益不被損害,還需要更為細致的法律法規來進行完善。作為國家立法者應在征 求相關專家及廣大公民的意見,并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立法草案,并將已有的法律法規實際運行效果作為立法的評價指標,從而保障我國相關立法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言論表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人們可以自由的發表評論,可以自由的與他人開展激烈的討論,但這種自由也給社會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帶來了一種負面的影響,體現出“泛自由化”的傾向。自由與制約自古以來就是一對雙生體,過度的“自由”,就會進入了“泛自由化”的誤區,淹沒了人性、情操和理想,為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法律規制,明確自由的邊界,讓人們能自由表達的同時,又不損害他人的利益,進而促進言論表達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建文.自媒體場域中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表達的“泛自由化”表現[J].青年記者,2017(31):4-4.